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素材來自於網路,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
近日,我瀏覽到一則新聞,美國媒體宣稱中國已不再是美國的頭號進口夥伴。這一消息似乎傳達出美國在中美貿易中的小勝利心態。然而,當我們綜合考慮美國近來對中國的一系列遏制措施以及所謂的「脫鉤」和「去風險」策略時,不禁讓人產生一些擔憂和思考。
回顧過去,自2009年超越加拿大成為美國頭號進口來源國以來的14年里,中國一直穩居這一位置。然而,如今的局勢卻出現微妙的變化。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貿易統計數據,2023年1月至5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金額為1686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4%,降幅較2022年同期擴大了3.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美國從墨西哥的進口額同比上升了5%,從1845億美元增加到1950億美元。中國不僅失去了頭號地位,還被墨西哥超越,降至第三位。
這種情況似乎表明美國的「脫鉤」和「去風險」戰略初見成效。然而,事情絕不會如此簡單。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當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並加征關稅時,一些領域還採取了限制措施,以所謂的「強制勞工」為借口,限制了中國的進口。但中國採取了巧妙的應對措施,將半成品出口到東盟國家,東盟國家進行簡單組裝,貼上自己的標籤後再銷往美國。這一舉措導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急劇增加,東盟曾一度成為中國的頭號貿易夥伴,交替與歐盟成為第一大貿易夥伴。
美國雖然察覺到了這一情況,但當時幾乎無可奈何。然而,在中國佔據主導地位的領域,如光伏產業,美國卻束手無策。同樣的情況在俄烏衝突後也上演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導致俄羅斯無法使用美元結算能源交易,看似前景堪憂。然而,實際情況是,俄羅斯的能源通過中間商出口,這些中間商在俄烏衝突後大手筆進口俄羅斯能源,然後將其高價賣給歐洲。就連產油大國沙特也效仿這一做法。儘管在西方非市場化干預下出現了中間商,但歐洲仍然獲得了所需的能源,形成雙贏局面。這一過程表明,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嘗試通常會帶來代價。
儘管中美貿易額下降,但如果我們將中國和墨西哥的貿易額進行對比,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年中墨貿易額達到8660億美元,同比增長41.9%,其中中國出口6744億美元,同比增長50.4%,進口191.6億美元,同比增長18.1%。這些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墨貿易額不斷增長,且漲幅相當可觀。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產品通過墨西哥渠道,換上新馬甲後又流入美國呢?
美國政府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漏洞,因此重新談判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要求零部件必須源自北美三國,否則無法享受優惠待遇。此外,拜登政府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晶元科學法案》和《通貨膨脹削減法案》,以吸引晶元企業在美國投資,為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汽車提供補貼等等。在一些中國未佔主導地位的行業,這些政策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這個背景下,特斯拉計劃在墨西哥建立超級工廠,投資金額預計超過50億美元,規劃年產能為100萬輛,這也意味著該工廠的產能接近特斯拉上海工廠。此外,特斯拉還鼓勵中國的供應鏈企業前來墨西哥投資。據報道,國內已有數十家汽車產業鏈企業在墨西哥展開布局。實際上,不僅是中國和美國的企業,全球範圍內的汽車產業鏈企業都在湧入墨西哥。僅在2022年第四季度,就有來自17個國家的62個汽車相關項目在墨西哥落地,其中包括28個新投資項目、33個擴產項目和1個收購項目。目前,墨西
西哥已經運營著來自14個品牌的22家汽車製造工廠,還有10家發動機生產工廠和7家變速器生產工廠。這些國際知名的汽車巨頭都在墨西哥展開業務。
這個過程表明,中美之間的競爭已經明朗化。美國開始考慮採取強硬措施對付中國,但很快發現經濟聯繫過於緊密,採取措施可能先傷及自身。因此,美國開始倡導相對溫和的「去風險」策略,即將部分供應鏈轉移到墨西哥等國。這一策略雖然看似溫和,但實質上並未改變其本質,仍然是將可脫離的部分脫離。當美國認為與中國的脫鉤或「去風險」達到一定程度,中國自身的損失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時,美國將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然而,中國並不是毫無後手可施。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其他合作夥伴。例如,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增長了16.8%,占進出口總值的34.6%,同比提高了3.5個百分點。與東盟的貿易總值達到了1.5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16.1%,占我國外貿比重的15.8%。這顯示出,中國不僅依賴美國,還在積極拓展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
因此,我們不應認為美國是不可替代的。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俄羅斯、非洲等地都是我們未來要重點發展和培養的合作夥伴。正如布林肯在印尼挑撥東盟對抗中國時所遇到的情況,東盟國家選擇與中國合作,共同謀求經濟利益,而不是盲目追隨美國的意圖。
總之,中美之間的競爭已經進入新階段,時間似乎對中國有利,因為我們仍處於崛起期,需要更多時間來發展壯大。相反,美國正經歷衰落期,迫切希望在這個時機採取行動。我們應該採取與美國相反的策略,更加緊密地與美國合作,爭取時間,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至於美國是否想要硬性脫鉤的部分,我們並不能左右。然而,我們也有自己的計劃,如果美國選擇脫鉤,我們也可以選擇採取相應措施。
綜上所述,中美之間的競爭充滿複雜性,變數眾多。我們應該著眼於多方合作,積極拓展貿易夥伴,以確保經濟的穩健增長,並在全球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