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剛承諾修復關係,轉眼就翻臉?立陶宛新總理帕盧茨卡斯,上任伊始曾被視為中立關係破冰的希望,一句「允許台灣設代表處是外交失誤」的公開表態,讓外界期待兩國關係正常化。
信息來源:《立陶宛「准總理」表示允許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是重大外交錯誤,國台辦回應》,海峽網,2024年11月13日。
然而,就在人們以為冰雪消融之際,他卻上演「變臉」大戲,對華政策急轉直下,從合作轉向對抗,是什麼讓這位總理如此出爾反爾?立陶宛葫蘆里究竟賣的什麼葯?
自損一千,傷敵八百
帕盧茨卡斯政府的強硬姿態並非停留在口頭層面,而是體現在一系列具體的行動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驅逐中國外交官事件。
時間定格在2024年11月29日,立陶宛外交部的一紙公告,像一顆冰冷的石子,投向平靜的水面,激起層層漣漪。公告內容簡潔而強硬:中國駐立陶宛代辦處三名人員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期七日內離境。這份缺乏解釋的命令,讓原本就緊張的中立關係,瞬間跌入谷底。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就在幾天前,兩國之間的外交辭令還停留在慣常的禮節性往來。然而,此刻,立陶宛的行動卻顯得如此決絕,彷彿醞釀已久的爆發。
中國外交部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強烈不滿。譴責的措辭擲地有聲,也流露出無奈與憤怒。中方認為,立陶宛此舉不僅違背外交慣例,更是對兩國關係的一種挑釁。中方保留反制措施的權利,這一聲明無疑讓緊張局勢升級。雙方的矛盾,不再是溫和的試探,而是硬碰硬的對抗。
這還沒完,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也越來越強硬。之前他們的總統帕盧茨卡斯還承認,之前在台灣問題上的做法是個「外交失誤」,可是,他就是不願意改,非要跟台灣保持所謂的「貿易聯繫」。
這明顯就是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嘛,直接動搖了中立關係的政治基礎。立陶宛好像是把台灣問題
當成跟歐美搞「價值觀外交」的工具,想用這個來換取西方的支持。這樣做真的很危險,感覺他們自己把自己置於險境了。
更糟糕的是,立陶宛的強硬政策也讓自己的經濟遭了殃。中立貿易額斷崖式下跌,一下就少了三分之二,好多立陶宛公司因為失去了中國市場都快撐不下去了。
這對於立陶宛的經濟打擊可是不小。帕盧茨卡斯政府好像沒怎麼考慮過,這種自己損失更大,也讓對方不太好受的做法,會給自己的經濟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大家可能還記得,去年十月份的時候,新上任的政府領導人帕盧茨卡斯,他當時在媒體面前可是說了不少話。其中有一條,我覺得特別值得關注。他那時就表示,自己帶領的新政府,想要好好跟中國恢復之前的全部外交關係。這話說出來,是不是覺得有點意思? 畢竟,之前立陶宛和中國關係,可不像現在這麼「親近」。
但今年一月初,立陶宛的總理帕盧茨卡斯突然出來說話了。之前說他還沒當上總理的時候,就想跟中國恢復全面的外交關係,他趕緊否認了。他表達了大家想太多了,甚至還強調說,兩國關係明年都很難好起來。要知道,這之前,中國對立陶宛的態度可是很強硬的,一點緩和的意思都沒有。
信息來源:《立陶宛總理還嘴硬:對華言論,被誤讀》,觀察者網,2025年1月8日。
有意思的是,中國並沒有因為立陶宛總理的這個說法就採取什麼更進一步的行動,反而顯得很冷靜。大家都在猜,中國這是在幹什麼呢?他們是不是覺得立陶宛在虛張聲勢?或者說,他們只是想看看立陶宛接下來會怎麼做?這還真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夾縫中的掙扎
說起來,立陶宛對華政策的轉變也不是偶然發生的,背後肯定有些複雜的原因。
自20世紀末加入歐盟和北約以來,立陶宛便將自己牢牢綁定在西方陣營的戰車上,將歐美視為最重要的政治和經濟靠山。
這種依賴在俄烏衝突爆發後進一步加劇。帕盧茨卡斯政府高舉「價值觀外交」的旗幟,試圖通過扮演「反俄先鋒」的角色,換取更多的西方支持,鞏固自身在西方陣營中的地位。
然而,這種外交策略也帶來了深刻的矛盾。立陶宛雖然在地緣政治上明確站隊,但其國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卻難以與外交政策協調一致。
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對抗導致貿易關係斷裂、經濟下滑,對企業界和中小商戶的衝擊尤為明顯。作為一個只有不到300萬人口的小國,立陶宛的經濟體量有限,難以承受長期經濟孤立。政府的強硬外交姿態與國內民生需求嚴重脫節,這種矛盾日益凸顯。
此外,立陶宛國內政治的碎片化和民粹主義的興起,也加劇了外交政策的複雜性。近年來,立陶宛政壇黨派林立,各種政治力量為了爭奪選票,頻繁炒作外交議題。
對華、對俄的強硬政策成為吸引選民關注的「流量密碼」。帕盧茨卡斯政府既要迎合國內民粹情緒,又要向歐美展現其政治忠誠,在兩者之間左右搖擺,導致對外政策的矛盾和不穩定。
立陶宛的地緣位置也使其外交政策面臨更大的風險。作為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立陶宛地處俄羅斯與西歐之間,是北約東部防線的重要一環。
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大國博弈的影響,也更容易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立陶宛試圖通過激化與中俄的矛盾來提升自身在西方陣營中的戰略價值,但這無疑是一場危險的賭博。
迷失在「價值觀」和現實利益之間的立陶宛,是否正確評估了中俄關係?它對中俄「捆綁」的認知,又將如何影響其外交走向?
立陶宛對中俄關係的誤判
立陶宛將中國和俄羅斯「捆綁」在一起,視為共同的「安全威脅」,這反映了其對中俄關係的嚴重誤判。帕盧茨卡斯及其政府高層在多個場合將中俄合作定義為「重大安全威脅」,並聲稱中國對俄羅斯在白俄羅斯的影響力支持,直接危害了波羅的海地區的安全穩定。
這種將中國與俄羅斯簡單地「捆綁」在一起的策略,不僅忽視了中俄關係的複雜性,也可能進一步激化本不必要的衝突。
在國際舞台上,中國與俄羅斯雖然在某些領域合作密切,但兩國在核心利益和全球戰略上的立場並非完全一致。立陶宛將兩國簡單地歸為「聯盟」並試圖共同對抗的做法,缺乏對國際關係複雜性的理解,也高估了自身的影響力。
它錯誤地認為,通過激化與中俄的矛盾,可以博取更多西方的支持,提升自身的地位。
如果立陶宛不斷挑釁,其戰略價值反而會在大國博弈中下降,最終淪為可有可無的棋子。
立陶宛需要認真反思其外交策略,尋求與中俄關係的平衡,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兼顧地緣政治現實。
筆者認為
立陶宛的案例提醒我們,外交並非簡單的「選邊站隊」,更需要智慧和技巧。小國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生存,更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靈活的身段,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避免成為大國競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