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突然遭到破壞,據消息人士指出,由於大量海水湧入管道,維修難度增大,該管道很有可能完全報廢。儘管西方媒體將矛頭指向俄羅斯,歐盟各國對幕後黑手的猜測含糊其辭,但是大家心裡其實都很清楚,到底誰才是最容忍不了北溪管道的國家,美國是最大嫌疑人,而德國,卻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德國嚴重依賴於俄羅斯天然氣,北溪管道遭到破壞之後,斷絕了歐洲靠俄羅斯天然氣過冬的希望,德國可以說是被逼上了絕路。俄烏衝突已經逐漸發展成了俄羅斯與歐盟的對抗,局勢發展到這一階段,德國也開始力不從心了。據德國公共廣播公司報道,德國聯邦議會以179票贊成、476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否絕了向烏克蘭增加武器供應的議案。
德國執政黨議員施泰格納直稱,該提案完全「沒有必要」被提出來。由此可見,德國政界已經開始對無止境的軍事援助感到了厭倦。
德國原本就對軍援烏克蘭熱情不高,在德國境內,也爆發了多次抗議活動,要求政府不要繼續維持俄烏衝突,德國議會拒絕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說明德國政府也不得不重視民意,並將重心放回本國了。俄烏衝突爆發之後,歐盟完全成了犧牲品,德國又是歐盟中犧牲最大的,能源危機加上通貨膨脹,讓德國製造業備受煎熬,民眾生活水平明顯下降,一些民眾甚至連過冬的木柴都買不起,不滿情緒在德國蔓延。如果德國繼續支持烏克蘭,只會一步步將自己拖向深淵。
其實,在俄羅斯宣布支持烏東四地公投之後,俄烏衝突的性質就有了微妙的變化,如果西方國家執意支持烏克蘭奪回土地,這場局部地區的衝突,可能最終會演變為席捲歐洲的大規模戰爭。歐盟國家支持烏克蘭的初衷,除了捍衛「西方價值觀」之外,就是擔憂戰火會蔓延到歐洲腹地,如今眼看局勢朝著失控的方向發展,德國等歐洲國家也開始萌生退意,不想再趟這趟渾水了。
前幾天,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再次拒絕了向烏克蘭提供主戰坦克。朔爾茨表示,這是一場非常危險的戰爭,德國不希望俄羅斯與北約發生衝突。對於烏克蘭的催促和質問,朔爾茨說,領導力並不意味著你要做別人要求你做的事,而是做出正確的決定,德國已經為烏克蘭做了很多了。
據悉,德國已經承諾向烏克蘭提供了超過7億歐元的軍事援助,但是烏克蘭仍然向德國施壓,希望能夠得到更多援助,烏克蘭還點名要求德國提供豹式主戰坦克和貂鼠步戰車。烏克蘭外長庫列巴還喊話德國「不要畏懼」,讓朔爾茨頗為惱火。德國早就想從俄烏衝突中抽身,但礙於各方壓力,不得不堅持下來。而北溪管道發生事故,則讓德國徹底清醒過來,不願意再當美國的傀儡。
前兩天,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發出警告,要求德國重視普京說的話,歐洲應該給自己留下迴旋的空間。默克爾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眼光看得要更加長遠,世界上沒有完全的敵人,德國與俄羅斯並不是不死不休的關係,德國介入俄烏衝突太深,只會吃力不討好,甚至可能會引火燒身。實際上,早在俄羅斯停止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時候,火就已經燒到德國身上了,但是朔爾茨卻後知後覺,完全沒有發現事情嚴重性。
歐洲是受俄烏衝突影響最大的地區,大量企業停產減產,國家經濟增長預期一再下調。在遭遇切膚之痛後,歐洲人開始反省,反美情緒逐漸高漲。歐洲跨出了獨立自主的一步,但是同樣也可能會加大歐洲內部分裂,這到底是好是壞,現在還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