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9日,紅十軍團轉移到浙江西部遂安縣茶山村。針對下一步部隊行動等重大戰略問題,紅十軍團決定在茶山召開一次緊急會議,商討下步軍事行動等重大戰略問題。中心議題是部隊向何處去?如何擺脫目前的困境?
這是一次高級別的擴大會議,負傷的軍團領導都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主持,軍團師以上幹部全部出席。包括在譚家橋戰鬥中負傷的軍團政委樂少華和政治部主任劉英,也都「掛著繃帶參加會議」。前不久的譚家橋戰鬥,紅十軍團損失慘重,十九師師長尋淮洲等幾個重要將領犧牲。之後,紅十軍團主要在皖南和皖浙贛邊的十幾個縣內往返轉戰,「前後大小戰鬥10餘次,雖然給予敵人一定殺傷,但打的基本上都是消耗戰」,這使紅十軍團處境更為艱險。顯然,在這種被動不利大形勢下召開的會議,註定了這次會議不會開得輕鬆、順利,不會輕易達成共識和統一思想。
這是一次「爭論異常激烈」的會議,兩派意見截然不同爭持不下
以軍團參謀長粟裕為代表的一派意見主張分兵:「粟裕、劉英率十九師到浙西南活動,方誌敏率二十一師回贛東北堅持,樂少華、劉疇西率二十師留皖南作戰「。粟裕在這次會議上堅定地表示:「敵我力量對比懸殊,部隊要擺脫困境,必須立即分兵,改變大兵團集結的部署,迅速實現兩個轉變:由正規軍轉變為游擊隊,由正規戰轉變為游擊戰」。
以軍團長劉疇西為代表的一派意見主張暫不分兵:「一起回贛東北,先休整後分兵。」劉疇西等人認為,中央軍區的指示是「集中主力爭取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如果分兵,力量勢必分散,形不成拳頭,更容易招致被動挨打。另外,劉疇西等十軍團主要領導還認為,部隊長期不停轉戰,實在是疲憊不堪,「一心想著部隊急需休整」。
這是一次正確主張未被採納的會議,也是導致懷玉山失敗的會議
作為紅十軍團的軍政委員會主席,也是最後決策人、拍板人,方誌敏未能果斷抉擇採納粟裕等人的正確主張,最終傾向了劉疇西等人「南下返回贛東北蘇區」的意見。歷史證明,這一決定是「造成懷玉山慘痛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方誌敏被俘後在獄中寫下的《我從事革命鬥爭的述略》,對茶山會議決定返回贛東北蘇區進行了客觀理性的總結:「一來,進蘇區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很難;二來,進了蘇區,在被蘇區封鎖線圈得很小的地方內,易被敵人包圍;三來,再出蘇區,又要通過封鎖線,更加困難。」方誌敏最後不無悔意地說:「這種決定,正等於老鼠鑽牛角」,是這次失敗的最大「主因」。
北上抗日先遣隊最終在懷玉山失敗了。方誌敏和劉疇西均被俘。劉疇西本是黃埔一期生,面對國民黨的威逼利誘,劉疇西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氣節,視死如規、大義凜然,用生命詮釋了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貞。特別是方誌敏,更是以他那拳拳之心、赤膽忠心和鐵血丹心,為「可愛的中國」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帥克品讀:堅持原創,堅持客觀,堅持公正。點擊關注,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