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抓了一個美國的記者,冷戰以後可是第一次。有一個美國的記者來自華爾街日報,他的名字叫埃文·格什科維奇,他的父母是蘇聯人,當年就從蘇聯移民到了美國,他在美國成長,然後成了記者,又被華爾街日報派回到了俄羅斯工作,當然,作為第一代俄羅斯移民的孩子,他的俄語、英語都是說非常好,這樣做記者才可以遊刃有餘。
但記者不能待在辦公室,不能只是編譯一下材料,要到實地去採訪,他就去亞克捷林堡去採訪,亞克捷琳堡是一個較大的城市,在那和民眾接觸也不會存在什麼問題,但是他又跑到附近的一個小城市,那小城市好巧不巧是俄羅斯的裝甲車生產基地,他在那兒採訪過程中被俄羅斯的民眾舉報,說這個人老去來看一些敏感消息。
俄羅斯的聯邦安全局fsb可不是吃素的,就把這記者給抓了,罪名就是企圖窺探軍事機密,認為他背後是有美國政府指使,是在俄羅斯實行間諜行動,這下就給抓了,我們說記者採訪通常是有一定的許可權或者自由度的,你不讓採訪把它關之門外就得了,為什麼會抓呢?一開始美方對此強烈譴責,包括華爾街日報的出版商也是公開講,這樣的行為是對新聞自由的不尊重,我們會24小時的一直來關注這件事情,直到予以解決。
反而美國官方並沒有高調的去批評,怎麼回事,怎麼這次抓了美國人,反正美國人不那麼高調,原來是就在前不久,應該是兩個星期之前,是一個俄羅斯人在美國也被以間諜罪為名給抓起來了,我現在看明白了,這叫報復,這叫以牙還牙,這遊戲美國和蘇聯就是在冷戰時期玩的,特別純熟,你抓我一個人,我就抓你一個人,到時候換囚或者換間諜,這在美蘇當年是經常出現的,但是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並沒有這種強烈的擴張意識,有相當大的間諜行為,但是不像以前似的那麼猛了,所以說抓美國記者這事是蘇聯解體以後第一次,而且美方也意識到了,這是對自己的公民在美國被抓進行了報復,你抓一個,我抓一個,下一步怎麼辦,換呀,兩個人兩邊一換不就完了,這事不是沒有發生過。
去年就他們完成了一筆換囚生意,是俄羅斯抓了一個美國的女籃明星叫格萊納,抓了之後在美國國內就引起強烈反響,美國就翻了一個俄羅斯的軍火商,就是有一個電影叫《戰爭之王》的原型,在非洲賣了大量的武器,結果後來在泰國被抓以後,引渡到美國,美國就拿這麼一個軍火販子和俄羅斯進行交易,兩個人就一換一,一開始美國是想一換二,因為還有一個美國的商人叫保羅•惠蘭被關在俄羅斯監獄裡,美國說咱一換二行不行,俄羅斯人才不會幹這賠本的買賣呢,憑什麼一換二,那必須得一個對一個,一個對一個就換了,換了之後,另外一個沒被換走的保羅惠蘭家人很不願意,就找民主黨拜登政府,憑什麼我們家的孩子是就不是孩子了,為什麼黑人女籃明星就可以換回來,我們家孩子就不給弄回來,美國也是心存壓力,這是我個人猜想。
是不是覺得心存壓力,我再抓一個吧,但是俄羅斯一想不行,咱就一對一,那個先擱那,我再抓你一個,是不是雙方再來個一換一,還是說在附加條件之下再來個一換二,這裡面俄羅斯和美國之間外交,人家是有秘密渠道溝通這些怎麼換或者說以如何什麼形式來換,我們還是慢慢的去觀察,總之,現在美國人也是發出警告說,沒事兒,你千萬別去俄羅斯,出事我們可真管不了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