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普京雖然沒有正式會晤,電話溝通不斷,正式公布的就有6次。這種在國際外交中屬於超高強度互動,遠超美俄關係正常化時期的互動,並沒有給俄美關係帶來實質性改變。主要原因還是雙方仍然還在各取所需。
對於特朗普來說,這是「交易型外交」的需求。特朗普急於兌現競選承諾「24小時結束俄烏戰爭」,通過密集通話施壓普京讓步,同時向國內展示外交成果。另一方面,美國國債危機加劇,需要與俄羅斯緩和關係,避免進一步陷入戰爭泥潭。
對於普京來說,是對戰略窗口期的充分利用。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其實與歐洲同盟分化嚴重。他通過與歐洲與美國的分別通話,進一步分化美歐同盟,鞏固戰果的同時,為俄對外貿易奠定基礎。
就目前而言,俄烏戰爭進入對峙期,以伊衝突還有再次爆發的可能,雙方在相關議題上的緊急協調,其實有助於雙方突破原有的關係限制。
此前,俄美在一些事務上達成了一些共識,比如:建立「能源設施互不襲擊」機制(2025年3月生效),暫停打擊電廠、油庫等目標。制度化換俘流程(2025年6月完成兩輪),約定第三輪談判日期。普京承諾協助美伊談判,特朗普支持俄在敘利亞存在。
另外,美國還默認俄油氣收入人民幣結算(佔比58%),暫緩次級制裁。俄羅斯也頻頻對美國釋放善意。但是,高頻通話未能突破三大結構性矛盾:
1、烏克蘭領土問題無妥協空間。普京堅持「消除衝突根源」(即烏東四州及克里米亞主權),特朗普要求烏「用礦產抵債5000億美元」,但拒絕承認俄吞併領土。澤連斯基斥責美俄通話是「政治絞殺」,烏軍仍獲歐盟秘密軍援。
2、美俄戰略互疑根深蒂固。俄方視停火為緩兵之計,要求烏徹底「非軍事化」並驅逐親西方政權;美方則擔憂重演「明斯克協議」。克里姆林宮被曝秘密通話次數遠超公開記錄,雙方實際博弈更複雜。
3、美俄對抗依舊,要建立互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裡並不是兩人通話能夠解決的。俄羅斯要考慮盟友的關係,美國也要考慮自己在同盟中的地位。
總之,特朗普與普京的通話目前都具有高度「交易性」特性,特朗普以通話替代行動,用外交熱度掩蓋戰略收縮,實質是「離岸平衡術」,讓俄歐互耗同時榨取烏克蘭剩餘價值。普京通過「停火煙霧彈」拖延時間,完成戰場布局,同時離間美歐。
當然,能高頻通話,就說明溝通渠道還在,雙方可能在近期內進行象徵性會晤,從而實現「有限正常化」。但是,關於烏克蘭領土劃分,北約東擴等核心問題,雙方還要進行長期博弈。
其實,大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並不能依靠個人關係就全面突破的,美俄關係正常化背後,還有俄烏談判、美伊談判兩大藩籬。在俄羅斯逐漸主張世界多極化的今天,美國的單極世界可能堅持不了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