▲印度P-8I反潛機飛抵演習目的地
近日由美國主導,加、印、日、韓四國參加的「海龍23」反潛聯合演習在日本近海一處被稱作「日本S海域」展開。作為一項以競賽形式展開的反潛演習,各參與方都拿出了實力裝備,出動了P-8A、P-8I、P-1、CP-140以及P-3C至少五種型號的反潛機,在中國家門口搞如此大陣仗反潛,而且還集齊了中國周邊多個有實力的盟友,意義著實不一般。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相較傳統軍演,美方對於「海龍」反潛演習的細節一直諱莫如深,甚至連具體時間與演習地點都不會對外放出準確信息,這也進一步凸顯了該演習的特殊性,然而這些表現仍無法掩飾演習的根本目的——針對中國。
解放軍水下力量令對手忌憚
對於解放軍水下力量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西方國家基本保持著一個不屑的態度,不屑於將解放軍水下力量當做威脅,特別是早期的「漢」級核潛艇巨大的噪音水平更是被西方調侃只要從青島離港,雜訊在夏威夷就能夠被監聽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早期的中國核潛艇只解決了我們從無到有,至於實戰意義與當時的美俄兩國相差甚遠,這也導致在西方眼中並不什麼大威脅。
▲解放軍「基洛級」潛艇
核潛艇發展有限,彼時的我們在常規動力領域也處於一個較低水平。早在1994年,中國自俄羅斯採購了兩艘「基洛級」潛艇,隨後在進行數次追加採購後,截止21世紀初,解放軍已擁有不同型號的「基洛級」潛艇12艘,這算是解放軍當時水下力量的絕對主力,相較1996年5月服役的我國第二代常規動力潛艇039型「宋級」潛艇,「基洛級」性能明顯要高出一截,但無奈由於數量不足,無法滿足解放軍水下作戰需要,因此只能加緊吸收「基洛級」技術優勢,並在此基礎上改進039型。
不可否認,21世紀初的解放軍水下力量確實處於一個較低水平,在西方眼中也確實很難稱得上是威脅,但這種情況在近年來發生了很大轉變,首先就是在核潛艇領域,隨著093型攻擊核潛艇以及094戰略核潛艇接連服役,解放軍核潛艇終於不再是水下鑼鼓,也終於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大黑魚」,而對於039型常規潛艇的改進升級也取得了突破,特別是在加裝了性能更先進的AIP系統後,無論是噪音水平還是水下續航能力都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等級。
技術水平得到提升,加上近年來瘋狂「下餃子」,數量層面也得到了補充,量和質的雙提升讓解放軍不僅有能力掌控近海海域,也終於有能力突破美國設置的島鏈封鎖,前出太平洋。而這種跨越式變化,令西方不得不重新審視解放軍的整體水下力量,也不得不將其視為現階段「威脅」,因為在實力面前,西方終歸是需要收斂起自己的狂妄。
▲2021年美對華抵近偵察曾創紀錄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軍機至少對華進行了657次抵近偵察,這其中至少一半的偵察任務由反潛偵察機完成,至於目的很簡單就是儘可能掌握解放軍水下力量動態,但顯然現在僅依靠美國一家已難以滿足該企圖,因此只能儘可能的拉上中國周邊所有有實力的盟友共同圍堵,打造水下包圍圈。
水下力量意義非同尋常
從戰略層面來看,解放軍水下力量增強是對整個西方的震懾與威懾,而從戰術層面而言,這種水下力量提升也具備極特殊意義。由於美國的介入以及不斷操弄,整個亞太局勢近年來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穩定,特別是台海局勢可以用風起雲湧來形容,在兩岸關係變化的背景下,解放軍也在為最壞情況做準備。
考慮到一旦台海發生衝突,美國可能通過海上介入的可能,解放軍必須在第一時間牢牢掌控所有關鍵水道,封鎖美海上力量介入。不過礙於美方可能介入力量的增加,比如出動數個航母打擊群,僅依靠單一水面或空中力量很難實現阻隔,而此時最有效也最具威懾的就是水下力量。
▲美航母打擊群並非鐵桶一個
這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利用潛艇應對作為打擊群中樞的航母。2006年,解放軍一艘改進型039常規動力潛艇曾在沖繩海域跟蹤美海軍「小鷹號」航母,抵近至攻擊範圍對方都未能有效發現,若在該距離發起打擊,美航母結局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則是戰略核潛艇對美本土威懾,近段時間美媒頻繁曝出俄核潛艇抵近美近海,這背後俄方威懾意味濃厚,一旦本土都被納入對方打擊範圍內,美方行動自然要有所收斂,反觀,解放軍核潛艇同樣具備此類意義。而面對這種潛在威懾,美國拉攏盟友圍堵不足為奇,但這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