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如何看待本周中東地區的亂局和布林肯的中東七日行?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2024開始不過一周,中東地區就遍地開花,彷彿全面衝突即將到來。
周二(1月2日),以色列無人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進行「斬首行動」,殺死哈馬斯二號人物;同日,以色列向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發動空襲,攻擊了敘利亞的軍事設施;周三,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遭遇成立45年來最慘重的恐怖襲擊,兩起針對已故高級將領蘇萊曼尼紀念活動的自殺式爆炸,導致伊朗南部城市克爾曼84人死亡,超過200人受傷;周四,美軍無人機又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起「斬首行動」,民兵團體「人民動員組織」第12旅指揮官身亡。
再加上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的巴以衝突仍未結束,和最近一段時間愈演愈烈的葉門胡塞武裝襲擊紅海航線,如果站在地圖前,我們會發現,剛才提到的這些地點——巴以、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已經自西向東,貫穿了整個中東地區,形成了一道「混亂的弧線」。
與此同時,本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開啟了為期一周的中東之行,4日到11日將訪問土耳其、希臘、約旦、卡達、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以色列和以色列佔據的約旦河西岸。有意思的是,如果把這些國家連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道弧線,自西向南將剛才那道「混亂的弧線」阻攔在外,彷彿目的是將歐洲和非洲擋在身後,將混亂推向高加索和中亞地區,前者是俄羅斯的腹地,後者則是亞歐大陸橋的十字路口。
有觀點認為,布林肯本周的中東之行象徵著某種秩序的重塑,而美軍又一次的「斬首行動」則製造著新的混亂,兩者無疑是矛盾的。我倒認為其中並不矛盾,因為當所謂的秩序是某個國家或者某個排他利益集團所主導,混亂則是必要的養料。
1999年,老布希的國防部長,以及後來小布希的副總統迪克·切尼在一次公開的演講中表示,中東地區擁有著全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和最低的開採成本,因此「終極大獎」就在中東。切尼繼而表示,能源是世界經濟的根本所在,海灣戰爭不過是這一現實的展現。作為海灣戰爭的核心策劃人之一,切尼的這一番話讓我們可以一窺美國大戰略的某些邏輯:對於美國而言,一個戰敗的、混亂的、不得不為滿足某些國家能源需求而重建的伊拉克,要遠遠好於一個強大的、穩定的、可以影響世界石油價格的伊拉克。伊拉克如是,整個中東亦如是。
中東的混亂滋養著美國的所謂秩序,如果說過去20年混亂的核心是能源,未來20年混亂的核心還將包括地緣戰略,是阻止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自東向西延伸,經由中亞、中東,與歐洲相連接,打破自西方大航海時代以來,超過500年的世界秩序壟斷。
直新聞:你認為新的一年中東局勢有進一步升級之虞嗎?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個人認為2024年中東局勢何去何從取決於巴以衝突,或者更直接一點,取決於以色列。這倒不是說伊朗、伊拉克這些域內國家更加安定,又或是美國、俄羅斯這些域外國家沒有干涉的意願,只是當前以色列會選擇怎樣的道路,多少令人感到不安。
首先,請允許我引用美國《華盛頓郵報》1月5日的數據,目前,由於以色列的持續轟炸和進攻,加沙地帶死亡人數已經超過2萬人,並有200萬人處於饑荒之中。而以色列的官方敘事則是,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的軍事行動旨在擊敗哈馬斯,為死去的猶太人復仇。
我為什麼說感到不安呢?因為在這個官方敘事之外,以色列政府內部正在不斷湧現更極端的聲音。據《以色列時報》報道,2023年11月5日,以色列政府部長級官員阿米哈伊·埃利亞胡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表示,應向加沙地區投放核武器,「將那裡夷為平地,消滅所有的巴勒斯坦人」;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報道,11月12日,又一名部長級官員,這一次是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伊塔馬·本·格維爾宣稱,任何同情哈馬斯的人「都應該被消滅」;據路透社報道,11月14日,以色列財政部長斯莫特里奇在一份聲明中強調,以色列將無法忍受巴勒斯坦作為一個獨立實體存在於加沙地帶。
然後本周二,2024年1月2日,據以色列媒體《國土報》報道,以色列執政黨議員摩西·薩達在電視節目中表示,他認為絕大多數以色列人都支持「消滅所有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周四,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霍托維利在當地電視節目中強調,以色列沒有別的解決方案,「只能夷平加沙的每一所學校、每一間清真寺、每一棟房屋」。
事實上,這樣的言論還有很多,我剛剛展現的甚至不是最極端的。而這樣的言論和以色列在加沙的戰爭行為,構成了2023年12月29日,南非政府向聯合國國際法院提起的訴訟,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地帶「實行種族滅絕」。在此,我無意具體討論以色列是否犯下了嚴格意義上的「種族滅絕」,但至少這份84頁的訴訟書中我有一點完全認可,那就是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以色列政府從未有效壓制過國內政治人物和公職人員「公開且直接地煽動實行種族滅絕」。
好消息是,即便如此,以上這些極端的認知也許不反映以色列核心政治人物、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真實立場,我剛才提到的這些人也都不在當前以色列的戰時三人內閣之中,理論上不具備最終決定以色列如何結束這場衝突的權力。有匿名的以色列軍方人物對《華盛頓郵報》透露:「專業人士都知道,不可能消滅所有巴勒斯坦人,沒有加沙人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就沒有未來。」
但壞消息是,至少到今天為止,內塔尼亞胡對最終的結局仍然模糊其詞,那些持極端立場的官員雖然不在戰時內閣之中,卻也是內塔尼亞胡維持權力的保障。如果說一開始,以色列對加沙的激進戰爭行為還只是在大選季不得不迎合選民,目前的走向則開始變得荒謬,讓人感到不安。以舉國體制,公然對數百萬平民犯下戰爭暴行,瓦解的也許不僅是中東的和平與安定,更是自二戰之後,文明世界對於「整體戰」「全面戰爭」等概念的摒棄,讓全人類再次面對某些不堪回首的歷史幽靈。
作者丨張思南,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
海報製作 | 朱蘭靜
編輯丨劉立平,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排版丨蘇瑞雪,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