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發布一季度辦案數據,其中2023年一季度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詐騙犯罪10923人,在所有罪名中位列第2位;提起公訴18146人,在所有罪名中位列第5位。從辦案情況看,該類犯罪主要呈現三方面特點。
一是涉及面廣,多與市場需求緊密相連。詐騙犯罪形式不斷翻新,除電信網路詐騙、金融詐騙、套路貸詐騙等傳統常見多發的詐騙類型外,養老詐騙、醫保詐騙、收藏品詐騙等新類型詐騙不斷湧現、名目多樣,影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的以提供「養老服務」、投資「養老項目」、銷售「養老產品」、宣稱「以房養老」、代辦「養老保險」、開展「養老幫扶」等為名,專門針對老年人實施詐騙,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如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檢察院辦理的房某亮詐騙案,2016年5月以來,房某亮冒充某公司養老辦主任,宣稱能夠為沒有工作的人員辦理該公司養老保險,詐騙上百名有辦理養老保險需求人員合計368.8萬元,除了以發「退休金」「生活費」名義向部分被害人支付78.4萬元外,其餘均用於個人消費等。
二是組織化、規模化特徵明顯。檢察機關起訴的詐騙案件中,五成以上為共同犯罪。詐騙團伙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層級式管理、自成體系。有的成立專門公司,以所謂「合法公司」為掩護,租用高檔寫字樓,設立多個部門或崗位,利用網路平台進行宣傳、招聘,採用企業運作模式管理。如江蘇常州檢察機關辦理的許某橋、鮑某康等人詐騙案,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許某橋註冊成立某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數個連鎖公司,招募鮑某康等員工組成詐騙犯罪集團,將從集散批發市場廉價批發的工藝品、字畫包裝成具有數倍至數十倍升值空間的「藏品」,引誘缺乏收藏品專業知識的老年人購買。至案發,該詐騙集團從160餘名被害人處騙取2071萬餘元。
三是犯罪手段趨於智能化,隱蔽性強。從辦案情況看,以往單純利用電話實施詐騙的場景,開始更多向互聯網轉移,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被用於實施詐騙的各個環節。傳統的現金交付逐漸轉變為利用網上銀行、支付平台轉賬。有的通過網路單線聯繫,互不見面,進行流水線式的詐騙活動。網路環境下的詐騙行為傳播範圍廣、速度快、受騙人員多,犯罪成本低、容易複製,既增加了辦案成本,也加大了犯罪打擊和預防難度。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