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上周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之際,東西方多個國家派出最高外交官參加。據外媒報道會議上最為激烈的是當前的「熱點話題」,即烏克蘭問題和以色列問題。儘管俄烏衝突已經馬上要進行兩年,各方對於調解這場衝突仍然沒有很好的手段,俄羅斯和烏克蘭仍在展開激烈交戰。會議上美國務卿布林肯再度渲染俄羅斯「準備在太空部署用於摧毀衛星的核武器」,並和中印兩國外長溝通要求「勸勸俄羅斯」;對於這條新聞俄方表示純粹是污衊行為,旨在達到西方的宣傳目的。
消息提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會議上接受採訪時對中美關係問題慷慨陳詞,告知其他國家美國現在應該「如何和中國保持合適的外交政策」。他先是用了大篇幅解釋美方在中美競爭中佔有所謂的優勢——美國擁有一個強大的聯盟和夥伴網路,拜登政府加強了對全球盟友進行投資,這是前任政府不具備的。重點在於美國「試圖在自願的基礎上與各國開展合作」,換句話說就是不要求其他國家必須選擇一方站邊,這就是美國政策的好處所在。
接著布林肯來了一番頗為煽動性的發言:「在國際體系上,如果你不坐在飯桌上,就會出現在菜單上,重新進行多邊接觸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做到了這件事」。他開始轉向介紹美國的政策,其中包括有關基礎設施、科學技術與晶元等方面的投資,以及聯合歐洲和印太地區的夥伴「共同認知對華關係」。對於這句話報道的媒體解釋稱,布林肯意在強調中美競爭中美國想做「吃」的一方,而不想成為被吃的一方。
分析人士表示,美國國務卿的言論有一個很偏見性的問題:他試圖強調對中國採取的各種手段都是避免美國在競爭中「被吃」,而想要壓制對手;換句話說在美國的觀念中,不存在兩國和平競爭和共同崛起,只有一方對另一方的「贏家通吃」。一方面來講這是西方固有思維的體現,但另一方面布林肯也試圖為拜登政府上任後各種對華惡意打壓政策尋求一個「合理解釋」——只有你死我活的競爭,所以美方才「被迫」採取手段。當然美國也不存在所謂的讓盟友「自由站邊」的行動,他們利用國際關係綁架西方對華所謂的去依賴和聯合半導體打壓,並未徵求各國「同意」。
值得一提的還有,布林肯也強調中美之間有部分「共識」。他稱過去六七個月里,美方以「可持續的方式」與中方進行了接觸,美國在某些領域與中國競爭的同時,當然也是歡迎合作的;例如禁毒等一些問題,美國已經儘力為雙方創造了條件,沒有迴避美中之間的各種合作空間。對此有評論稱:「美國試圖和中國合作的領域,都是對他們有很大好處的,或是自己沒有辦法獨自解決的問題。而在半導體、電動汽車等領域,美方不惜犧牲自己企業的利益也要和中國『雙輸』的時候,他們怎麼不提所謂的歡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