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在即,歐盟對中國的態度正出現微妙變化。據財聯社報道,11月7號,圍繞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一事,中歐第二階段的5輪談判全部結束,並達成了「技術性共識」。算上今年9月份第一階段的談判,中歐前前後後開展了13輪談判。
中歐關係
雖然談判歷時長,但所談議題大致就兩項,一個是以價格承諾的方案,代替歐委會制定的加征關稅,早前圍繞光伏產業,中歐也是通過這套解決辦法,化解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從而規避了貿易戰。原本這套方案對中歐來說都熟悉,而且也是最能照顧彼此關切的方案,但歐盟在談判中卻耍起了小心思,不是和授權代表中國機電商會談,而是私底下聯繫中企。為了讓談判更加順利,在第二階段談判開啟前,中方特意點破了歐盟的小心思。
另一項關鍵議題是協議的執行機制。價格承諾方案談妥後,後續將涉及監督、審核等一系列複雜的程序,歐盟擔心相關方案無法得到預期的執行效果。但這樣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通過價格承諾的解決方案化解貿易摩擦,中方早已積累了豐富經驗。
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
這次促使歐盟態度轉變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中方在談判期間,既給出了足夠的誠意,同時也展現了我們的反制能力。例如對歐盟白蘭地酒、豬肉等產品,中方依法依規開啟了「雙反」調查。歐盟應該清楚,一意孤行中歐貿易戰將不可避免,歐方也將承受巨大的損失。
第二,特朗普回歸,讓歐盟的處境非常尷尬。一方面,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很有可能會使歐盟同時與中美兩大經濟體爆發貿易戰,歐盟顯然經不起如此大的衝擊,這也促使歐盟調整對華政策,以避免同時陷入兩場貿易戰。
特朗普
不過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同樣會促使歐盟為了從美國獲取更多的安全支持,向美國做出更多妥協,甚至是拿中歐關係做「投名狀」。例如外媒報道稱,11月17號,歐盟候任外長表示,有情報顯示,中國生產的無人機正在被運至俄羅斯,並投入到戰場使用。歐盟官員還稱,當前已經掌握了「可靠且令人信服」的證據,必須要讓中方付出「代價」,或祭出新的制裁方案。
從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西方一直在炒作「中國對俄軍援」。美國以此為由已經多次對中企實施非法單邊制裁,歐盟的態度也從起初的謹慎,到後來逐步跟牌美國,近期更是主動炒作起了這件事,這種態度的轉變,直觀反映了歐盟對華政策的變化。
歐盟候任外長卡拉斯
現在的歐盟,已經站在了十字路口。特朗普上台後,是主動修復中歐關係,以集中更多資源應對美歐關係面臨的衝擊,還是不斷妥協讓步,出賣更多利益以換取美國的手下留情,就看歐盟如何抉擇了。
歐盟應當清楚,當前美國霸權地位岌岌可危,特朗普要推動製造業迴流,就必然要吸盟友的血。歐盟越是妥協,就越有可能成為特朗普針對的對象。獨立的看待中歐關係,與中方推動合作,共同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才是應對特朗普回歸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