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目前,俄烏軍事衝突已經爆發500天整。
昨天,烏軍在扎波羅熱和巴赫穆特(阿爾喬莫夫斯克)南北兩翼的進攻再度開始:扎波羅熱方向,烏軍又以庫班南郊的新達尼利夫卡作為攻擊出發地,向羅博季涅發起了一次營連一級的突擊,與當面的俄軍摩步42師71團部隊發生激戰,目前戰況不詳;巴赫穆特方向,烏軍則繼續向克里希奇夫卡和庫爾久米夫卡兩個方向施加壓力,與俄軍反覆爭奪部分陣地,北翼烏軍也有行動,但是整體上還是南線目前戰況更加緊張些。
無論如何,烏軍的「大反攻」已經持續一個月,俄烏軍事衝突也已經進入第六個一百天,大伊萬認為咱們是時候概算一下烏軍的反擊動能,預測一下俄烏兩軍目前的戰略和戰役意圖,並基於俄烏兩軍的戰略企圖與戰役意圖,對兩軍在第六個一百天里可能採取的戰役、戰術行動做下簡單的估計。
烏克蘭的戰爭潛力
從烏軍目前的實力統計上來看,根據自情自報的原則,俄軍打擊烏軍部隊的整體戰果,主要體現在7月3日俄羅斯國防部部長紹伊古大將的新聞發布會。紹伊古大將介紹俄軍在六月份的作戰中,在各條戰線上擊落烏軍15架戰機,3架直升機,摧毀了烏軍超過920輛裝甲車輛(包括16輛豹式坦克),烏軍總共的武器被摧毀數量超過2500套。
對於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烏軍損失數據,大伊萬認為可靠性不高,當然這有可能是統計口徑的問題,比如我們之前就說過裝備「全損」和「擊中」的區別。裝備全損的典型特徵是比如坦克、步戰車等被擊中後殉爆、成為零件狀態,或者完全過火燒毀,根本無法修復;而「擊中」則比如破壞坦克的行走機構、破甲射流擊穿坦克裝甲、毀傷坦克動力艙等等,雖然從視頻上看起來像是「擊毀」,但坦克拖回去之後經過修理可以恢復作戰能力。當然了,這也要考慮裝備方的修復能力,在這一點上,軍工製造業水平一塌糊塗的烏克蘭相比俄羅斯劣勢不小。
按俄羅斯國防部自報的戰果分析,大伊萬傾向於認為俄羅斯國防部對外報的統計口徑,是「擊中」而非「擊毀」,具體因素是便於宣傳。畢竟紹伊古大將和科納申科中將這兩個人,在特別軍事行動中目前的作用越來越像么得感情的讀稿機器,但是這種便於宣傳的數據是無法指導作戰的。對烏軍戰鬥力的概算,咱們「料敵從寬」也應該以裝備全損作為統計尺度。那麼烏軍截止目前全損了多少裝備呢?
首先明確一點,那就是儘管烏友們一再強調烏軍準備了30個旅,40個旅,但事實上這其中只有一部分旅是具備機動進攻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北約給的裝備有限。比如豹2坦克只夠裝備兩個營,挑戰者2坦克和AMX-10RC坦克只夠各裝備一個營,T-72AE坦克只夠裝備三個營,在這種情況下,烏軍的部隊建設,必然採取的是重點建設模式:比如全北約裝備的機械化47旅,裝備豹2的機械化33旅等,這些部隊具備「突穿」能力,是烏軍預定用來打穿俄軍防線的箭頭。在打開俄軍防線突破口後,再由第二梯隊旅一擁而上發展進攻。這些旅的裝備就差的多了,缺乏用於機動進攻的機械化裝備,開個反伏擊車甚至悍馬車就算是機械化裝備了,旅一級裝備大口徑迫擊炮就算支援火力了,主要的任務是追擊從防線後撤的俄軍。
這一戰術在去年的巴拉克列亞-庫普揚斯克戰役中被烏軍用的很溜,實際上就是典型的大縱深突擊戰術。但這也決定了,烏軍突穿俄軍防線的能力,事實上就在乎於這些北約裝備的旅打的怎麼樣,如果這十個左右的北約旅被打到喪失戰鬥力,單靠後面的第二梯隊旅,就是一堆「肉」,這些部隊訓練差,裝備差,是很難作為獨立的戰役進攻力量,打穿俄軍防線的。
那麼,烏軍這些北約旅目前還剩下多少戰鬥力呢?大伊萬大概估計了一組數據,比如豹2系列主戰坦克,烏軍目前得到的應該是兩個營60多輛,目前全損數量在15輛左右;AMX-10RC輪式坦克,烏軍得到了30多輛,目前全損7/8輛;M2A2 ODS步兵戰車,烏軍得到的數據說法不一,但在120輛到130輛不等,目前有照片證明全損的數量在30輛以上;CV-90-50型步兵戰車,瑞典給了50輛,目前全損1輛。從這個角度來看,豹2坦克全損22%,M2A2 ODS全損在25%左右,AMX-10RC全損22%左右,CV-90-50的全損聊勝於無,M1128「斯特賴克」目前沒有照片證明損失,挑戰者2目前也沒有照片證明損失。
大伊萬的觀點,目前烏軍投入的部隊,大概佔10個機動進攻旅的一半左右(約4到5個),這5個旅的裝備全損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雖然遭到了有力的打擊,但是戰鬥力還比較完整,這10個旅的裝備損失可能在20%不到。其餘30多個旅人員可能也有一些損失(主要是近期烏軍開始使用兵群蟻附衝擊),但整體上來講,大伊萬認為烏軍具備機動進攻能力的旅,在經過一個月的作戰後,還剩下80%左右的戰鬥力,所有這40個左右的「反擊旅」,還剩下85%左右的戰鬥力,屬於遭到有力打擊的範疇。如果按照現有的進攻強度,且烏軍的彈藥、後勤供應等維持現有的水準,那麼烏軍還剩下三個多月的戰役進攻周期,此後這些旅將陷入遭到重創的狀態,基本上喪失戰役進攻動能。
接下來100天怎麼打?
因此,如果烏軍按照目前的進攻強度繼續創下去,從今天起算,則烏軍這大反攻還能打到9月初甚至10月初,隨後整條戰線進入秋雨季節,類似於去年紅利曼戰役之後的情況,烏軍基本喪失了進攻動能,俄軍也終於緩過氣來,隨後雙方開始在巴赫穆特戰線絞肉。如果烏軍按照現有進攻強度和戰術接著撞,大伊萬認為,在未來兩三個月的時間裡,俄軍最需要關注的戰線,按照優先順序,一是巴赫穆特(尤其是南翼),二是盧甘斯克州北部戰線,三是赫爾松第聶伯河戰線,四才是烏軍被打得丟盔棄甲的扎波羅熱北部、頓涅茨克南部戰線。
究其原因,巴赫穆特咱在微博上說過,這是唯一一座烏軍丟了之後咬死口說沒丟的城市,從中可以看出指揮巴赫穆特戰役的蘇爾斯基上將憋了多大的一口氣,同時巴赫穆特的攻防轉換時間短,俄軍防禦縱深較淺,沒有類似於扎波羅熱戰線的、完備的野戰築城體系,看起來相對於其它戰線要「好創」一些,而巴赫穆特的重要戰略地位,我們之前說過很多次,沒有必要贅述。
最後大伊萬還要提出一點,在瓦格納事件之後,不排除烏克蘭政府認為,奪回巴赫穆特有利於擴大瓦格納和俄羅斯正規軍之間的裂痕,進一步擴大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分歧。儘管這種政治分歧可能根本就對烏克蘭不利,但說不定就能製造出全俄吃雞大賽呢?這使得巴赫穆特到目前為止可謂是「陰魂不散」,烏軍在未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大概率對這條戰線還會持續施加巨大的壓力,而這裡也必然是俄軍防禦最為吃力的戰線。大伊萬的觀點,俄軍還是要做好庫爾久米夫卡、克里希奇夫卡失守的準備,盡量提前在歐泊汀、奧拉迪夫卡等要點預備好堅固防線。
而在其它幾個戰役方向上,咱的觀點,烏軍在再創一個月、把自己的10個北約旅創到損失三分之一以上的戰鬥力之後,不排除會出現暫時停止進攻,或者重新選擇進攻方向和進攻重點的可能性。究其原因,烏軍按照目前的戰役進攻教範,已經證明完全無法擊穿俄軍的堅固防線,去年烏軍的巴拉克列亞-庫普揚斯克大捷,事實上已經被證明是真正的「大撿漏」,這種情況下創到戰鬥力完全損失也沒有意義。畢竟,烏軍的戰略意圖是試圖切斷俄羅斯的亞速海沿岸走廊,而北約的戰略意圖則是讓俄羅斯陷入戰略上的不利地位之後,以戰迫和,如果按照烏軍這種創法,這兩個戰略意圖一個也無法達成。
同時,考慮到北約的軍事援助還沒有最後到頂,比如援助更多的野戰排雷設備,援助ATACMS(陸軍戰術導彈),甚至援助F-16戰鬥機等等,而美國在進入2024大選年之前還有最後半年的時間,烏克蘭還有最後半年左右的時間窗口,收集裝備,繼續強拉壯丁以準備進攻。這使得烏軍如果在8月份停止進攻,再進行3個月的整備,在11月發起進攻並在今年底、明年初取得戰略優勢也是有可能的,事實上,近期烏克蘭各州搞的總動員行為藝術,似乎部分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未來三個月烏軍的戰役進程,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繼續頭鐵硬創俄軍防線,把手頭的所有作戰資源全部創完為止,也就是維持到九月初甚至十月初的進攻,創到哪裡算哪裡;其二,在繼續進攻一個月左右後,除在巴赫穆特維持較高強度的戰役進攻,其餘戰線作戰暫停,收集裝備等待冬季攻勢,力圖在冬季攻勢中達成夏季攻勢沒有達成的戰略戰役目標。
前者的戰役組織沒什麼好說的,只能說烏軍是真的想得開,揮霍起自己的人力和北約的裝備連眼睛都不帶眨的,當然這種情況對於俄軍也是最有利的,等烏軍絕大多數有戰鬥力的部隊打到死傷一地後,俄軍在今年上半年招募的十幾萬合同兵又該出場了。
而後者導致的戰略全局就比較複雜了,對於俄軍來說,目前最佳的攻防策略,就是靜待烏軍消耗完積累起來的進攻裝備和進攻動能,並在己方累積更多的裝備和兵力、佔據更多的戰略優勢和戰場主動權之後發起進攻,此時俄烏雙方之間實力對比最為懸殊,俄軍實施進攻的勝算最高,損失也必然最小。而如果烏軍繼續將戰役進程往後拉長到年底,則就有可能破壞俄軍的戰爭時間表,如果俄軍在今年年底發起進攻,那麼就有可能正好碰上重新整備的烏軍北約旅,這些北約旅實施戰役進攻雖然不足,但是展開防禦似乎有餘,足夠在防禦中給相同規模的俄軍造成足夠大的麻煩,並給俄烏衝突的戰略全局製造出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所以,如果烏軍在八月停止攻勢,對於俄軍來講,未來三個月左右的作戰就是面臨抉擇的時候了。是維持現有戰線並繼續穩固防禦,靜待烏軍的下一輪進攻,同時將自己的戰役進攻推遲到烏軍的新一輪攻勢之後?還是發起搶攻,乃至迫使烏軍將撤下來準備繼續整備的生力軍提前投入防禦、以破壞烏軍的整備進程?大伊萬認為後者相比前者要更為有利一些。
畢竟,單純依託現有陣地實施靜態防禦還是不夠穩妥的,靠戰略縱深的定點清除和打擊,對於烏軍的有生力量損傷也相對有限,更何況俄軍在盧甘斯克等戰線還面臨著防禦縱深比較淺的問題,急需改善現有的防禦態勢,畢竟誰也無法預測到今年年底重整後的烏軍又是怎樣的面貌。而如果選擇一條新的戰線,類似於去年的巴赫穆特戰役一樣,破壞烏軍的整備進程,那麼就等於是將戰場和戰爭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了俄軍手中,同時,如果這條開闢的戰線無論是在紅利曼和塞弗爾斯克,還是烏克蘭北部,帶給俄軍的並不僅僅是單純的消耗烏軍實力、破壞烏軍整備進程這麼簡單,戰役成果本身就可以為俄軍後續作戰打下基礎,可謂是實施一次戰役進攻、能夠達成雙重目標的典範。
總之,在俄烏軍事衝突的第五個一百天已經結束之際,目前的戰局,大伊萬的評價是處於過渡期,雙方未來的戰場態勢,主要取決於烏軍在未來兩到三個月內做出怎樣的戰略選擇,當然整體上來說,俄軍目前依然處於優勢地位,下一個一百天戰局如何發展,我們將繼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