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媒體《印度新聞網》報道,印度首條高鐵項目——孟買-艾哈邁德巴德高鐵迎來第9次延期,印度國家高鐵公司給出的理由,是三台大型隧道掘進機(盾構機)未能就位。印方指出,這三台設備是印度向德國企業購買,卻被中國「扣押」,似乎是想暗示「印度的基建項目被中國卡了脖子」。
【盾構機未交付成了印方的借口】
印度高鐵項目,一拖再拖的「奇葩工程」
關於印方提到的這個「盾構機未能按時交付」的問題,其實和中國沒有太大關係,主要原因還是印度自己的「小動作」太多,最終坑了自己。
這三台設備,由德國海瑞克公司設計製造,在中國生產,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是針對印度,才將這幾台設備扣留了下來。
首先,基於國際通行的戰略裝備管控原則,盾構機作為地下工程的關鍵設備,其技術參數和使用場景可能涉及國家安全與地緣穩定,因此對這類設備的出口進行嚴格審查,是非常常見的做法。
因此,比較合理的推測,是印度企業在申請進口時,隱瞞了設備的最終用途,試圖繞過審查,這種小動作自然值得我們警惕,使得審批流程更加複雜和漫長,這才有了這些設備延期8個月未交付的情況,責任怎麼看都是印度的。
【印方拿到盾構機恐怕不只是用於建高鐵】
其次,印方自己也說該項目延期了整整9次,可見盾構機不到位並非整個項目拖延的根本原因。
更何況,中國的盾構機延期交付,按理來說最著急的不應該是德國企業嗎?可是至今也未見德方有什麼意見,顯得比印度從容多了。
因此我們也可以得出第二個推斷:印度政府在和德國談生意時,很可能又一次使出了「不給尾款」的經典伎倆。
這種猜測並非憑空而來,印度在這方面的「黑歷史」可謂數不勝數,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以色列拉斐爾防務公司,包括我國的一些企業,都在這些問題上被印度「坑」過。
當然,以上的這些原因還只是印度高鐵項目進展困難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問題還是離不開印度自身的「老毛病」。
【印度高鐵項目的問題遠比想像中要複雜】
要求一改再改,印度坑慘日本
當年日本不計代價,以極其寬鬆的條件和近乎「白送」的貸款援助「擠走」中國,最終拿下印度的高鐵項目,結果就在接下來的近10年時間裡,見識了什麼叫做「最難伺候的甲方」。
其實從客觀角度來說,印度修建高鐵的地理條件相對優越,地形平坦河流少,常年高溫無凍土,施工的難度不算太高。
從需求上來看,印度被稱為「火車輪子上的國家」,是亞洲最早擁有鐵路系統的國家,鐵路在印度的發展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建成高鐵網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佔盡優勢的印度,卻在高鐵項目上推進的異常艱難,比如土地徵用一直是印度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老大難問題,根據資料顯示,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項目的土地收購,在部分地區進展順利,但在另外一些地區卻遲遲無法推進,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
土地徵用問題的背後,反映了印度行政效率低下、司法體系冗長以及地方政府執行力薄弱等問題。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項目從規划到實施之間存在巨大的時間差,甚至在土地尚未完全落實的情況下就倉促開工,進一步加劇了後續的延誤。
這還不算完,印度內部關於是否要修高鐵的問題也存在意見分歧,這種政治立場的搖擺不僅影響了政策的連貫性,也讓日方見識了什麼叫做「印度特色」。
更何況,印度內部對於高鐵項目的擔憂也不是毫無道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印度的普通鐵路系統基礎設施老舊、事故頻繁、運力緊張,在此背景下,印度集中精力建設全新的高鐵,未必是一件好事。
【印度是「火車輪子上」的國家】
印度不重視老毛病,遲早重蹈覆轍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印度對外資企業的管理方式也讓人「嘆為觀止」,比如臭名昭著的「追溯徵稅」制度,即通過立法修改稅務標準,並對過去的企業行為進行追溯處罰。
可見,印度被列為「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並非空穴來風,想要和印度正常做生意,是要冒著很大風險的。
更進一步來看,印度高鐵項目的困境絕非個案,而是其整體發展生態的一個縮影。如果印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任何大型基建項目的開展,都有可能重蹈覆轍。
【印度「國產」塗裝的盾構機】
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莫迪政府在很多方面做出改進,比如建立一套高效的行政審批機制,比如中央與地方之間應加強協調,再比如加強對合同法、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增強外資信心。
不過道理雖然是明擺著的,但放在印度身上情況卻要複雜得多,在國內如此多問題尚未解決的前提下,莫迪政府派出勝利宣講團去全球輿論造勢,在毫無預警的前提下開閘泄洪水淹巴基斯坦,在關稅問題上一會對美國軟弱,一會又變得強硬。
如此反覆無常下去,印度政府能拿出多少精力來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可想而知,而且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沉浸在「印度贏學」中的莫迪政府,壓根就不會意識到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