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的一場激烈爭吵引發全球關注。此事件不僅預示著美烏關係的緊張,更可能成為大西洋聯盟——即北約內部裂痕的導火索。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發生爭論】
要知道,冷戰期間創建的北約,幾十年來一直扮演著西方世界「守門人」的角色。然而,隨著地緣政治格局的變遷,尤其是蘇聯解體後,這個曾經的集體安全堡壘似乎亟待重新定義其價值和意義。
特別是在近年來,美國國內出現了越來越多反對繼續維護這種「大西洋友誼」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應該終結的「冷戰遺物」。
這些批評聲主要來自於美國共和黨內部,部分議員甚至提出讓美國退出北約和聯合國的法案,並宣稱北約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優的交易,但是對於美國卻「不太划算」。
【馬斯克與特朗普】
他們認為,美國正將無數的資源用於保護歐洲,而對美國自身的安全卻鮮有直接益處。這種「美國優先」邏輯的擁護者,甚至得到了特朗普心腹、全球首富馬斯克的支持,他公開支持美國撤出這些國際組織。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決策走向。
尤其近段時間以來,特朗普政府不斷向歐洲盟國施壓,要求增加國防開支,表示美國不應該再獨自扛起這個財政重擔。
但大家也知道特朗普的風格向來言辭激烈、行動未必緊隨,這一「退群」言論究竟是話題炒作還是實際政治籌碼,很多人尚持觀望態度。
【特朗普】
那麼,為什麼美國會考慮退出這些曾經自己搭建的國際舞台呢?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分析其背後的深層動機。
首先,美國這種「威脅退出」的策略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施壓手段,旨在迫使歐洲在安全問題上更傾向美國立場,尤其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如今,美烏之間圍繞對俄政策的分歧越發明顯,這次事件無疑是矛盾的集中爆發。
其次,世界的多極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中俄等大國的崛起,正在迫使美國重新設計其全球戰略布局。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如果能夠擺脫現有國際秩序的束縛,或許可以找到適合新時代的國際定位與影響力。有人認為,現存的國際組織結構已經無法完全服務於美國的當代利益,創新的國際秩序成為必要。
【北約】
再者,美國眼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無疑是日益強勢的中國。從經濟到科技,各領域的競爭愈加白熱化。對此,美國希望通過掙脫北約等組織的「負擔」,集中精力應對新的戰略焦點,而非消耗在傳統的跨大西洋義務上。
對美國來說,如何在新興科技和地緣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是勝過任何老舊聯盟內部爭端的關鍵。
然而,對於中國來說,如果北約真的發生解體或者功能弱化,那麼美國在全球的掌控力必然減弱,這可能使中國在地緣戰略上面臨的阻力減少,也降低了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在歐亞地區推進時的障礙。從某種意義看,北約的困境給了一些國家更多空間來探索新的外交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