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契奇預言成真:北溪接近重啟,美國想要控制權,俄方沒有意見?
據財聯社2025年3月3日消息稱,一名前「北溪2號」管道運營商的高管,正在美國投資者的支持下,試圖讓兩國聯手重啟這條命運多舛的管道。
2024年12月27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預測,「北溪將在一年內恢復運行,美國或將掌握其控制權。」如今,此言正在逐步成為現實。美國政府正在推進放鬆對俄羅斯相關制裁的討論,並派出代表探討北溪重啟的可能性。美國為何謀求北溪控制權?俄方的反應是什麼?歐洲還會繼續深陷大國能源博弈嗎?本文試圖層層剖析。
美國為何謀求北溪控制權?
長期以來,美國對北溪項目採取強硬反對態度,認為這條管道加深了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直接威脅美歐在能源、經濟和外交領域的對等關係。然而,即便如此,美國如今卻表達出對北溪恢復並介入的興趣,這顯然是戰略考量的結果。
從能源格局看,美國若能掌控北溪部分投資或運營,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能源領域的主導地位。一方面,它可通過插手北溪向歐洲輸出更大的經濟影響力,甚至藉機實現能源結算以美元體系為中心的強化。另一方面,這種合作看似對俄羅斯讓步,但實則是對其利益的間接控制。尤其在當前俄羅斯能源出口開始向亞洲傾斜的背景下,北溪重啟可迫使俄方重新回歸對歐洲市場的依賴,讓俄羅斯的能源戰略更具西向受約束性。
更重要的是,美國此舉或是其「聯俄制歐」「聯俄制華」戰略的又一次延伸。通過與俄羅斯能源領域「有限合作」,美國可以嘗試將俄羅斯從對中國的過度經濟依賴中抽離,同時重新掌控歐洲能源市場的主動權,形成多方利益博弈的新局面。
北溪重啟的技術與政治挑戰
儘管美國釋放出了對於北溪修復的可能性信號,但從實踐角度來看,北溪重啟仍面臨多重挑戰。
在技術層面,儘管業內普遍認為北溪管道的修復存在實現可能。通過對受損區域的局部修復(比如利用水下焊接技術來對管道進行直接對接),能使其恢復正常輸氣能力。不過問題在於,修復受阻的不僅是技術條件,更在於國際制裁和高複雜度的跨國協調。北溪爆炸後,參與管道製造和維護的多家俄羅斯及歐洲企業均因制裁無法提供技術支持,這對管道修復造成了重大阻礙。
在政治層面,北溪重啟還需跨越北約國家的許可關卡。北溪的大部分路徑經過德國和北歐國家,這些國家對美國和俄羅斯的能源重新洗牌計劃是否達成一致,仍是巨大的不確定性。美國主導的重啟計劃如果威脅歐洲主權和戰略自主性,很可能遭遇更多反彈。更別提,北溪爆炸事件本身的幕後疑雲至今從未徹底消散。如果此時強行推進修復,勢必又會成為新一輪嫌疑質問的導火索。
對歐洲的蝴蝶效應
北溪能否重啟的不僅僅是技術性或地緣政治問題,也對歐洲能源格局帶來巨大影響。當下,北溪的停運,迫使歐洲轉向採購美國lng和尋找其他替代能源供應源。而北溪重啟後,美國掌握部分主導權將直接影響歐洲在能源自主方面的戰略方向。
以德國為例,北溪一號生效運行期間,德國超過50%的天然氣進口依賴管道。而北溪爆炸後,德國迅速調整政策,大力發展 可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氣(lng)基礎設施,但這些進程仍遠未達預期。北溪的重啟,可能會呈現短期內利好局面(降低能源價格、穩定天然氣供應),但長遠來看,一旦美國成為其中的關鍵掌控者,歐洲整體能源話語權或被進一步削弱。
與此同時,歐洲內部對北溪的態度早已不統一。部分東歐和北歐國家,如波蘭、芬蘭等,對俄羅斯能源依賴持強烈排斥態度,而南歐和部分傳統工業國家(如德國),顯然會更加偏向於恢復北溪帶來的資源穩定性。北溪重啟後的利益分配將進一步加劇美歐、俄歐和歐盟國家之間的調和壓力。
北溪重啟是否會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北溪的重啟,不僅是對歐俄關係的修復或美俄關係的試探,更可能對全球能源格局帶來深刻的重塑。特別是對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lng出口動態及全球能源資本配置帶來的連鎖反應值得特別關注。
當前國際lng市場高度活躍,美國通過lng出口已成功成為全球天然氣市場的重要勢力。然而,如果北溪重新開始大規模運轉,歐洲對lng的需求勢必驟減,導致美國lng出口增長停滯,這可能直接影響全球天然氣供應鏈的平衡與價格穩定。
更為重要的是,北溪的重啟如何影響中亞、中東和亞太的能源戰略,以及它能否改變既有能源路線圖的「東移」趨勢。若能源資本被迫重新向歐洲聚焦,那麼對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天然氣需求市場的投資布局就會遭遇挑戰。
結語
北溪重啟的可能性正在迅速引發全球熱議,從武契奇的預言到美俄的「試探性合作」,本質上體現的是能源在全球政治博弈中的中心地位。當然,北溪重啟的障礙遠非一時能夠跨越,無論是技術、政治,還是國際關係的複雜變數,都會讓這一事件成為一場多方利益較量的動態進程。
可以確定的是,北溪的命運不僅牽動著能源市場的波動,更牽動著美歐俄三方在地緣政治上的長期博弈,而每一步發展,都將對全球能源格局的未來埋下新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