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全面親近美西方14年卻遭拒,這4個重要原因,給中國3大啟示
俄羅斯作為一個龐大的內陸國家,不斷尋找穩定的水源,成為俄羅斯人靈魂深處的目標。因此,自17世紀開始,俄羅斯人向南擴張,先是吞併波蘭,隨後又奪走波斯大面積領土。在沙皇時期,他們從未停止掠奪,領土面積曾一度達到驚人的2500萬平方公里。
如此龐大的領土面積也讓俄羅斯擁有許多先天資源,例如礦山和石油,使其實力直接提升。俄羅斯作為前蘇聯最多「遺產」的國家。歐洲各國不管在別的方面有什麼分歧,在遏制俄羅斯的發展這件事上,絕對是出奇地一致。
俄羅斯之所以能成為西方國家遏制的對象,有四個重要原因。
第一,其軍事力量和領土面積。俄羅斯龐大的領土,儲存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寶貴的資源,這也使得西方國家不斷將俄羅斯視為一個潛在的威脅。在此背景下,西方國家自然也不斷地對俄羅斯進行打壓和遏制,尤其是在俄羅斯的領導人親近西方時期,西方國家更是刻意給俄羅斯的發展之路加紅燈。
第二,社會制度、政治沙文主義等也對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產生了負面影響。在蘇聯時期,俄羅斯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在性質上與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是社會制度的差異,也使得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存在一定的偏見;此外,在俄羅斯政治沙文主義的影響下,俄羅斯也經常有一些民族主義的言論和行動,這同樣會加深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
然而除了這些明面上大家都能猜到的原因,還有兩個不為人知的潛在原因。一是血種原因,雖然俄羅斯人和歐洲人在外表上看上去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斯拉夫人和蒙古人的血脈摻雜,已成為許多歐洲人嗤之以鼻的對象。二是宗教因素,俄羅斯人創建了「東正教」,由於東正教與基督教的傳統有很大的不同,被西方基督信徒視為異端,兩方人馬互不相讓,導致兩百年的宗教鬥爭。
1991年,蘇聯宣告解體,從此俄羅斯這個龐大的國家,邁入了一個新的道路。彼時任職俄羅斯第一任總統的葉利欽,直奔美西方的懷抱而去,在國內大力提倡企業私有化,同時放開物價,企圖一舉擺脫先前的窘境。毫無疑問的是,這種裸奔式的「市場經濟」政策,在全球化背景下,其實是美國、西方各國利益的增長,而非俄羅斯的。然而,葉利欽直到離開總統職位,甚至還未明白西方各國的「良苦用心」,反而將半死不活的俄羅斯企業徹底搞垮,導致俄羅斯經濟水平更是一落千丈。
為了能讓北約接納俄羅斯,彼時上任的俄羅斯總統普京甚至對美國總統小布希百般示好,認為只有這樣,俄羅斯的前途才會一片光明。然而,明面上滿口答應的老美,回去之後就暗中向北約傳達了拒絕的意思。這樣的表現讓普京幾近絕望。
然而,普京並沒有像葉利欽那樣的執迷不悟。他隨後便迅速制定了「向東」發展的基本策略,開始以硬漢的姿態站起。美西方的制裁讓普京意識到,慢慢強大起來的中國才是更好的合作夥伴。而這向東之一步的邁出,也意味著普京已經完全對美西方徹底失去信心。這小小的一步背後,是無數慘痛的教訓。
作為與俄羅斯相鄰,並且一直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我國,我們需敲響警鐘。
第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我們需要時刻警醒,記錄每一個與國家利益相關的事件,透徹掌握情報資訊。
第二,只有不斷壯大自身,這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我們需要追求自主創新、努力實現科技產業與經濟匹配,打造一個強大的國家。
第三,任何時間都絕不能順從妥協,因為那樣做的後果,將會是萬劫不復!在任何犧牲不了國家利益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學會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尊嚴。
在當今多變的形勢下,世界在發展變化,我們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方針,跨越前進。唯有成為足夠強大的獨立國家,才能真正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