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突然傳出風聲,準備和中國「脫鉤」,德國正考慮採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對華業務的吸引力,以減少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多年努力或功虧一簣。
一段時間以來,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炒作渲染所謂對華「脫鉤」的論調之下,德國國內時不時的也發出一些鼓勵與中國「脫鉤」的論調。近期,此類聲音再次興起。當地時間9月8日,英媒援引兩名知情人士的話稱,德國經濟部正考慮採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與中國做生意的吸引力,以減少德國對中國的依賴。這些措施可能包括減少甚至取消對中國的投資和出口擔保,不再推動在華貿易展銷會和管理培訓。德國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貸款可能會被導向印尼等其它亞洲國家的項目,以實現貿易多元化。同時,德國經濟部不僅考慮審查中企在德投資,還審查德企在華投資。
此外,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西溫也敦促德國領導人加速與中國「脫鉤」。在西溫看來,俄烏衝突迫使歐盟加快努力減少對俄羅斯能源和原材料進口的依賴,同樣的事很可能發生在歐洲與中國之間。在並不看好中美關係未來走向的前提下,西溫希望德國能儘快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掌握更多主動權。
不僅如此,今年8月份,德國總理朔爾茨也曾呼籲德企不要在經濟上過於依賴中國。朔爾茨聲稱,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已成為德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無論在供應鏈還是出口問題上,都應該依靠多個合作夥伴,不應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同時,朔爾茨強調,追求獨立性適用於所有領域,包括原材料領域。例如,對於高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原材料鋰,德國就正努力在世界範圍內尋找多個供應商。雖然朔爾茨似乎在盡量避免直接提及「中國」字眼,但德媒認為,朔爾茨是在呼籲德國企業減少對華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德國內部時不時發出一些鼓勵與中國「脫鉤」的論調,但也有不少聲音在呼籲與中國保持合作,警告「脫鉤」將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例如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曾在一次採訪中明確指出,德國嚴重低估了中國給德國繁榮帶來的貢獻。迪斯直言,與中國加強對話對德國經濟增長和就業至關重要。「如果沒有與中國的業務往來,德國通貨膨脹將進一步加劇」。另外,倘若德國政府當真一心對華「脫鉤」,那無疑是讓默克爾的努力功虧一簣,要知道,默克爾在任期間經常會帶著大規模的企業代表團訪華,不僅見證了中德經濟關係的繁榮,同時也讓中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中德貿易額超過2450億歐元,極大的推動了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增長。
對於德國國內的部分對華「脫鉤」論調,9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這些措施無論對德國自身的經濟發展還是對中德務實合作都沒有任何好處。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堅持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改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改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也不會變。希望德國能夠秉持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通過擴大雙向開放,為兩國高水平的互利合作和維護開放型的世界經濟注入正能量,而不要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