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知道:這兩天上面開會了,這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要求和部署!
這個要求和轉變就是:上面要求一定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的競爭!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那就是:曾經的「世界卷王」代表日本也已經開始實施4天工作制了。
按照日本方面的講法: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生育率;為了給廣大男女青年更多的時間談戀愛和生孩子。
曾經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這裡都是鼓勵「內卷」的、都是鼓勵大家去無休無止的奮鬥和努力的,例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明天的自己會感謝今天努力奮鬥的自己等等。
在這樣一種思路和思維的指導之下,我們會發現很多無語的現象,例如:
孩子們的上學時間越來越早、補習班越報越多、做作業的時間越來越長、各種補課越來越多;然後孩子和家長就越來越累,大學的錄取分數卻越來越高等等。
工人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加班越來越多、工資和福利越來越低;然後發現失業並沒有減少,產業也沒有出現質的飛躍。
各行各業的競爭越來越大,各行各業的收入越來越低,各種產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總之一句話,因為「內卷」讓很多企業不得不關門,讓很多員工不得不失業,讓社會缺乏創新動力,讓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
激烈的「內卷」之下,讓越來越多的人也沒有了安全感,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也開始缺乏信心。
我個人的感覺是:「內卷」並沒有帶來所謂的經濟增長、也沒有帶來所謂的財富增加;反而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焦慮和迷茫;讓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安全感、讓越來越多的人變得焦躁不安起來。
那麼到底什麼是「內卷」?為什麼我認為「內卷」式的發展模式一定要轉變呢?
根據百度的定義來看的話,內卷是局限於某一範圍內的惡性競爭或沒有意義的付出,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條街上本來只開了一家燒烤店,那麼這家燒烤店收入就還不錯;這家燒烤店的老闆和服務員也可以過上還不錯的日子。
可是當這條街上又開了一家燒烤店之後,原來的燒烤店收入必然就會下降;這家新開的燒烤店的收入也沒有隻有一家燒烤店時候的收入那麼多。
可是緊接著,這條街上又不斷的開燒烤店,一家、兩家、三家、四家……那麼又會發生什麼呢?這就會發生以下幾件事情!
一是,這條街上所有燒烤店的收入都會下降,甚至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
二是,這條街上所有燒烤店的員工收入也會下降,很多員工就會面臨失業的風險;
三是,這條街上的燒烤店老闆們為了在「內卷」式的競爭中盈利,必然要降低成本以及增加競爭力,例如:減少員工的福利支出、菜品的品質會下降、菜品的售價會降低。
於是乎,這條街上的所有燒烤店就會陷入到惡性競爭之中,最終每家燒烤店的老闆和員工都是受害者。
在這個例子裡面有一個嚴重的邏輯悖論就是:消費者和總需求並沒有增加,可是總的供給卻無限增加了;最終導致陷入到無窮無盡的「內卷」之中了。
如今大家應該都已經知道:我們在經濟層面遇到的本質問題了。
其實核心問題只有一點,那就是: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出現了矛盾、出現了不平衡發展的狀態。
於是乎,我們就看到:組織上在大力的呼籲擴大消費、提振內需;增加「內循環」在經濟中的佔比等等。
我早就說過一句話叫做:擴大內需的根本前提是增加普通人的收入,減少普通人的工作時間、降低普通人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
可是在「內卷」化的發展模式之下,普通人要面對沒完沒了的競爭、沒完沒了的焦慮、沒完沒了的降低成本等等。
如果繼續採取「內卷」化的發展模式,只會造成:失業率的增加、普通人收入的減少、加班時間的增多、對未來的焦慮感增加等等。
在這樣一種模式之下,又如何擴大消費、又如何提振內需、又如何讓「內循環」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呢?顯然是實現不了的。
另外,其實一些發達國家早就悟透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增加普通人的收入、增加普通人的假期和福利對經濟發展不是有害,而是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的。
一個人一旦收入增加了、上班時間變短了、各種保障擁有了;那麼自然而然的會去消費、會拿錢去享受生活,從而創造出更多需求和消費,從而促進經濟的持續繁榮與增長。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比較關鍵的:經濟發展不光要看量、還要看質;往往一個質的飛躍是多少量都無法代替的。
例如:如果人人都活得輕鬆愉快、都活得不內卷的話,那麼他們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創新,從而創造出新的產品、從而找到新的需求、從而一舉拉動經濟的飛躍。
這樣的例子很簡單,沒有新的需求,也就意味著經濟無法實現質的飛躍,例如:互聯網的問世、智能手機的出現拉動了多少經濟的增長呢?
請問大家一句,在一個超級「內卷」化的社會裡面,智能手機可能被發明出來嗎?互聯網可能會發明出來嗎?顯然又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