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削減俄羅斯通過出售石油,將賺取的利潤投入對烏作戰,G7國家一起商量搞了個「限價聯盟」,要求對俄油設置最高價格上限,並呼籲中印等能源消費大國參加。
針對該呼籲,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稱,石油是全球大宗商品,對維護能源安全與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希望有關國家通過對話協商推動局勢緩和,而不是相反。
換言之,西方搞的這個限價令,我們是不會摻和的,並且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中俄能源貿易增幅顯著,沒有受到外界任何影響。據俄媒報道,美國財政部官員羅森伯格表示,所有不執行限價令且與G7相關的法人,都將受到美國制裁。
不過,她同時又強調,制裁範圍將僅限於G7成員國範圍之內,如果有亞洲國家不按照他們制定的協議購買俄油,若不涉及G7相關的服務,沒有任何法律可以對其實施制裁。
眾所周知,美國以往總喜歡將打擊目標,放在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身上。但這回即便我們無視禁令,卻自動獲得了豁免權,而G7國家積極響應倡議,卻成為優先打擊的對象。
這一點十分耐人尋味,但只要細細剖析,便能發現其中隱藏的玄機。G7成員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需要說明的是,美加兩國本身就是主要產油國,基本不會受到限價令的影響。
日本雖然是石油進口大國,卻主要從中東等地購買,對俄羅斯石油依賴程度不高,如此一來,限價令衝擊的其實是那幾個歐洲強國。按理說,這種做法歐洲國家應該會強烈反對,可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
德法等國不僅積極配合限價政策,他們還試圖放寬部分對俄羅斯的制裁,以爭取歐盟各國在限制俄油價格的問題上達成一致。
坦白講,限價令對各國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究竟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還不能完全下結論,但這項政策有三大看點,很值得關注。首先,歐洲短期內無法得利,長遠來看則會導致進一步喪失能源獨立性,屬於是哪頭的好處都撈不著。
限價令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率先提出的,但美國已取得主導權,事態也在按照華盛頓的安排發展。歐盟明知道美國的操作,對自己最為不利,卻只能選擇乖乖順從。
這是因為冬天即將到來,歐洲又嚴重缺乏油氣,後者認為若G7國家集體施壓,能夠讓歐洲以低成本獲取能源,從而化解眼前的危機。可俄羅斯怎麼可能任由西方威脅,甚至做出虧本做買賣的事,一旦投入產出不成比例,莫斯科搞不好會切斷對歐洲的石油出口。
當然了,這也正是美國想看到的,買不到俄油的歐盟,只能在能源領域更加依賴美國。其次,以中印為代表的亞洲各國,將從G7政策中受益。
在俄羅斯能源出口中,歐洲市場佔了大頭,那麼美國想要真正打擊莫斯科,就只能將精力集中於一處,對中印進口俄羅斯能源的做法放鬆管控。
當然了, 華盛頓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美國實力和影響力的下滑,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們對世界發號施令了,中印壓根不會給其面子。而眼見美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東南亞國家也變得大膽起來,紛紛將大力採購俄油提上日程。最後,俄羅斯不會因為G7的把戲,受到多少損失。
俄烏衝突爆發後,西方與俄開展了制裁與反制裁的較量。眼下,西方國家陷入了嚴重的能源危機,俄羅斯卻因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賺得缽滿盆滿。
所以,不甘失敗的美歐試圖採取更嚴厲的措施,但兩者其實各懷鬼胎。美國想挾持歐洲一起行動,切斷俄羅斯的最大能源市場,歐洲各國則希望藉助美國的壓力,逼迫俄能源降價。
結果,莫斯科完全不與他們正面交鋒,直接掉頭去開發東方市場。本月早些時候,中俄蒙三國元首舉行會晤,一條以西伯利亞為起點,途經蒙古,最終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正在籌建之中。
不出所料的話,在這場博弈中,歐盟又會成為最大輸家。在美國的挑撥下,歐洲一次次被華盛頓玩弄於股掌之上,承受著不該承受的代價,再這麼下去,歐洲進一步衰落,或將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