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聞報道,土耳其一天內兩次7.8級強震,20時02分又發生5.9級地震。這創造了土耳其的歷史記錄。
1939年12月27日,土耳其東部埃爾津詹發生8級強烈地震,史無前例。埃爾津詹、錫瓦斯和薩姆松三省震感強烈,房頂塌陷,土塊和石塊砸死數以千計正在酣睡的人,1939年大地震共造成5萬人死亡。土耳其最近一次大地震是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部伊茲米特市發生的7.4級大地震,發生在北安納托利亞斷裂帶上,造成1.6萬人喪生。
而此次連續2次7.8級大地震,雖然震級沒有達到1939年的強度,但是連續2次7.8級大地震,已經創造了土耳其的新歷史。
此次土耳其的屬於雙主震型地震,地震序列一般分為四種類型:主震-餘震型(含前震-主震-餘震型),雙震型(有2個主震),震群型(有3個及以上的主震),以及孤立型(前震、餘震都很少)、其中主震-餘震型所佔的比例最大。
第一次7.8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8.00度,東經37.15度,震源深度20千米。此後多次發生餘震。而第二次7.8級則發生在北緯38.10度,東經37.11度,本次地震序列應該是先前7.8的斷層應力釋放,導致相鄰的另一條斷層應力釋放了。
土耳其總面積約78.36萬平方公里,其中97%位於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島,3%位於歐洲的巴爾幹半島。這個面積不大卻跨越兩大洲的國家就像「坐在火藥桶」上一樣,96%的領土位於地震帶上。
土耳其位於三大板塊邊界——南邊的阿拉伯板塊像楔子一樣插入土耳其,形成了土耳其—伊朗高原;西面的非洲板塊向北推擠,與北面的歐亞板塊相抵。因為板塊間相互作用,大地震頻發。
土耳其境內有兩條主幹左旋走滑斷裂帶——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和北安納托利亞斷裂,兩條斷裂帶在土耳其東部地區匯交,地震構造十分複雜,最新構造運動強烈。雖然這裡是地震活躍區,但鮮有超過7級的地震記錄,所以這次真的是創造了紀錄了。
在這裡也希望土耳其人民可以平平安安。需要注意的是,這裡大地構造背景與青藏高原一脈相承。歐亞板塊、非洲板塊、阿拉伯板塊和印度板塊持續匯聚,形成土耳其-伊朗-青藏高原一線的大陸碰撞造山帶。大陸碰撞的構造格局受控於三疊紀中期的古特提斯洋消亡、新特提斯洋閉合,以及後續的構造過程。區別於古老大陸和穩定的地台地區,造山過程通常伴隨著劇烈的熱運動,強烈影響著地殼和上地幔介質的屬性和地質塊體的流變學性質,並由此產生諸如材料流動、破碎、彈性模量改變、局部熔融等現象。此次地震對中國是否會產生影響,還需要持續監測評估。
2023年地震活躍度遠超2022年,才過去不到40天,地球已經發生了5次7級大地震,其中3次達到了7.5級以上。地球究竟這是怎麼了,是否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有一種觀點認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後,全球幾乎每年都要發生兩次8級以上大地震,發生幾率高於2004年前平均兩年一次,所以地球進入了地震活躍期。
而美國地質局則並不贊成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近 20年來全球測震台站的迅速增加和通訊技術的進步使得現在能夠監測到的地震數量確實在增多,但每年全球發生的 7.0 級以 上 大震數量相當穩定。據 1900 年以來長期記錄統計,全球平均每年發生 17 次 7.0~7.9 級地震和 1 次 8.0 級以上地震.1980 年以來全球每年 6.0~6.9 級 、7.0~ 7.9 級和 8.0 級以上的地震 頻 度 圖 進一步說明當前 全球 7.0 級以上大震並沒有增多,仍然保持平穩狀態。
但很多科學家並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2004 年以來全球地震活動出現了新的變 化, 已發生 12 次 8.0 級以上大地震,特別是相繼發生了 2004 年 12 月 26 日蘇門答臘 Mw=9.0,2005 年 3 月 28 日蘇門答臘 Mw=8.6 和 2010 年 2 月 27 日 智 利 Mw=8.8 特大地震,而從90年代到2004年,這十幾年,全球沒有發生過1次8級大地震,如何認識全球當前的地震活動狀態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不過雖然關於地球是否進入了地震活躍期仍有爭議,但是在全球變暖情景下,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和強度在不斷增加,這也在提醒我們,要學會善待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