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撰文 | 方宗偉
《看天下》雜誌原創出品
1月8日0點一過,中國入境開始施行新的防疫政策:取消入境人員全員核酸檢測。對健康申報正常且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入境人員,放行進入社會面。
這意味著,嚴格封控的國門,終於開始恢復正常。
17秒後,由加拿大多倫多到廣州的航班落地。300多名乘客,無需再隔離,直接通關。這是新政之下的首個入境航班。
即將於六個多小時後落地的,由美國紐約飛廣州的航班上,空乘人員則在途中脫下了防護服,開始為乘客們正常提供服務。
目的地是首都北京的國際航班,也陸續恢復。據中國航空公司披露的信息,由西班牙、波蘭等國飛北京的航班也與當天恢復。而由美國洛杉磯飛往北京的航班,也於第二天起飛。
2022年12月12日,美國紐約一名男子接受核酸檢測。(@視覺中國 圖)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進入中國。中外交流開始增加,這自然是好事情;但這也增加了人們的擔憂——在中國目前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的情況下,國外流行的那些新冠病毒毒株,是否會在中國掀起新的風浪?從飛機上走下來的那些美國人,是否會把xbb.1.5帶入中國——這種新毒株,在2022年底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感染毒株。
更關鍵的問題是,已經感染了奧密克戎ba.5、bf.7等毒株的人們,遭遇這些來自外國的新毒株,是否會再次感染?
而曾經引發國外較高致死率的德爾塔毒株,現在去了哪裡?它是否會在中國捲土重來?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解答這些問題前,我們需要先搞清楚,奧密克戎毒株、德爾塔毒株和原始毒株之間的關係。
原始毒株,就是最早引發新冠全球大流行的那款。
從2020年新冠大流行以來,我們熟悉的名稱從最開始的新冠病毒變成了後來以希臘字母命名的德爾塔(detla)、奧密克戎(omicron)毒株到現在的奧密克戎ba.5、bf.7,又到引發美國人擔心中國人搶購腹瀉藥的xbb.1.5……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全球新冠病毒株系親緣關係分析,是將檢測到的新冠病毒進行基因測序與突變差異比對,判斷出新冠這一大家族裡各個成員的親疏遠近。
從最早的原始毒株出發,新冠病毒逐漸發展出了阿爾法、德爾塔、伽馬、奧密克戎等突變株。這些由希臘字元命名的毒株是兄弟關係(你也可以說是姐妹關係):它們都由原始毒株變異而來,共有原始毒株這一個母親。
換言之,奧密克戎並不是德爾塔的兒子,而是它的弟弟。
之後我們熟悉的ba.1、ba.5、bf.7等毒株才是由原始奧密克戎變異產生的子代毒株。而xbb.1.5,則是ba.2譜系兩個後代的重組體xbb的一個分支——因此,《自然》才稱它為奧密克戎的曾孫。
因此,原始毒株,是德爾塔、奧密克戎的媽媽;是ba.1、ba.5、bf.7的奶奶,是xbb.1.5的高祖母……
才三年期間,譜系就發展到如此規模,其繁衍和變異速度可見一斑。
病毒狡猾且腹黑
新冠病毒一直在演化,而且速度那麼快,一個關鍵的原因是,新冠屬於單鏈rna病毒,與猴痘等dna病毒相比,更加不穩定,更容易產生變異。
這種變異能夠導致蛋白結構變化,並賦予病毒新的特性:例如我們熟悉的德爾塔比阿爾法有更強的傳播性與致病性,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的棘突蛋白具有關鍵的d614g突變。
病毒的基因變異是完全隨機的,它並不能決定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演化,變異既可能產生傳播性更強的變體,也可能產生更弱的變體。
真正決定病毒演化方向的,是以我們人類為主的病毒生存環境。
當病毒產生的新突變,恰好能夠與人體表面蛋白結合效率更高時,它就能夠比其它病毒更多且更容易感染人體細胞。這也意味著,它與其他兄弟變種相比,它能更快攻下人類個體,擠掉其他毒株的感染機會,最終變成壓倒性的優勢毒株。
是的,在病毒世界裡,也是存在強烈競爭的。畢竟,世界人口就這麼些,奧密克戎感染了,德爾塔感染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致病性越來越小的奧密克戎,一定程度上反而能夠彌補免疫屏障的不足——感染奧密克戎後,由於抗原的相似性,人們通常也能抵抗其他變異病毒的分支,比如,一旦你感染了奧密克戎,再次感染德爾塔的幾率就會很低。
奧密克戎更低的致死率,也是另一種更強的傳播性:當一個感染者存活越久,他就有機會,帶著病毒,感染更多其他人;而如果病毒在感染後,快速導致宿主死亡,傳播給其他人的機會就大大減少。
2022年6月21日,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當地為5歲以下兒童接種新冠疫苗。(@視覺中國 圖)
病毒狡猾且腹黑。在演化過程中,病毒會趨向於出現更低致病性的毒株與人類共存。畢竟,宿主群體能夠延續,病毒才有可能可持續發展下去。
因此,很多情況下,病毒能夠和人類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既不會造成人類嚴重的死亡,人類也無法造成病毒的消亡,人類與病毒將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
流感病毒和季節性流感與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都有著這樣的趨勢。這也是為什麼流感幾乎每年都存在,而且流感病毒毒力也一直維持在一定水平上——按照其重症和致死率,與比奧密克戎大體相當。
德爾塔還會捲土重來嗎?
提高了傳播能力的奧密克戎是否就必然比德爾塔或原始毒株具有更低的致病性呢?
一個好消息,大家已經知道了,奧密克戎的致病性、重症率和致死率,確實比德爾塔要低。
但很可惜的是,這並非病毒進化的必然方向——奧密克戎更低的致病性只是突變造成的巧合。
接下來,新冠病毒勢必還會繼續演化,正如它出現了xbb和xbb.1.5一樣,甚至可能會出現關鍵性突變,產生新的譜系。不過,由於突變的隨機性,奧密克戎很難突變回原始毒株,這就像打碎的花瓶很難粘回原樣一樣。
新冠病毒對肺部感染的能力依賴人體中tmprss2酶剪切誘導的細胞融合——阿爾法和德爾塔毒株的棘突蛋白都很容易發生剪切,因此更容易造成肺部的感染。相反,奧密克戎突變之後,失去了這種能力。這使得它的傳播性雖然增強了,卻降低了對肺部感染和致病的能力。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這是一條不歸路。當新冠病毒突變為奧密克戎並喪失了這些能力之後,就很難重新獲得。因此,我們不太需要為病毒重新獲得肺炎特性而擔憂。
2022年12月8日,北京一家醫院開設的發熱門診。(@視覺中國 圖)
此外,波士頓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學者近期發現,奧密克戎中nsp6上的關鍵突變也賦予了它更低的致病性。
與棘突蛋白不同的是,nsp6蛋白與免疫識別無關,它是通過介導病毒與宿主細胞器作用等方式影響病毒複製。由於nsp6不存在於病毒表面,因此無法作為免疫識別位點。
聽起來很複雜,簡單而言是:奧密克戎中的nsp6突變導致病毒具有更慢的複製速度。沒辦法更快自我複製,使得病毒對人體的傷害也會更輕。
這意味著,奧密克戎nsp6中的突變很有可能是一個失能突變,同樣難以通過突變重新獲得更強的複製效率。奧密克戎毒性的降低是由多個基因變化共同導致的,理論上病毒間的基因能夠相互重組,例如xbb1.5就是由重組得來的,奧密克戎也能夠通過與其它致病性強的毒株重組重新獲得棘突蛋白外的致病特性。
慶幸的是,重組在自然中發生的極小,而且似乎高致病性並不利於病毒生存,否則在奧密克戎與德爾塔交替爆發的2021年就已經出現高nsp6效率的奧密克戎毒株且佔主導地位。
奧密克戎出現以來,通過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對人類社會的「統治」。這種統治過程,並不是說以消滅其它毒株為代價的,它只是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而具有主導地位。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世界上,原始毒株、德爾塔毒株等,依然存在。
好消息是,奧密克戎的傳播優勢搶佔了原本屬於德爾塔的生存空間,通過接種疫苗或感染奧密克戎產生的免疫屏障,對德爾塔能夠具有有效的抵抗作用。這意味著,德爾塔將長期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中,猥瑣發育,且沒有太多重新崛起的機會了。
它的時代,過去了。
根據全球最大的流感及新型冠狀病毒數據平台gisaid的數據,2022年底時,德爾塔在全球的流行僅限於一些疫苗普及率低的非洲國家。到了2022年12月,感染德爾塔病毒的美國公民只有一位。
另外,同時感染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的案例也非常極端,只有同時暴露在大量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的環境中才有一定概率發生,目前全球只有數例這樣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建立的免疫壓力與社會壓力對病毒的演化繼續發揮著作用,多價疫苗也取得了巨大研發進展,德爾塔重新流行不會是一件值得我們擔心的事情。
* 參考資料
1. castle, simeon d et al. 「towards an engineering theory of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12,1 3326. 7 jun.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3573-3
2. shang, jian et al. 「cell entry mechanisms of sars-cov-2.」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17,21 (2020): 11727-11734. doi:10.1073/pnas.2003138117
3. han, pengcheng et al. 「receptor binding and complex structures of human ace2 to spike rbd from omicron and delta sars-cov-2.」 *cell* vol. 185,4 (2022): 630-640.e10. doi:10.1016/j.cell.2022.01.001
4.ao, danyi et al.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immune escape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medcomm* vol. 3,1 e126. 16 mar. 2022, doi:10.1002/mco2.126
5.https://www.health.com/condition/infectious-diseases/coronavirus/can-you-get-omicron-delta-covid-variants-same-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