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才的思想覺悟很高,十五歲就成了一名少先隊員。但其實,胡奇才成為黨員的背後有著一個十分殘忍的契機。十五歲那一年,胡奇才像往常一樣在家裡忙活著,突然他看見敵人抓了他的老師——黨員張楚峰,一路蠻狠地拖向了河邊。
胡奇才不敢出聲,就偷偷跟了上去,不料卻正好撞上了張楚峰被敵人殺害的一幕。從這件事後,胡奇才便立志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次年,胡奇才趕上了紅軍徵兵。一腔熱血的胡奇才毫不猶豫地報名了,決心將此生奉獻給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胡奇才年輕熱血,又有勇有謀。他參軍後,表現十分優異。什麼危險的任務,他都搶著上,年紀輕輕身上就添了許多傷疤。
但他毫不在意,更以此為榮,憑著這股勁頭,胡奇才在軍中的地位一路飆升,未滿二十歲時,就當上了紅四軍三十五團的政委。
後來,遼瀋戰役爆發,中央決定從錦州入手,將蔣介石團團圍困,來一個「瓮中捉鱉」。但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一任務的艱巨性。拿下錦州,對於遼瀋戰役的成功自然有著不可比擬的貢獻,但錦州確實是塊難啃的骨頭。
對手蔣介石,甚至聯同了海陸空三軍。有了空軍的加入,共產黨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和敵人搶奪時間。誰能勝任這個工作呢?
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一向不愛夸人的林彪卻站出來親自推薦了一個人——胡奇才。彼時,胡奇才還只是一小小的縱隊司令員。
胡奇才到達前線戰場時,戰況已經十分激烈了,但胡奇才仍然堅持親自到戰場查看戰況。面對紛飛的炮火,胡奇才毫無畏懼,十分敬業地仔細勘察戰場的狀況。
在他的堅持之下,還真發現了一個漏洞。當時軍隊的防守重點在一座高山上。原本高處是很適合做防守陣地的,視野開闊,也很難被敵人攻下來。
可胡奇才卻認為,防守的重點應該放在兵力相對薄弱的塔山堡。如果塔山堡被敵人攻下,那麼我軍就會被暴露在一個非常的位置,後果是無法想像的。在胡奇才的指揮下,軍隊順利完成了援助任務,胡奇才也因此一役,名聲大噪。
胡奇才這個人彷彿天生就是做司令員的料,他剛參軍,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坐上了團委的位置。到了戰場,槍林彈雨之中他也鎮定自若,冷靜地排兵布陣。他尚是一個新人之時,就表現除了超高的軍事指揮天賦。也難怪,就連從不輕易夸人的林彪,也親自舉薦他。
除了這場遼瀋戰役,胡奇才也帶領著我軍打了許多漂亮的仗。只是他在任職期間,多擔任副職,最後到1955年也才授予了他中將軍銜。
不過,對於胡奇才這樣思想覺悟高的同志來說,軍銜只不過是虛名,想必是不太在意的。比起更高一級的軍銜,胡奇才這種不慕名利的品質,才更值得人們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