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地處內陸,東西兩側分別為中國和俄方,無法直接接觸美國。縱使水陸路阻,蒙古仍借外交手段謀求開拓國際活動空間。比如過去蒙古曾自稱為「世界最安全國家」,意在強調自己獨特的地緣位置;現在蒙古又積極拉攏美國,力圖建立「第三鄰國」關係,減輕對中俄的依賴。最近,蒙古準備訪美,將發表聲明公開宣布與美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這充分表明了蒙古想要依靠美國力量來增強自身地位和作用。
蒙古國地處內陸,中國與俄羅斯隔鄰左右,長期以來在經濟上都對這兩個大國存在一定依賴。具體來說,蒙古超過90%的對外貿易依賴俄中兩國,能源進口也高度依賴俄羅斯。在這種背景下,蒙古多年來一直希望改變這種過度依賴的狀態,發展經濟的多元化。這也是蒙古試圖與美國進行經濟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與美國建立密切的經貿夥伴關係,對蒙古實現經濟發展將大有裨益。
所以美國也熱情回應,將蒙古視為「可信賴的國家」,認為雙方合作有益「印太」繁榮穩定。就不難理解了。
所謂「第三鄰邦」,根源於蒙古受地理所限,邊界皆是兩國。故其創造此「第三鄰邦」概念,意在彰顯雙方關係之密切。
所謂「第三鄰邦」,乃蒙古國在冷戰結束後自創的外交理念,其宗旨在於拓展外交視野,故一直在國際間尋覓潛在的「第三鄰國」。鑒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蒙古被戲稱為「世界最安全國度」,左俄戰狼,右中龍,即便海霸難凌駕其上。
近年來,中國對稀土實施出口管控,迫使美國急需尋找替代來源。蒙古作為「過境之國」,也可通過俄羅斯天然氣管道獲益,每年獲得10億美元過境費。目前蒙古仍大量用煤,來自俄方的天然氣,可助其儘快步入「綠色能源」時代,減少煤炭消費。
而蒙古也是稀土儲量最豐的國家之一,對美意義重大。美國渴望通過與蒙古合作,確保稀土來源穩定,同時削弱兩國在該領域的「雙寡頭壟斷」。而美國也有拉攏蒙古、削弱兩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考量。蒙古國的稀土儲量中鑭類儲量約為250萬噸,佔世界已探明儲量的13%。
事實上,蒙美在關鍵礦產合作已悄然展開。當日,訪蒙韓國李度勛,和美國能源外交官費爾南德斯談及蒙古重工業,共商合作大計。
會上三國宣布成立「韓美蒙礦產合作新機制」,就煤、銅、稀土等開採事宜展開合作。藉此平台,三國可共享勘探成果,攜手開發稀土資源。
然則純就開採技術言,美國不具備提純稀土的先進方法。故運輸成雙方合作的大難題。蒙古內陸深處,無海港無通商要道。在此背景下,美欲依賴俄羅斯之力量運礦出蒙。然俄方作為中國稀土供應的「鐵杆夥伴」,斷不會助美在雙方貿易大戰中尋覓「救命草」。
不得不說,美國此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蒙古確實蘊藏稀土礦藏,但大宗稀土運輸非常困難,空運不現實,陸運更難,陸路遙遠難達。即便蒙古解決運輸問題,也無開採提煉技術。故美國設想純屬一廂情願。這充分說明我國出口管制顯效,令美方焦急難平,不得不視蒙古為「救命稻草」。而蒙古是全球稀土儲量較豐富的國家之一,這為蒙古與美國的合作提供了契機。
訪美蒙古國表態,一直視美為重要戰略夥伴及摯友。從蒙古言辭可解讀雙層涵義:第一,蒙古長期希冀與遙遠的美國密切,但居兩大國之間地利不便;第二,美國若能給蒙古提供力量支援,助其抵擋中俄壓力,蒙古願成為美國「盟邦」。
如今,蒙古似已在中美兩國間作出抉擇。先前中國對鈧鍺等關鍵金屬原料實施出口管制,美國遂四處尋覓替代來源。於是美國鎖定了夾縫中的蒙古,與其簽署大宗稀土訂單,涉及3100萬噸。
須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與出口國,此次出口管制完全是對美國政策的反制。在此背景下,蒙古訪美加深稀土合作,顯然未考慮中國感受。
蒙古為內陸國家,僅有中俄兩鄰。若要向其他國輸出稀土,只能依賴中國港口。其已提出租用天津港出口美國稀土,此舉明顯挑釁中方。
可以確定的是,在中方嚴管稀土的當下,美欲從蒙古獲稀土,恐需先徵得中方同意,否則難有斬獲。此外,為深化合作,蒙古與美簽署「天空協定」,意味兩國將開通更多直航航線。
據稱,協定簽後,美懞直航有望在2024年開通,美機無需經中俄轉機。然而,有關美機可直航蒙古的說法,立即在專家網友中引發爭議。
問題在於,蒙古全境都被中俄兩國領土「包圍」,毫無海路可通。
無論美機直航蒙古,或蒙機直達美國,均須越過中國領空。若不與我國協商,即便翩翩飛機長出雙翼,也難逾越我國的地方。未經中俄應允,美蒙何談直航?故「開放天空」協定若不獲認可,不過泛泛空文。
此事背後訊號令人擔憂:蒙古開始主動靠攏美國,意圖依賴美力量減少對周邊大國依賴。
再談稀土出口。若開放天空稍有礙俄面子,那麼蒙古與美簽大單對中國顯然「難堪」。
因僅就在8月1日,我對鎵鍺稀金屬出口實施管制。蒙古作為鄰國,決非不知此舉緣由:美國拉攏盟友針對我國半導體產業,我方才以「顏色還顏色」,鎵鍺是制先進半導體原料。
且我對鎵鍺出口管制只是初步信號。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繼續設卡阻斷我國發展,我方不排除進一步對其他優勢礦產採取類似管制。
面對此難題,中國不大可能直接滿足蒙古請求,讓稀土運往美國,否則將為美國經濟戰略提供更大空間。同時,中國亦不願罔顧中蒙關係,拒絕蒙古請求。因此,斡旋之策或許是從中蒙經貿往來入手。中國可著眼於「過境」角度,讓蒙古明白此舉終究難以獲益。如此一來,中國既可解決美國經濟制裁壓力,又可維繫蒙古友誼。
其次,開採稀土還需具備提煉異性石能力,目前僅中俄具備。蒙古連基礎條件都不具備,如何運輸出口?
蒙古或許渴望「第三鄰邦」,中俄雖不悅卻也不會設障。但無論放開天空或稀土出口,皆非奧雲額爾登一時頭腦發熱即可開展,何不好好依靠中俄發展?
2022年,蒙古GDP僅168億美元,而天然氣管道已為其帶來近十分之一收入。中蒙天然氣管道可謂三贏典範。作為世界第二經濟體,中國知大國責任重大,必將盡己所能幫助蒙古等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例如,中國在蒙古投資額已達120億美元,投資礦產能源等領域;而美國投資僅10億美元,主要在農業和輪胎製造業。
另外,蒙古表面維持平衡,但種種跡象顯示其正加速靠攏美國。美蒙正常合作我們無權干涉,但若損害中國利益,我們必將反制。
綜上所述,蒙古試圖通過制衡各方來謀求自身最大利益。考慮到稀土資源配合的重要性,中國有必要加強同蒙古的戰略合作,通過經濟援助和文化交流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同時,還需警惕美國利用經貿合作進一步擴張該地區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