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就在幾周前,印度與美國簽署的半導體協議,引發了全球矚目。作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印度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印度製造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746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4508.6億美元,翻了整整6倍,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五,超越了韓國。
那麼,印度經濟究竟是如何實現這般跨越式發展的?美國為何如此青睞印度?這個被寄予厚望的經濟體又存在哪些隱憂?
印度經濟崛起之路
近幾年,印度正以驚人的速度騰飛。從2014年莫迪上台執政以來,印度經濟就打了雞血一樣,一路狂奔。
這九年間,印度GDP年均實際增長率達到5.3%,名義增速更是突破了10%。去年,印度以3.4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一舉超越法國和英國,躍居全球第五大經濟體。這樣的成績單,著實讓不少人刮目相看。
說到印度經濟的騰飛秘訣,人口紅利可謂是最大的法寶。現在的印度,不得不說是一座正冒著熱氣的人口火山。14.25億人口中,年輕人佔了大頭,25歲以下的小夥子小姑娘就佔了一半,35歲以下的更是佔到六成。
人口中位數才28歲,這意味著印度正處在黃金髮展期。這麼多年輕勞動力,不僅能給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還能帶來巨大的消費潛力。有預測說,到2031年,印度的消費市場規模,會從現在的2.3萬億美元猛增到5.2萬億美元。
不過,光有人口紅利還不夠,印度還玩了一手高明的外交牌。這些年,印度和美國的關係可謂是蜜裡調油。
美國把印度當成了亞洲的新寵,不僅給了"主要防務夥伴"的頭銜,還把它提升為"戰略貿易授權1類"國家。這樣一來,印度可以買到美國最先進的技術,這種待遇也是只有最鐵的盟友才能享受到的。
在美國的力捧下,外資蜂擁而至。從2013年到2022年,印度吸引的外資從243億美元飆升到710億美元,漲了近三倍。不少跨國巨頭都在印度大舉投資,比如蘋果、特斯拉、三星這些響噹噹的公司都在印度安營紮寨。
單是美國企業從2000年到2023年,在印度投資就超過了600億美元,在班加羅爾、金奈這些印度大城市,美國公司的招牌隨處可見。
印度自己的產業實力也不容小覷。它的製藥業在全球都是響噹噹的,藥品產量排在世界第三,疫苗產量更是佔了全球的六成。在航天航空和電子技術領域,印度也是一匹黑馬。
北京時間2023年8月23日,印度的月船3號成功登陸月球南極,這可是全球第一個完成這一壯舉的探測器。
而印度的服務業,也可以說正在成為印度的一張王牌。現在印度的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60%,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和軟體外包領域,簡直就是巨無霸,佔據了全球軟體外包市場的60%。
眼下莫迪政府也沒閑著,正在大力推進數字產業轉型,計劃在未來五年推出100多個數字化變革項目,還準備投入10萬億盧比支持數字科技創業。
不過,印度也清醒地認識到,要想真正成為經濟強國,製造業必須要跟上。莫迪政府推出了"印度製造"計劃,目標是把製造業佔GDP的比重從現在的10%提升到25%。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印度政府可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一方面提高進口關稅,另一方面給外國企業和本土初創企業各種優惠政策。這些措施還真見效了,現在印度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製造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90%以上都是本土生產的。
美國對印度打的是何等算盤?
美國對印度的青睞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這背後有著深思熟慮的戰略考量,說白了就是在全球博弈中找到一個能唱對台戲的主力軍。
要說印度這塊料子確實不錯,14億人口的大市場,自稱與美帝相媲美的「民主制度」的金字招牌。
而且印度工人的工資才423美元,這可比中國便宜多了。印度人從小就學英語,跟歐美企業打交道完全不在話下,說英語的年輕勞動力大軍不盡其數,這樣的組合在全球可不多見。
美國這些年也是沒少給印度開綠燈。2017年就把印度捧上了"主要防務夥伴"的寶座,還破天荒地給了"戰略貿易授權1類"國家的特權,這待遇在全球可是鳳毛麟角。
現在美印之間有40多個政府間對話機制,從太空探索到海上安全,從通信技術到軍事物流,合作領域可謂是遍地開花。
半導體領域的合作更是叫人眼前一亮,美國跟印度在加爾各答合建的半導體工廠,專攻國防設備、電信和可再生能源這些高精尖領域。這一手棋下得妙啊,既能幫印度提升科技實力,又能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可謂是一箭雙鵰。
美國這麼捧印度,說到底是看中了印度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價值。印度可不是一般的角色,它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的重要成員,在印太地區的話語權不容小覷。美國正琢磨著通過印度這個支點,在亞洲構建一個新的力量格局。
別看印度現在跟俄羅斯還有些藕斷絲連,美國對這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美國眼裡,拉住印度這個盟友比追究它跟俄羅斯的關係重要得多。就連烏克蘭問題上,美國對印度的態度也是輕拿輕放,跟對中國的強硬態度一比,就有點雙標了。
美國還積極拉攏印度入局"印太經濟框架",幫助印度打造更有韌性的供應鏈,發展清潔能源,打擊腐敗問題。雙方在教育領域的交流也是熱火朝天,現在有超過20萬印度學生在美國留學,成為美國第二大留學生來源國。
今年,美印關係更是突飛猛進。兩國領導人今年已經見了好幾面,印度總理莫迪六月訪美時的演講門票都被搶購一空。美國新任駐印大使賈塞蒂更是雄心勃勃,公開提議印度申辦2036年奧運會,這份熱情可見一斑。
美國這波操作可不是單純為了做生意,而是在下一盤更大的棋。通過扶持印度,美國想在亞洲打造一個能跟中國分庭抗禮的新力量,重塑地區力量平衡。這場大國博弈,印度無疑是美國手中的王牌。
印度經濟的隱憂何在?
印度經濟雖然在美國的扶持下快速發展,但存在諸多深層次問題。從產業結構來看,印度經濟過度依賴服務業,製造業基礎薄弱。
數據顯示,莫迪執政後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率不升反降,從16.53%下滑至13.92%。雖然印度製造業增加值從2000年的746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4508.6億美元,但與中國4.98萬億美元的製造業規模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況且,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一年就超過850億美元,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印度的外匯儲備主要靠外資和海外僑匯,不像中國是靠實打實的貿易順差賺來的。
也就是說,一旦國際市場有風吹草動,這些"熱錢"隨時可能跑路。
何況印度政府還有個奇葩規定,100人以上的製造企業,想裁員必須先得到政府批准,這早就把不少外國企業嚇跑了。再加上印度對進口汽車徵收高達100%的關稅,這些政策不等於就是把投資者往外推嗎?
可能有人要質疑了,印度不是有人口紅利嗎?別看印度人口多,可教育質量著實令人擔憂啊!
全國5.7億人還不識字,這數字夠嚇人的。有意思的是,在印度只要能寫出自己名字就算識字了,這標準也是沒誰了。
教育質量更是一言難盡,印度高等教育入學率才31%,連中國的一半都不到。中國的二本院校都能培養出靠譜的工程師,印度除了幾所名校,其他學校培養出來的工程師水平堪憂。
2009年印度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時,在73個國家中倒數第二,這成績可真是不忍直視。從那以後,印度就再也沒參加過這個考試。
基礎設施落後也是印度的一大軟肋,全國停電那叫一個家常便飯,工廠動不動就得停工。據紐約大學調查,印度製造業企業35%的電力都得靠自己解決。
而印度還自稱擁有世界第二大公路網,可真相是75%的所謂"高速公路"就兩條車道,40%還是土路。反觀我國,英國雷丁大學的研究顯示,中國20年建的高速公路比美國整個州際公路系統還多20%,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產業結構方面,目前印度有60%的人口還在種地,工業產值才佔GDP的23%。這就導致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全國失業率在7%左右徘徊,城市裡15到29歲的年輕人失業率更是高達20%。這麼多人找不到工作,社會矛盾可想而知。
所以,別看印度現在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可要真想在全球經濟舞台上唱主角,這些短板得一個個補上。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印度問題專家賈恩就說得很實在:"本世紀初大家都在談'中印崛起',可現實是印度製造業基礎太薄弱,短期內根本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製造業中心。"
結語
說到底,印度經濟現在就是個青春期的少年,有勁兒使不好,有錢花不對。要想真正強大起來,還得在基礎教育、基礎設施、產業升級這些硬骨頭上下功夫。這可不是美國撐撐場子就能解決的問題,得靠印度自己真刀真槍地干。
信息來源:
《印度在努力學習中國,我們要正視印度經濟崛起》2024-02-04 20:28 來源:觀察者網
《內部人詳解,印度經濟有哪些致命弱點?》2022-04-29 來源:南亞研究通訊
《美印半導體協議或開闢與中國「晶元戰」新戰場》2024年10月7日 10:35 來源:中信經濟導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