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美關係發展態勢、特朗普第一任內的對台政策以及特朗普在此次競選期間的涉台講話,是觀察特朗普第二任內對台政策的重要指標。特朗普處理中美關係的態度、賴清德當局對美訴求的配合度及美國內親台勢力的影響力,將影響特朗普對台政策的具體走向。
第一,中美關係新局的態勢。現在距離2016年特朗普首次當選美總統已經8年,即使是距離其2021年下台也過去了4年,當前中美關係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經貿關係變化。若特朗普仍然關注貿易平衡問題的話,更大的目標應該是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國。2023年,中國是美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三大貿易夥伴,而墨西哥和加拿大則位列美貿易夥伴前兩名,這些都會影響特朗普處理對外經濟關係的優先選擇。二是決策模式的優化。2016年,特朗普以政治素人當選,各方對其政治性格和決策模式並不熟悉。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對他更加了解,因此在處理問題上將更具精準性。
以上兩個層面的變化,使得中美關係開局充滿不確定性。若開局良好,台對美利用價值降低。反之,若開局不利,特朗普定會利用台灣問題撬動中美關係。正如台灣評論所言,「美國政客只有美國利益優先,沒有挺不挺台的選項。台灣只是美中關係當中的手段,北京與華府的關係才是美國的目的」
第二,台當局對美配合程度。在美台關係中,台處於絕對弱勢,總體上會滿足美提出的任何訴求。但同時,台仍可以通過遊說等方式做美官員工作,使美要求被「打折扣執行」。特朗普勝選後,台當局便立刻與其加強關係。賴清德在特朗普勝選的第一時間就發文祝賀,指示其駐美機構通過特朗普第一任內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轉交祝賀信。此外,台當局還將派人參加特朗普就職典禮。在賴清德的首次出訪過程中,願意屈從美安排「過境」並不屬於美本土的夏威夷和關島,並在過程中與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約翰遜通話。台做足了表面文章和內部準備,企圖與特朗普團隊建立良好關係。
同時,賴當局還放風對美採購、投資及加大軍購力度。但台當局完全滿足特朗普要求的可能性不大,如把防務支出提高至GDP的10%就難以實現。主因是這意味著每年軍費約為2.64萬億元新台幣,比2024年增長6倍,占每年總體預算的84%。因此,島內對向美國交「保護費」尤其是提高軍費以購買美武器抱持消極態度。台前「立委」丁守中也極不認同對美高額軍購以換取支持的做法,認為台要「避免美國反中鷹派想把台海變成地獄門、替美國打反中代理戰爭」,應「加速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人民和諧共榮互利」。民進黨內部也存在不同聲音,如「立委」陳冠廷認為,軍事採購應以台實質防衛需求為依歸,不能「為了展現對抗決心或迎合特朗普政府」。
第三,美國內政治的牽絆。特朗普上台後,首要解決的是國內減稅、放鬆監管、加征關稅、打擊非法移民、提升政府效能、司法改革和打擊「深層政府」等事,其對外政策並非優先處理事項。在解決一系列國內問題時,因為美國三權分立的制度設計以及共和黨在國會並不佔據絕對多數,特朗普的政治議程並不會特別順利。即使是對外關係中,首先要解決的是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等問題。因此,對台政策或不是特朗普首先要推動的重點。
在此背景下,美國內親台勢力的影響力變得至為關鍵。特朗普雖在執政團隊中處於絕對領導地位,內閣成員幾乎都「以特朗普為尊」,但特朗普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親力親為,其執政團隊成員仍具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其第一任內的國務卿彭佩奧雖也將貫徹特朗普的意志作為第一要務,但在對台事務上仍體現出其明顯的操作痕迹,比如解除對台交往限制等等。當前特朗普執政團隊成員中,不論是國務卿盧比奧還是國安顧問沃爾茲,都被認為是「對華強硬派」,這就為其操弄「挺台制華」埋下了伏筆。
盧比奧在被問及會否繼續支持台灣時稱,總統決定外交政策,國務院的工作就是執行它。但盧比奧作為美極端挺台派,其在處理涉台事務時採取挺台的做法是可以預期的。沃爾茲曾言,「台灣不僅掌握全球八成先進製程晶元,而且地理上位於日韓與東南亞海運要地,控制全球一半GDP,台海形勢影響極端重大。」此外,美已經形成跨黨派支持台灣的現象,如前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等人,持續鼓噪美國應該「挺台制華」,也影響特朗普對華涉台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