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7日報道據台媒報道,民眾黨柯文哲近日被爆出要「重啟服貿」,遭民進黨「群起而攻之」。但民進黨的相關論調很快被島內媒體斥為「謬論」,台媒還明確指出,服貿其實意味著「高薪和高利潤」,「對台灣經濟發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台灣醒報》網站6月25日報道稱,台大退休教授杜震華受訪時指出,如果服貿跟貨貿都不通過,台灣輸出到大陸的眾多貨品都要徵稅,反之亦然。因為貨物要徵稅,所以島內傳統製造業大量出走,造成製造業畸形發展,變成「只有電子業」的狀況。而兩岸如果有服貿,許多受管制的服務業就能相互開放,可以去賺高薪和高利潤。
台灣《中國時報》6月26日社論稱,兩岸經貿缺少制度性安排,讓台灣服務業的困境逐漸惡化,也到了必須釐清,並嚴正駁斥民進黨謬論的時候了。
文章稱,如果民進黨對只涵蓋部分貨品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都以「對兩岸有利」為由,要求對岸不要中止這一協議,卻反而嚴厲批判柯文哲的主張,這不是完全矛盾的說法嗎?若服貿、貨貿真的會讓台灣經濟萬劫不復,那為何不將ECFA立刻終止?民進黨當年通過炒作年輕人對失業的恐懼感,無止境地捏造誇大服貿協議風險,製造「太陽花運動」擋下了服貿,但結果又是如何呢?
文章認為,台灣是個巨大經濟體旁的小型經濟體,依重力理論必然產生高度的經貿互動。兩岸同文同種,台灣對大陸出口卻只有四成,已經是偏低了,台灣也因此付出了代價,在東亞各經濟體的出口增長中名列末段。如今,各競爭對手都已和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而兩岸之間卻沒有,台灣輸往大陸的不少產品須付稅款,大陸許多服務市場也無法對台開放,台灣增長必然緩慢,薪資必然偏低。
文章指出,民進黨還聲稱,沒有服貿、貨貿,台灣經濟也增長了33%;卻沒有告訴大家,這33%幾乎都是製造業創造的,且集中在高科技電子業。反之,台灣服務業就沒有這樣幸運。由於沒有兩岸服貿協議,台灣具明顯優勢的服務業,如科技服務、金融服務、醫療管理、長照服務等,都無法完整地進入大陸市場,同時,年輕人也無法到對岸歷練並在市場擴大下獲取高薪,只能擠在狹小市場內領取高度競爭下的低薪。
文章認為,民進黨只告訴大家,經濟在沒有服貿、貨貿下依然增長,卻不敢告訴大家服務業增長停頓、薪資增長遲緩,而服務業卻是台灣民眾的主要就業領域。
文章稱,服貿對台灣經濟發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國民黨一向支持服貿,民進黨不敢反對ECFA,民眾黨支持服貿重啟,如果政治人物真有良心,為何不站在為百姓謀福利的立場,立刻重啟服貿協議?

圖說:台北早市(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