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如何以教育之強為科技、人才的發展注入蓬勃動力?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提筆」,回答這道「時代考題」——
全國人大代表張大冬:
五育並舉,打造行走的思政課

「總書記今天下午參加政協聯組會議的重要講話,為我們進一步做好青少年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新安小學黨委書記張大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激動地說。
兩年前,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談及抗戰時期「新安旅行團」的歷史佳話,勉勵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過去的一年中,張大冬緊緊圍繞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用好新安旅行團這本「活」教材。
「我們排演了一部為孩子寫、給孩子看、由孩子演的兒童劇《新安旅行團》,成立小好漢宣講團,走進場館、校園、鄉村、軍營、社區,廣泛宣講新旅故事,不斷放大新旅光榮傳統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同時組織孩子們沿著新旅前輩當年的足跡,深入鹽城、鎮江、南京、安徽等地,以實踐研學的方式傳承弘揚『人小志氣大,愛國走天下』的新旅光榮傳統。」提起這些,張大冬如數家珍。
作為來自教育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大冬表示,將堅定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繼續用好用活新旅歷史這個生動教材,堅持德育為首、五育並舉,打造場館裡的思政課和行走的思政課,打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融合通道,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努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小好漢。
全國人大代表張曉宏:
統籌資源配置,促進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更上層樓」

作為來自教育一線的代表,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黨委書記張曉宏對於總書記提出的「統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統籌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深有感觸。
「目前中國高校有2000多所,實際上只有少量是部屬高校,大多數都是地方高校。」履職期間,張曉宏通過調研發現,很多地方高校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從綜合實力到整體辦學水平,再到社會影響力和國際聲譽等均有較大提升。但受到高校身份屬性、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等因素影響,部分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還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希望未來可以進一步統籌資源配置,地方高校的『雙一流』建設可以得到教育部和國家更直接的關心支持。」
過去一年,張曉宏帶領蘇州大學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收穫頗豐。「然而,當前地方『雙一流』大學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張曉宏希望,主管部門能夠進一步從資金、政策、人才工程和科研平台等各方面加大對地方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支持。「總書記對於教育發展的關心,給我們增添了全新的動力,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繼續為推動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全國政協委員王成斌:
打造校企地聯合創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總書記的諄諄囑託,更加堅定了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的決心。在王成斌看來,教育的落腳點是「提質量」「做貢獻」,要培養並向全社會輸送一大批各行各業的人才,這是教育的基本功。
「高校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王成斌說,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通達融合的樞紐,要積極融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積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貫通和深度融合。對標對表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新質生產力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徵和目標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王成斌表示,未來將繼續帶領南京師範大學在抓好立德樹人的同時深度開展產學研結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主戰場作出貢獻。「像我們在合成生物、生物製造這些未來產業方面已經做了不少的工作,一批合作共建項目碩果累累,將來也會繼續為推動教育強國建設、人才強國建設、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王成斌說。
全國政協委員施大寧:
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深刻闡明了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關鍵地位,這讓我們高校人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說,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厚植專業基礎,注重交叉學科融合,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施大寧介紹,南航將加大卓越工程師培養力度,緊密結合產業需求,強化工程實踐訓練,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制定實施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設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等內容,也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將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拓展教育資源,促進教學模式變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持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施大寧表示,新征程上,將以此次「兩會」為新起點,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楊甜子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