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媒體宣布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贏得選舉後,其對外政策成為外界關注熱點。近日布魯金斯學會、大西洋理事會等多家美國智庫撰文分析稱,假如拜登入主白宮,美國將修復與盟友的關係,重建其外交影響力。民主黨背景的布魯金斯學會還發布多份材料,為下任總統在對外政策制定方面提出建議。
任內重調美國全球角色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馬文·卡爾布和戴維·多拉爾認為,當前美國兩極分化已到可能引發「戰爭」的地步,若兩黨達成共識,美國的外交政策會更加奏效。儘管面臨多重困難,但拜登仍希望能在任內調整美國的全球角色。兩位學者預測,就任總統後,拜登將與歐盟領導人會面,強調「聯盟」的重要性。日本、印度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將樂於與一位「信奉合作」的美國總統打交道。兩位學者均認為,拜登擁有豐富外交經驗,其核心觀點是美國可以保護自身利益,不必與世界其他國家對立。
大西洋理事會刊文稱,如果新一屆美國政府能夠展示出應對當前最緊迫挑戰的能力和意願,其將在全球性事務中處於更有利地位。文章分析稱,年輕一代美國人渴望不同類型的全球接觸,尤其是依賴合作而非脅迫甚至武力的接觸。「千禧一代」、「Z一代」均反對把軍事力量當作外交工具。歐亞集團基金會一項選前調查也顯示,許多年輕選民認為,實現維護和平的最佳方式是「專註於國內需求和美國民主健康,同時避免對外進行不必要干預」。文章認為,通過整頓國內秩序、確定外交優先事項、允許盟友在某些領域發揮帶頭作用,拜登政府可以為美國制定一種新的全球接觸模式。
大西洋理事會在另一篇題為《拜登將在全球範圍內思考解決國內問題》的文章中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揭示了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的緊密聯繫,涉及能否動員國內力量抗擊疫情、供應鏈能力等多項議題。文章提及,拜登已認識到這種聯繫,其在選戰中曾明確強調關注國內:「美國成為推動世界進步和動員集體行動力量的能力始於國內。」文章認為,隨著世界加速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美國與世界的接觸必須與現實力量相匹配,不能沉浸在對「單極時刻」的懷念中。
對華政策引關注
昆西負責任治國研究會刊文稱,在過去幾年裡,美中兩國在軍事、貿易、技術等方面摩擦不斷。特朗普政府將中國視為對美國及全球秩序的「威脅」,並不斷誇大「中國威脅」,為其政策做合理辯護。但總的來說,特朗普的反應是過度的,而且基本上是「弄巧成拙」。文章認為,從拜登及其團隊關於中國的言論和政策立場來看,拜登政府很可能會修正特朗普的過激行為,將實行更加平衡的對華政策,在經貿等領域有所克制,並尋求與中國進行更多接觸。
文章同時認為,美對華政策的修正很可能無法完全解決涉及雙邊力量關係、美國影響力和美國在亞洲地位等基本現實問題。對此,新一屆政府需要思考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如何定位中國角色;二是能否理性看待美國在亞太地區實力相對下降的現實;三是會否重新審視美在亞太地區的「中心-輪輻」結構以及與盟友的關係。
文章指出,美國兩黨習慣於渲染外部威脅,以獲取民眾對更多軍費支出及海外行動的支持。當前特朗普政府明顯誇大和扭曲了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導致美在諸多領域優先採取對華遏制政策。但實際上,中國並未對美國及全球秩序構成威脅。拜登政府需要對中國有更清晰和準確的認識。另一方面,美國在亞洲海域明顯佔據軍事優勢的時代已經結束,亞太地區將形成某種不穩定但又是事實上的均勢。美國及其盟友需要認識到這種轉變,並在此基礎上調整其同盟關係。文章認為,如果拜登政府積極解決上述三個問題,其將在涉華議題上幫助美國實現更多利益。
列出下任總統外交政策構想清單
布魯金斯學會近期發布一份由22名專家學者共同撰寫的報告,為下任總統在制定外交政策方面提出建議,包括亞洲、中東、歐洲、國際與安全事務四個部分。
在亞洲政策方面,報告建議,新一屆政府應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加入由中國發起的亞投行、在中國恢復「富布賴特」等項目,以及與朝鮮達成臨時協議。
在中東政策方面,報告建議,美應繼續駐紮在阿富汗直到達成阿富汗內部協議、減少聯合國安理會就巴以問題舉行會議的頻率、限制伊朗核武建設、停止對沙特的軍事援助等。
在歐洲政策方面,美應延長與俄羅斯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建立美國-歐盟低碳自貿區、提出一項新的跨大西洋協議。
在安全與國際事務方面,美應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打擊「白人至上」極端主義、通過國家服務和教育加強美國的全球競爭力、在美國本土推動更多氣候行動以提高海外信譽等。
報告認為,無論下一任總統是誰,都將面臨疫情大流行及其帶來的經濟社會變化,需要隨時保持智慧、具體、可行的政策理念,以應對緊張複雜的國際環境。
傳統基金會:北約軍費確已增加並有望持續增長
澳智庫分析若拜登勝選後美對外政策前景
世行前首席經濟學家:重振世行應關注四個優先事項
編輯 | 李賽
審校 | 楊斯涵 馮靈逸
終審 | 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