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 16:5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李攀

記者採訪浙籍導演邢時苗
匠心獨具的創意設計,流光溢彩的聲光電效果,激情澎湃的舞台表演。5月15日晚,北京鳥巢,一場全亞洲的最大「派對」在這裡精彩上演。15000平方米舞台上,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名演職人員,為全世界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亞洲文化嘉年華。5月16日下午,這場視聽盛宴的浙籍總導演——邢時苗和幕後團隊成員來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新聞中心,一起揭秘在過去8個月時間裡,他們是如何完成一場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短短兩個小時演出時間裡,如何把亞洲40多個國家豐富多彩又獨具個性的文化藝術元素,融匯到同一個舞台上?對於第一次走進國家體育場的邢時苗來說,顯然是巨大的挑戰。「歷時5個多月的節目策劃,一一聯繫各國演出團隊,觀看節目演出;2個月時間裡,從南到北在6個城市輾轉排練;1個月搭建舞台;18天合成排演……」邢時苗掰著手指回憶起演出籌備的點點滴滴,「十多次易稿,才最終形成了文案——通過肢體藝術與視聽相結合,以此傳達出無國界、相融合的理念。」
在新聞發布廳現場,邢時苗向記者展示了兩幅演齣節目的劇照——《絲路綻放》和《鼓舞飛揚,百舸競渡》。「在廣州排演的手姿舞蹈《絲路綻放》,演繹出的是絲綢之路穿越古今,世界各國共建共享幸福未來的美好願景。為了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400多名演員坐在水泥地、停車場上揮舞著塑料袋排練。」同樣艱苦的還有《鼓舞飛揚,百舸競渡》節目中,8位坐在機械臂上擊鼓的鼓手,「每天幾個小時像空軍飛行員一樣上下翻滾練習,回到地面,很多演員都忍不住頭暈嘔吐,但大家還是堅持到了最後。」

浙籍導演邢時苗(左四)亮相新聞中心
除了國內團隊的努力付出,這場精彩的表演同樣離不開各國演出團隊的深度磨合。邢時苗透露,僅各國合演片段,走位、時長,都是跟各國演出團隊反覆討論反覆修改,「登上全亞洲最大的『派對』,看到如此流光溢彩的舞美,大家都想在台上呈現出本國最精彩的文藝表演,很多節目最後都超出了預定時間。」為了確保演出順利進行,邢時苗一次次和外國藝術家溝通,甚至壓縮了部分中國的節目時間,力爭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正如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所倡導的那樣——文明是相互尊重、開放包容的。
正是嘉年華前後方創作人員的精心籌備,最終給亞洲乃至世界奉獻了一場令人驚艷的盛會。邢時苗告訴記者,很多外國團隊在演出結束後久久不願離場,參演《今夜無人入睡》的義大利藝術家安德烈·波切利動情地對他說,「這是一生僅有一次的體驗,觀眾的掌聲讓舞台都在震動,淚水流淌在我的臉頰。」藝術家有國界,藝術無國界,參演《鼓舞飛揚,百舸競渡》中日韓鼓手還在台下繼續交流打擊樂藝術。一位希臘藝術家說,在這場嘉年華上,他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力量,這是文明交流互動帶來的,他期待今後能經常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