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法國「你來我往」,幾十億的項目說投就投,中國投桃報李,中法關係能否再上新台階?
上月月初,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隨之而來的是總價值約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75.5億元)的訂單,這便是中國航空器材集團有限公司與空客公司簽署了160架空客飛機的批量採購協議,不僅如此,空客方面同時宣布,將在天津建設第二條生產線,拓展A320系列飛機的總裝能力。隨著馬克龍的回國,中法之間的貿易交流並沒有暫停,而是踏上了新的台階。
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也在馬克龍訪華一個月後釋放了誠意。近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巴黎同法國外交部長科隆納舉行會談。秦剛表示,中國始終視歐洲為全面戰略夥伴,一貫旗幟鮮明支持歐洲加強戰略自主、在國際舞台發揮積極作用,主張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中法、中歐應在擴大雙向開放中實現共贏合作,構建更加穩定互信的中歐供應鏈夥伴關係。
秦剛外長在出訪法國後才剛剛回國,次日,中國鋰電池製造商廈鎢新能源與法國歐安諾集團在法國北部城市敦刻爾克成立一家鋰電池合資企業,計劃投資額達到了驚人的15億歐元。同時根據路透社和彭博社報道,馬克龍當天還同時宣布,中國台灣電池製造商輝能科技也將在該地區投資約52億歐元建廠。於是就在5月13日這一天中,中國為法國帶去了總價值至少是67億歐元的投資,而且還都是時下最熱門的新能源領域!在法國國內經濟環境低迷的環境下,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畢竟這次的投資將創造至少1700個工作崗位。
要知道電池領域可不只有電池製造商一家參與產業,還包括了原材料、運輸、銷售等一系列環節,這對於法國而言絕對是「福利」。不僅如此,這一次法國歐安諾集團與中國廈鎢將在鋰電池正極材料領域進行合作,這將確保法國在鋰電池生產價值鏈的高端位置。這些合作項目也離不開法國的優惠政策。為加速推進再工業化,法國政府將採取設立綠色產業稅收抵免、加快工業項目許可審批、鼓勵採購歐洲本土製造的產品等一系列措施,加速推進基於綠色創新的再工業化。
法國和德國在歐洲都擁有較強的影響力,都算得上「領頭羊」。早在上月馬克龍訪華時,他就強調歐洲必須頂住成為美國追隨者的壓力。馬克龍在乘專機返回法國途中接受採訪時表示:歐洲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避免捲入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相較於某些被綁上俄烏衝突戰車的北約國家,又是送錢又是送裝備還啥也落不著,馬克龍的表態無疑是更有格局和更加符合法國利益的。報道稱,馬克龍在採訪中強調了歐洲「戰略自主權」理論,認為法國可能會主導落實該理論,從而成為「第三個超級大國」。法國如果能帶領歐洲走入「獨立自主」,對於中國而言無疑是開拓市場的好機會。
5月1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再次強調:中國支持歐洲加強戰略自主,主張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誠然,中法關係的未來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話題,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經濟和貿易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會改變的就是未來中法合作的主要方向將是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關係,實現互惠互利的共贏局面。因為這將對雙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希望未來中法友誼長存,法國和中國的合作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不僅能推動歐洲的貿易體系不斷完善,還能推動當前的世界貿易體系的穩定與發展,促進國際社會的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