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踢出中歐班列的路線之後,立陶宛主動尋求對華關係修復,但拒絕承認錯誤,還要讓中方作出讓步,那麼立陶宛這樣做的底氣和依仗是什麼?
日前,立陶宛新任外長布德里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立陶宛政府希望與中國恢復正常的雙邊關係,希望在北京的大使館可以恢復正常運行。不過,這位外長卻拒絕就中立關係的惡化進行道歉,宣稱兩國關係跌入低谷不是立陶宛造成的。不得不說,作為美國在東歐地區的「核心盟友」,立陶宛的雙標和倒打一耙還是用的非常嫻熟,甚至前段時間立陶宛驅逐中國外交官一事就鬧得沸沸揚揚,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中立關係的惡化是中方導致的。但在了解事件始末之後,外界才會真正意義上看清這個東歐小國的真面目。
原本中國對於兩國關係的發展是持開放態度,立陶宛只需要承認自己在台灣問題上所犯下的錯誤,並且積極改正,那麼中方在看到應有的誠意和態度之後,還是會選擇讓兩國關係恢復到正常水平。但立陶宛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無視中方所釋放的善意信號,一邊嘴上喊著要「不計代價」來修復對華關係,一邊卻拒不承認在台灣問題上所犯下的錯誤,而且還要繼續保持與台當局的非法來往,對於這種吃飯砸鍋的錯誤行徑,中方自然不會答應。在蘭姐看來,不管是前任立陶宛政府還是現任立陶宛政府,他們主動尋求與華修復雙邊關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重新回到中歐班列的路線上。
此前,因為立陶宛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一系列挑釁行動,使得中立關係降至冰點,最終立陶宛也被踢出中歐班列的路線。起初立陶宛並沒有過多在意,相反還大言不慚,叫囂要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取代中國的地位。但時間一長,立陶宛就發現情況不對了。不僅出口陷入滯緩階段,而且對內投資也在不斷減少,這也讓立陶宛的經濟承受了巨大的衝擊。原本被立陶宛視為救星的台當局和美國政府都選擇了視而不見,雖說台當局想嘗試為立陶宛提供一定的支持,但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這些努力最終不了了之。因此在付出了巨大的慘痛代價之後,立陶宛才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主動喊話中國,尋求雙方緊張關係的緩和。
只是立陶宛新總理帕盧茨卡斯還是沒有認清現實和搞清楚狀況,還想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態來緩和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但是他應該清楚,尋求重新恢復雙邊關係的是立陶宛,不是中國,在沒有拿出誠意之前,帕盧茨卡斯的任何口號都只是空談。蘭姐認為,帕盧茨卡斯選擇在台灣問題上拒不道歉,說明他還是打著與前任政府一樣的算盤,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然而,支持一中原則已經是國際共識,立陶宛當前的唯一選擇就是放棄那些錯誤的念頭,承認自己的錯誤,積極推動兩國關係的正常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