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夢都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什麼叫大國,除了地域面積,人口規模數量,經濟條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但還有一個獨特的條件就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大家都知道目前聯合國有五大常任理事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而印度這些年一直在謀划進入常任理事國的行列中,否則,就算印度經濟上來了,在聯合國面前還是說不上話。
2005年有著雄心壯志的印度提交了加入常任理事國的申請,此時印度的經濟總量僅僅排在全球前十,當時擔任印度總理的辛格內心非常激動,他明白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如果印度能加入常任理事國,那就意味著它在國際上都有非常大的權力。
當時的投票結果是中、美、英、法四國同意,俄羅斯投出了反對票,印度申請進入常任理事國的願望落空了。但印度並不甘心,隨後印度開始了艱難的申請之路,可惜天不遂人願,五大常任理事國非常有默契地輪番投了反對票。
印度的人口排名全球第二,軍事實力僅僅次於美俄中排名第四,經濟實力超越俄羅斯排名第六,位於中美英法日之後。
印度時任總理曼莫漢·辛格,認為印度是時候展現自己的實力了,當年決定申請入常,為了增加成功的希望,辛格還拉攏巴西、日本和德國共同推進聯合國改進。
結果申請剛剛走到第二步,拉美國家不同意巴西入常,韓國和朝鮮不同意日本入常,義大利不同意德國入常,巴基斯坦不同意印度入常。
在五大常任理事國表決階段,俄羅斯直接投了反對票,面對俄羅斯的反對票,印度一點也不沮喪,認為已經有4個國家投了贊同票,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至於俄羅斯,好解決,俄羅斯不是窮嗎,從經濟上拉攏,下一次贏得俄羅斯的支持就能夠成功入常了。
事後,印度從俄羅斯大量進口武器,俄羅斯大賺特賺,到2008年印度第二次向聯合國遞交入常申請時,印度認為這次俄羅斯不會再投反對票了。
俄羅斯確實沒有投反對票,但是法國投了反對票,法國心想:你印度的經濟都快同我平起平坐了,過去幾年,你只買俄羅斯的軍火,不照顧我的感受,我能同意你入常嗎?
印度政府見上次用銀彈收復了俄羅斯,這次法國投反對票也不生氣,依然決定用錢來解決。
事後,印度加強了同法國的經濟合作,在合作過程中,也盡量讓利給法國,如此一來,2012年,印度第三次申請入常時,法國果然投了贊同票。
印度卻沒想到英國會投下關鍵性的反對票,兩年後,納倫德拉·莫迪走馬上任,宣告辛格的三次入常以失敗告終,莫迪決定痛定思痛後重新開啟入常之路。
莫迪認為之前引起法國和英國的不滿,主要是因為辛格做事太高調了,他這次準備暗中同英國合作,只要英國得到了好處,下一次就不會在印度入常表決上投反對票。
英國是美國的跟班小弟,英國能夠有什麼瞞得過美國呢?
美國對印度同英國暗中眉來眼去也假裝沒看見,直到2017年,印度第四次申請入常進入表決階段,美國覺得是時候給莫迪一個下馬威了,果斷拋出了一票否決。
這一票確實像一盆當頭冷水,給莫迪澆了一個透心涼,好歹美國在聯合國的存在一直都自認為天老大,他老二,你印度這也太不給面子了吧?
莫迪痛定思痛痛改前非,開始大量採購美國的軍火,同時不忘隨時為美國的利益跳到前台搖旗吶喊。
2019年,印度第五次向聯合國申請入常,正如大家所料,美國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實在沒有必要投反對票了,不過,爆出了大冷門,連續投了4次贊同票的中國,這次直接反對。
到現在,印度似乎回過神來了,有印度媒體說,五大常任理事國暗中商量好了,每一次讓一個國家站出來投反對票,其他四個國家投贊成票。
五大常任理事國是否暗中商量過,這個不好說,畢竟誰也沒有證據,莫迪政府也認為媒體的說法是捕風捉影,如果就此退出入常之路,以前10多年的投入就全部打水漂了。
2021年,莫迪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希望一舉通過申請,然而,這次對莫迪的打擊幾近於是毀滅性質的。
因為這次行使一票否決權的是前次才投了反對票的美國,美國不是上次才投了贊同票嗎,怎麼翻臉翻得這麼快。
應該說,美國這是為印度好,希望他不要在一意孤行了,就在不久後,聯合國就出了新法案,每個國家的入常申請,每五十年只有五次。
五常確實有較大的權力,這也是建立在五個國家功勛上的權力。聯合國五常的權力並不是聯合國賦予的,而是靠著自己的實力打出來的。印度想要奪得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在現在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五常默契投票的原因。
印度算是多少有些清醒了,他們開始謀求非常任理事國,也許是考慮到不要把印度逼急了,五常在2022年讓印度坐上了非常任理事國的位置,算是一種安撫吧。
事實上,印度從一開始就只讀懂了入常明面上的要求,對於潛在的要求,一直沒有明白,而日本、巴西和德國算是明白了,因此,後來就再也沒有申請入常了。
在明面上的規則之外,還有哪些潛規則制約其他國家進入常任理事國呢?如果通過了這些潛規則,印度又能否進入常任理事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