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伊朗努爾新聞社的總編穆罕穆德·加德里就伊朗總統萊希提出的在伊朗、俄羅斯和中國之間建立聯盟的倡議發出了評論。他認為,萊希的倡議證明了伊朗有意和中國、俄羅斯建立一個關於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全新聯盟,三國準備共同抵制美國的單邊立場。
在加德里看來,美國總統拜登在2022年宣布的新外交政策代表美國將和中國、伊朗和俄羅斯「組成的新興集團」做鬥爭。他認為,美國已經通過烏克蘭危機成功讓俄羅斯陷入了和歐洲的戰爭。
另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以往的成功經驗,在南海和台海地區挑戰中國,製造另一場危機。他還說,美國正在盡一切努力試圖在國際上孤立中國、俄羅斯、伊朗等獨立自主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可以通過在各種領域的合作粉碎美國不擇手段也要達到目的的幻想。
可以預見的是,若中、俄、伊在反對美國霸權的領域內通力合作,那麼,美國將焦頭爛額,而這樣的合作在未來也許會成為現實。
不過,目前擺在美國及西方世界面前的,還有另一個更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俄烏衝突。
9月28日,烏克蘭頓涅斯克、盧甘斯克、赫爾松、扎波羅熱四個俄語區公投塵埃落定,四州選民對於加入俄羅斯聯邦的贊成率都超過了85%,其中頓盧兩地接近百分之百。
赫爾松赫爾松州軍民行政機構副負責人基里爾•斯特列穆索夫則表示,赫爾松已經事實上脫離烏克蘭,烏克蘭已變成類似納粹德國的國家,澤連斯基是代表西方集體而非烏克蘭人民的利益。
美國為首的G7集團在第一時間宣布不承認公投結果,並且支持「恢復烏克蘭」。
由於前段時間,俄軍在戰場上接連失利,因此,俄羅斯需要利用公投來保住這半年的「成果」。為了鞏固這一成果,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稱,俄羅斯將加大對新領土的保護力度,包括使用核武器進行防禦。
可以說,公投結束後,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又進一步加深了。這也引起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擔憂,他在9月27日的訪談節目中稱,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在烏克蘭或者台海地區引爆。
特朗普還稱,俄羅斯總是輕率地拋出使用核武器的言論,這是非常糟糕的,對於全世界來說,這很危險。
不過,特朗普在訪談中話鋒一轉,開始抨擊拜登的無能表現。特朗普稱,若自己當美國總統,俄烏戰爭壓根就不會爆發。
可見,特朗普的擔憂只是攻擊拜登的借口,歐洲的動蕩只能傷害到歐洲自己,並且各大國都有核武器作為最後一道保險,因此,目前來看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較低。
如今的歐洲亂象,美國要負主要責任。早在冷戰末期,蘇聯就和歐盟提出共同建設「歐洲大廈理論」。法國、德國等歐盟主要國家對此積極響應,共同認為當下雙方的關係應該是緩和和合作,這為日後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蘇聯解體後的1994年,俄羅斯和歐盟簽訂了《夥伴關係與合作協議》,這也是當初俄歐合作的基礎之一。兩年後俄羅斯在歐盟的支持下加入歐洲委員會。同年,歐盟在計劃中提出雙方關係要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待,明確表示「歐盟決心與俄羅斯建立更牢固的夥伴關係」。1997年,俄羅斯提出「歐洲的事務由歐洲人解決」,這率先得到了法國的響應。
同年俄法兩國共同發表了「希望歐洲儘快通過新安全憲章」的聲明,並強調兩國將為歐盟成為大歐洲做出更大努力。隨後該提議得到了正面反響,俄歐關係迅速升溫。
在1999年,俄羅斯甚至提出「俄歐之間沒有任何不能談的話題」,歐盟方面也積極響應,認為俄歐戰略夥伴關係前景樂觀。2000年後,雙方甚至成立了安全合作的新渠道,即歐盟政治與安全委員會每月和俄羅斯進行一場大使級別的高級會議。俄歐互貿量也節節攀升,截止2007年為2839.673億美元,這超過俄羅斯外貿總額的一半,其中德國、荷蘭和義大利與俄羅斯的貿易居前三位。並且對俄投資前十的國家中就有七個是歐盟國家。
可以說,整個歐洲在「歐洲大廈」時期遠比現在的「歐洲大家庭」要團結和諧,不過,美國無法容忍歐洲團結起來,更無法容忍俄歐安全會議動搖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地位和合法性。
所以,2004年,一場由CIA精心策劃的陰謀——「橙色革命」在烏克蘭爆發,完全倒向美國的尤先科上台,連接俄歐的橋樑由此出現裂痕。2014年,當美國在烏克蘭策劃的另一場陰謀爆發,不過,當時的俄歐雙方關係因為政治家的手腕仍然保有餘地,直至第一次烏克蘭戰爭爆發後,雙方尚能夠通過能源、糧食和化肥來斡旋。
然而,俄歐僅剩不多的聯繫中介目前正被逐步消耗一空。
時間來到2022年9月28日,俄歐耗費十餘年時間建設的「北溪」天然氣管道遭到破壞,這意味著,俄歐又少了一層關係緩和的保護套,歐洲各國短期內來看是被綁架上了美國的戰車,但是這一狀況隨著各國右翼勢力的抬頭不會持久。
根據近期報道,歐盟進口一船凈價值6000萬美元的美國天然氣需要「2.15」億美元,而德國燃氣費用已經從每月60歐元漲到每月694歐元。美國已經通過在歐洲打造烏克蘭這個不安全區收割了深受疫情、乾旱、糧食和能源危機影響的歐元區,導致歐盟國家通膨率達到8%-12%,而歐元區19個國家通膨率達到9.1%,創下新紀錄。作為代表歐盟利益的歐盟主席馮布萊德,卻在「北溪」被破壞當天迫不及待地宣布「禁止一切俄羅斯商品在歐盟流通」。此前她因為粗暴干涉拒絕站在反俄立場國家的內政飽受批評,被歐洲人稱為「美國人馮布萊德」。
可以說,隨著被譽為「歐洲最後一個政治家」的默克爾退休,她為了歐洲利益留下的最後政治遺產也已經消散。當歐洲經濟不能快速恢復,甚至連基本民生都成為問題的時候,歐洲整體政治格局將無疑會迅猛地向右、甚至是向極右急轉,屆時便會出現一批明確代表本國利益的極右黨。這時便很有可能引發歐洲局勢的大動蕩。
在此之前,嚴格來說北約國家中的歐洲國家已經停止了對烏克蘭軍事援助,但是美英兩國作為利益共同體仍然在不留餘地的對烏克蘭提供援助,繼續給歐洲亂象「添柴加火」。
不過,美英兩國勾連,妄圖帶亂歐洲的陰謀可能會破產。
目前,義大利民眾已經用腳投票選出極右領導人洛梅尼,她曾經公開表達過對墨索里尼的崇拜,並「認可墨索里尼言論」。在競選時也常常將「義大利優先」掛在嘴上,她的支持者公開呼籲「打倒歐盟」,更有甚者沖向羅馬摘下歐盟旗幟用義大利國旗取而代之。洛梅尼成功當選意味著極右政治勢力在歐洲崛起。
自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一直處於持續的危機中,俄烏戰爭的爆發更是讓歐洲社會矛盾集中爆發,選民需要政府做出改變來保證自身乃至國家利益。
但是,目前來看,歐洲各主流政黨顯然未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當政治方案無法回應民眾的訴求後,極右民粹政黨必然抬頭。義大利右轉不會是孤例,其他歐洲國家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也日益增加。
事實上,德國極右黨「選擇黨」已經是德國第三大黨派,而瑞典極右黨「民主黨」在今年9月成為了瑞典第二大黨派。德國、波蘭等國自俄烏戰爭以來的「應激性擴軍」可以很好地反應出他們對歐洲未來的態度。
如果說,敘利亞戰爭是全球數十年反恐戰爭的總結,那麼俄烏戰爭就是近十年來新興武器和戰法的試驗場,所以即使俄軍的表現不盡人意,但是其作為全球排名前十的工業強國和世界第二大核大國開始動員後,仍然有能力為了國家利益維持戰爭。
反觀其他西方國家,當代表本國優先的右翼思潮席捲而來時,他們還能一致為美國的利益而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