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烏軍使用美製遠程武器解綁,拜登政府的離譜命令已經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反應」,如今,歐洲距離核戰爆發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了。
本月20日,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宣稱收到空襲警告,要緊急關閉。同時還向在烏美國公民發出警告,建議他們做好準備:「若聽到空襲警報,應立即前往掩體避險」。同一天,包括義大利在內的三家駐烏使館也宣布暫時關閉。
【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緊急關閉】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此前剛解除對烏克蘭使用美製遠程武器的限制,這一政策調整使烏軍迅速使用6枚美製「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對俄羅斯布良斯克州的彈藥庫展開了攻擊。
對於襲擊的結果,俄烏雙方各執一詞。俄羅斯國防部聲明稱,成功擊落5枚導彈,第6枚的墜落碎片導致軍事設施起火,但無人員傷亡。烏克蘭總參謀部則宣稱,此次襲擊引發俄軍彈藥庫的「火災損失」,目標區域發生了「12次二次爆炸」。
但無論戰果如何,此舉毫無疑問加劇了俄烏衝突的緊張局勢。俄方在襲擊前曾明確警告,一旦烏軍使用此類遠程武器,將被視為「代理人戰爭」,俄軍有權打擊導彈發射地點;而如果俄羅斯主權受到嚴重威脅,甚至可能考慮動用核武器。
因此在襲擊發生的當天,俄總統普京就簽署法令,修改了俄羅斯核威懾政策。新政策規定,如果無核國家在有核國家支持下攻擊俄羅斯,這將被視為聯合攻擊,俄方可動用核武器。
【普京降低核打擊門檻】
此政策早在今年9月提出,並於俄烏衝突進入第1000天之際正式生效。這意味著核武器出現在俄烏戰場上的概率大大提升。如今美國及多國使館的緊急關閉,似乎預示著事態要比想像中的更為緊張。
對於歐洲,尤其是歐盟唯一的擁核國家——法國而言,俄羅斯核威懾政策的調整無疑敲響了安全警鐘。若核衝突在歐洲爆發,法國總統馬克龍將直接面對這一威脅。正因如此,馬克龍近期在國際場合頻頻尋求合作,試圖藉助中國的影響力穩定局勢。
在剛剛結束的巴西G20峰會期間,馬克龍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明確表態懇請中方協助「阻止俄烏衝突升級至核層面」,並強調中國在遏制核升級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
對此,中方回應態度清晰:堅持一貫立場,反對危機外溢和戰事升級,將繼續通過自身方式推動停火止戰,發揮建設性作用。
【馬克龍稱中方在遏制核升級中能發揮「關鍵作用」】
事實上,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中方一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勸和促談,包括派遣特使開展穿梭外交以及提出「中國和平方案」。近期,俄外長拉夫羅夫也確認,在中國和巴西共同倡議下成立的「和平之友」小組將於11月在紐約舉行首次會議,這顯示中方的努力已取得一定進展。
然而,必須看到,俄烏局勢演變至今日這般複雜,與西方國家在背後的推波助瀾脫不了干係。從不斷軍援烏克蘭到單方面對俄羅斯制裁,西方的行動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衝突風險。如果西方國家不能反思其自身行為,繼續通過向中國施壓來解決問題,無異於緣木求魚。
更重要的是,中方在勸和促談上的節奏始終由自己掌控。中方一貫秉持中立和公正的原則,絕不會因外界的催促或抹黑而動搖立場。
西方若真心希望避免衝突升級,首要任務應是改變自身政策,而非指望通過「漂亮話」推卸責任或轉移矛盾。與其依賴外部力量,不如自省並採取實際行動推動和平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