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亨利·基辛格博士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歲。基辛格先後在尼克松和福特總統任內擔任國務卿,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他一生中訪問中國逾百次,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基辛格的外交理念以現實主義和權力平衡為基礎.他深邃的洞察力,對於國際政治和外交事務有著獨到的見解。他的學說和觀點,對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決策者以及學術界都具有重要影響力。
在蘇聯解體以後,美國的一躍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發展到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與其比肩的地步。基辛格晚年接受記者採訪談到,他認為美國已經政治極化,眼下「過分關注」自身利益,其外交政策如果無法平衡美國和全球的利益,美國「將變得孤立」。。
如今特朗普上台,美國優先愈加嚴重,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大行其道。為了美國的利益,特朗普動輒揮舞制裁大棒,擺出一副「誰不聽話我就收拾誰」的架勢。
可能基辛格早就預測到今天,他認為即便美國再強大,也不可能為所欲為,有些國家美國就不敢制裁。他列出了三個國家,而且其中一個還被認為是誰都無法制裁的。
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基辛格說的這三個國家。
沙烏地阿拉伯
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的關係,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利益,另外一個是戰略利益。
經濟利益指的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沙特石油儲量佔世界16%,石油產量佔世界的11%。沙特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大哥,在OPEC內有極大的話語權。
1973年,「十月戰爭」爆發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以減少產量開展大規模石油鬥爭。沙烏地阿拉伯率先宣布對美國實行全面石油禁運,海灣6國決定從1974年1月1日起將原油價格提高128%。
受此影響,美國約有12%的石油供應受到影響,約有2萬個加油站關閉;平均每天有300次航班被取消:汽車工業大幅度減產、滯銷。同年,英國、日本先後因石油供應短缺而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聯邦德國的失業人數比上一年增加近40%,荷蘭被迫實行石油配給制。
除此之外,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與當時沙特達成協議,確定把美元作為石油計價貨幣,並得到了OPEC其他成員國的同意。中東石油對外結算時使用美元,鞏固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
但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這一關係可能面臨新的挑戰與調整。一旦中東石油對外結算使用的貨幣變更,將從根本上動搖美國的利益。
所以,美國對沙烏地阿拉伯「石油武器」非常忌憚,與沙烏地阿拉伯搞好關係,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
戰略利益是指沙烏地阿拉伯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沙烏地阿拉伯位於地緣政治的重要交匯點,東鄰波斯灣,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貿易航線。西臨紅海,是連接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的必經水道。北接兩河流域和新月地帶,南面是葉門和阿曼。沙特地處中東的關鍵地帶,被譽為亞歐非大陸的重要樞紐。
中東地區安全局勢複雜多變。沙烏地阿拉伯作為地區核心力量,對於阻止恐怖主義活動、維護海灣地區的安全和穩定至關重要。
沙特還是是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其影響力遠大於伊朗。據2022年統計,全世界有18.4億穆斯林。其中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佔85%以上。伊斯蘭教三大聖地中的麥加和麥地拉位於沙特境內,其中麥加更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擁有伊斯蘭教最聖潔的建築「麥克白」,每年數百萬穆斯林前往麥加進行朝覲。如果沙烏地阿拉伯受到制裁,將會受到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反對。
沙特還花費巨資提高軍隊裝備水平。在7年內連續向美國購買1000億美元軍火,其中包括F15戰鬥機和「愛國者」導彈。1987年更是以每枚一億美元向中國採購了35顆東風洲際導彈,作為鎮國神器,極大地增強了抵禦制裁的能力。
此外,沙特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兩國在多個領域有緊密的合作。沙特憑藉石油收入積攢的財力,在美國投資了大量企業,這些企業涉及高科技、國際資源、軟體開發等眾多領域。這些企業不僅是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還為美國提供了就業崗位,如果美國不計後果,對沙特進行制裁,這些企業將受到嚴重影響,肯定要遭到這些利益集團的反對。
這應該就是基辛格稱美國無法制裁沙烏地阿拉伯的原因。
以色列
中東地區不僅有豐富的石油,還是地緣政治中重要的戰略樞紐,歷來是大國之間戰略競爭的焦點。美國要想控制中東地區,消減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影響,防範抵抗之狐做強做大,就必須在這裡培植一個美國利益的代理人,這個代理人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是美國中東地區的鐵杆盟友。
2013年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曾說過:一個獨立的以色列存在於中東地區符合美國的實際戰略利益,如果歷史上沒有出現以色列的話,我們就必須要再「發明」一個……
以色列戰略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北接黎巴嫩,東鄰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與埃及為鄰,南端則延伸至紅海與亞丁灣。這樣的位置,使得以色列成為了連接多個文明和大陸的樞紐。以色列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科技實力,在地區事務中擁有較大的話語權。
以色列在農業、軍事、海水淡化等領域的科技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軍事和情報方面的能力和技術,對於美國來說極具戰略價值。美以兩國在政治、軍事和情報等方面有著極為密切的合作關係。
以色列周邊地區存在許多安全挑戰和敵對勢力。
伊朗是以什葉派為基礎的伊斯蘭國家,強烈宣揚反帝國主義與反西方的意識形態。伊朗領導的「抵抗之狐」,對美國和以色列採取敵視政策,霍梅尼的理念把「除掉以色列」視為中東大局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以色列方面,更是一直將伊朗視為心腹大患,多次揚言要對伊朗核設施採取軍事行動。
美國希望通過維護與以色列的緊密合作來應對這些挑戰,因此不太可能對以色列實施制裁措施,以避免破壞兩國之間的關係和地區的穩定。
無論是在巴以衝突等敏感問題上,還是在其他國際事務中,美國總是無條件的支持和偏袒以色列。而以色列也始終站在支持美國的立場上,並且長期接受美國援助。
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和袒護,還與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的影響力有密切相關。
2023年,美國的猶太人口約為750萬,約佔美國總人口的2.4%,是全球僅次於以色列的第二大猶太人聚集地。
猶太人創立或掌控著美國最為知名的金融機構、金融企業和其他重要行業。例如高盛集團、花旗集團、雷曼兄弟、黑石集團、所羅門兄弟銀行、摩根索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以及著名的投資人索羅斯、企業家巴菲特、戴爾、扎克伯格等,這些財團和猶太企業家, 在美國的經濟領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通過控制金融機構、掌握媒體話語權等方式,對美國的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猶太人在美國政治領域的影響力同樣不可小覷。芝加哥市前市長、白宮幕僚長伊曼紐爾,美國前國務卿克里、布林肯,美國財政部前部長耶倫,都是猶太人。本文里提到的基辛格也是猶太人後裔。從 1916 年起到現在 100 多年裡,始終有猶太人在聯邦最高法院任最高法官。目前,在美國參眾兩院共計有近 40 名猶太人擔任議員。美元霸權體系建立以後,歷任美聯儲主席多數是猶太人。
猶太人大多數在美國都處於精英階層,紐約市的猶太人達到了30%左右。他們遍布在各行各業,除了經商以外,他們還在法律、科技、醫療、娛樂、文化等領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像微軟、臉書、谷歌這樣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都有猶太人創立者。
猶太人記者懷特曾公開表示過,美國猶太人在大學、電視、電影、科學和新聞界中,均有很高的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些領域的走向。
這個實力龐大的猶太人社群在美國政治和決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的人口佔比雖然少,卻在大城市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他們的態度往往會對競選總統的候選人產生決定性影響。
美國猶太人是美以之間的重要紐帶,他們傾向於支持以色列,並有能力影響政策制定和決策過程,從而也減少了以色列受制裁的可能性。
如果美國政府敢制裁以色列,勢必會造成國內的混亂局面,甚至可能會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這也是基辛格認為美國不敢制裁以色列的真正原因。
梵蒂岡
梵蒂岡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的「城中之國」,面積僅0.44平方公里,卻擁有著舉世無雙的地位與輝煌。梵蒂岡是全球十多億天主教教徒心中的聖城,是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的駐地,也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皇的居所。
基辛格把梵蒂岡列為美國和誰也不能制裁的國家,出乎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一是這個彈丸小國,不可能有那麼多的被制裁的理由;二是制裁梵蒂岡的效果不一定好,卻可能很壞,任何試圖制裁梵蒂岡的行為都將受到世界各地天主教徒的強烈反對。
根據梵蒂岡與義大利簽訂的《拉特蘭公約》,梵蒂岡享有特殊的主權和豁免權,使其在國際事務中幾乎免受外部干預和制裁,其他國家也很難越過義大利的領土對梵蒂岡採取直接的制裁行動。
同時,梵蒂岡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且是聯合國的觀察員。
這使得其他國家在對梵蒂岡採取制裁行動時需要考慮到國際輿論和外交關係的影響,以免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對和抗議。
美國近三分之二的人是新教與天主教徒,而新教和天主教都是出自於基督教,梵蒂岡被很多人認為是基督教的發源地,是基督教的象徵。在教徒的心中,宗教是十分的神聖的,總統想要爭取這部分人的支持,肯定不可能輕易攻擊梵蒂岡。
美國也想過控制梵蒂岡,特朗普曾竊聽過教皇的談話,被曝光後,引起很多基督教國家非常不滿。梵蒂岡國土雖小,但是影響力卻足以撼動世界。
梵蒂岡憑藉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宗教旅遊業獲得了相當的經濟收入,它擁有自己的貨幣(梵蒂岡里拉)和金融系統,以及一些經濟活動,這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賴外部援助或貿易,從而降低了受制裁的風險。
儘管它在一些國際事務上可能受到爭議,但其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使得任何試圖對梵蒂岡實施制裁的行動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此外,梵蒂岡在美國這種龐然大物面前,顯然不值一提。如果美國制裁這個與世無爭的小國,難免遭受欺凌弱小的詬病。
梵蒂岡這個國家,不僅美國無法制裁,恐怕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制裁。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制裁的必要。
正如基辛格所言,一些國家無法被制裁,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改進現有制裁政策的思路。
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美國是實施制裁最多的國家,全球約有三分之二的制裁是由美國實施的。自從二戰結束後,美國已經對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了各種的單邊制裁。
美國制裁的理由主要是出於保護自身利益、維護全球霸權以及應對國際緊張局勢。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美國頻繁動用制裁手段,不斷破壞全球現有的秩序,對其他國家的利益造成影響。作為主權國家,面對美國的制裁和損害本國利益的行為,也可以對美國進行反制裁。但這樣的互相制裁會導致兩敗俱傷,影響全球經濟健康發展。所以,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利益衝突,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新華網:基辛格:若過分關注自身利益,美國「將變得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