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政協委員,身上有使命擔當,真不是一句空話,所提出的提案一定要有建設性,不能做無用功。」3月8日晚,新黃河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演員張凱麗,她這樣描述自己的履職感受。她認為提交提案也是提交作為政協委員的一份答卷。
全國政協委員、演員張凱麗 受訪者供圖
張凱麗曾主演《渴望》等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近年來也參演了《人民的名義》《人世間》等熱門電視劇。作為演員,她對於影視行業的發展一直倍加關注。今年全國兩會,她帶來了四份提案,其中就包括加大ai「魔改」經典影視整治力度,健全平台內容審核機制,以及關於設立中國網路文藝金鯤獎的提案。值得注意的是,張凱麗還帶來了兩份與文藝及影視業發展不相關的提案,「我參演的大都是現實題材作品,演過很多母親的角色,對於廣大婦女兒童權益保護非常關注。」她介紹,自己非常關注現實生活中一些家暴案件,正因如此,她建議增設「家庭暴力罪」,增強法律對家暴行為的針對性和打擊力度。此外,她還帶來了加大網路謠言治理力度,特別是ai技術造謠,嚴厲打擊自媒體「亂象」方面的提案。
加大ai「魔改」經典影視整治力度,嚴懲ai技術造謠行為
「ai『魔改』影視片段、影視人物,尤其是經典人物,這個必須要加強管理。」張凱麗表示,自己之前看到也了解到在社交平台上一些ai「魔改」現象,「甄嬛傳變成了槍戰片,紅樓夢改成武打戲,孫悟空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等。她認為此類行為損害了作品的文化價值,同時也傷害了對經典的感情。「一些創作者未經授權使用原影視作品的素材,對經典角色進行惡搞、醜化,篡改劇情,傳播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張凱麗還談到,此類現象給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觀眾帶來了誤導,「他們(年輕觀眾)或許不清楚那些形象、那些經典的東西是值得被尊重的。」
張凱麗認為,在法律上,ai「魔改」經典影視作品嚴重侵犯了版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對影視行業的創作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亟待出台相關規範措施,引導ai技術在影視領域的健康發展。2024年1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路視聽司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就指出,近期,ai「魔改」視頻以假亂真、「魔改」經典現象頻發,這些視頻為博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衝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張凱麗提到,視頻平台也應建立健全ai影視審核機制,利用ai技術與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對上傳的影視短視頻內容進行全面篩查,識別「魔改」視頻並拒絕其發布。平台需制定詳細的審核標準與規範,對涉及版權問題、違背公序良俗、惡意篡改經典等內容進行嚴格把控。同時她也提到,還應制定ai影視短視頻創作的行業規範與自律公約,引導從業者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與道德規範,利用好ai技術為影視行業發揮出正向的積極作用。
張凱麗的另一份提案也來自於她對ai技術廣泛應用的觀察和思考。她認為,近年來ai技術的迅猛發展,讓網路謠言治理面臨新的挑戰。2025年1月,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一張「小男孩被埋圖」在網路上流傳,後經查證,這張圖片是由ai生成,讓不少網友被誤導。張凱麗表示,網路不是法外之地,ai也不是「造謠工具」,她認為,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規是治理網路謠言的重要保障;加強網路平台監管,建立「ai虛假內容識別與攔截系統」,網路平台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應承擔起治理網路謠言的主體責任;開設闢謠專區。各大社交平台都應開設闢謠專區或平台,對不實謠言給予重點推薦和澄清。重點打擊「謠言黑產」,嚴懲從事ai謠言工具開發、傳播和交易變現的違法行為等。
對很多母親的疾苦感同身受,提議增設「家庭暴力罪」
「我參演的都是現實題材的作品,現實題材比較接地氣、接人氣。」作為全國婦聯執委,張凱麗對於廣大婦女兒童權益保護非常關注,也一直關注一些相關的社會新聞事件。張凱麗告訴新黃河記者,「自己在影視作品中演的大都是母親這類的角色,對她們的疾苦特別感同身受。我每每看到這類報道,觸目驚心、令人髮指,真的睡不著覺。」
張凱麗認為,雖然大家都提到對於家暴要零容忍,但真實情況可能非常複雜,有一些事情也無法掌控。因為受害者一旦選擇了報警之後,面臨著家庭的影響,面臨著可能有更大的危險,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去努力。「我就對我自己說,我一定要做這個提案,所以還是做了很多很深入的調研,跟一些律師也都有深入諮詢。」
張凱麗認為,應進一步細化家暴行為的認定標準與懲處措施,增加對重複施暴、嚴重傷害等惡劣情節的處罰條款。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雖明確禁止家暴,但對「情節惡劣」的界定仍較模糊。建議通過司法解釋或修訂法律,將「多次施暴」「孕期暴力」「造成永久性傷殘」等情形列為加重情節,相應調整法律責任,確保責任與情節相適應。
她提議增設「家庭暴力罪」,將持續性、經常性的家暴行為單獨入罪,對於雖未達到輕傷標準,但長期通過暴力、威脅、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實施家暴,嚴重影響受害者身心健康的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明確該罪名的構成要件、量刑幅度,增強法律對家暴行為的針對性打擊力度。她認為加大對家暴加害人的懲治力度,是有效遏制家暴行為、保護受害者權益的關鍵舉措。
同時,在司法救助上,她建議,設立家暴受害者專項司法救助基金,對因家暴陷入生活困境、急需救助的受害者提供經濟援助。救助範圍包括醫療救助、生活救助、子女教育救助等。例如,為因家暴受傷且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受害者提供緊急醫療救助金;為因家暴失去住所的受害者提供臨時住房補貼。法律援助機構應為家暴受害者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服務,確保其在訴訟過程中能夠獲得專業的法律幫助,並降低法律援助門檻,簡化申請程序。
此外,張凱麗建議設立「反家暴求助熱線」。「目前,雖然有一些相關救助機構,但缺乏統一、便捷的求助熱線。申請一個易記且全國統一的熱線號碼,方便受害者記憶與撥打。」她提到,應成立「反家暴一站式服務中心」,與公安、司法、民政、婦聯等部門建立緊密的協作機制。
表演技巧之外,真誠、真實永遠是第一位的
去年,由趙文瑄、張凱麗、鄧萃雯等主演的話劇《鱷魚》開始巡演,張凱麗飾演妻子巧玲。話劇《鱷魚》是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原創話劇劇本,劇本由莫言構思十餘年創作而成,是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長篇話劇劇作。時隔7年再登話劇舞台,張凱麗認為「這是自己從藝40年來最具挑戰的角色」。她還提到「經歷也好,沉澱也好,都積攢著這一刻爆發了,因為這個角色非常魔幻,也非常有挑戰,但是收穫很多。」
全國政協委員、演員張凱麗 受訪者供圖
張凱麗表示,自己一直在電視劇演婆婆和媽媽的角色,但對於她來說,話劇舞台藝術是更具有質感的一件事,也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完全是我自己願意做的事兒。」
在提到對年輕演員的一些建議時,她表示作為演員,表演技巧之外,真誠、真實永遠是第一位的。「我覺得表演只是真實還不夠,因為演員畢竟還是有表演技巧的,所有的東西要以真實為底色,我是得益於真實,因為我主演的現實題材的作品比較多,所以我幾十年來努力把真誠、真實發揮到位。」張凱麗認為,「要掏出一顆真心,無論是對待表演,還是生活中,始終沉浸在裡邊,觀眾是看得到的。」
在談到話劇《鱷魚》的表演時,她在採訪中也提到,舞台上的一舉一動來自真實的有感而發,在這個底色之上,她用荒誕、魔幻的色彩去填充且是觀眾需要看到的。張凱麗告訴新黃河記者,因為出演話劇《鱷魚》,莫言也曾對她的表演作出評價,「我覺得好的演員就是有她顯著的特點,她的反差特別大!她既可以演溫柔的令人痛心的角色,也可以演爆裂的讓人奮起的角色,台下觀眾的笑聲、掌聲都可以感受得到。」這樣的評價也讓張凱麗倍感欣喜。
記者:李運恆 編輯:呂冰 校對: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