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外媒報道,台積電這兩年動用650億美元擴大供應量,犧牲利潤打價格戰,一直在與中芯國際等廠商爭取華為等中國客戶採購訂單。然而,在近期日益激烈的中美貿易摩擦中,台積電最終還是「賭輸了」,遭遇打擊。
據悉,華為的主要代工廠、台積電在華為禁令出台前就接到了華為一些訂單,但隨著該禁令的實施,這些訂單被迫被取消。其中,台積電為華為提供的最大的訂單之一是一項超過300億台幣(約合9.7億美元)的晶元生產合同,這意味著約321億顆晶元的訂單被砍單。
這一消息引發了業界的關注和討論。有人認為,這是台積電在華為禁令下「賭輸了」;也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政府下的指令,不再將晶元採購的最大份額留給台積電。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訂單被砍單呢?
首先,華為禁令是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政府在去年5月宣布對華為採取禁令措施後,華為採購台積電晶元的數量就戛然而止。台積電的晶元代工業務則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響。由於華為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手機廠商和5G設備商,從而也成為了台積電的重要客戶。而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以及華為禁令的加強,華為已經不再向台積電採購晶元了。
其次,中國本土半導體廠商逐漸崛起。近年來,中國對於在晶元領域的自主研發投入越來越大,引進了不少國際領先的晶元技術和人才,推動了國內晶元產業的大發展。與此同時,國家對本土晶元企業的支持也逐步加大,鼓勵本土企業自主研發晶元,為其提供稅收和金融支持。中國本土半導體廠商中芯國際和長江存儲等公司也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了具有爭議的新星,而它們自身的晶元製造能力不斷提高,成為了自主研發和生產的重要力量。一些人認為,中國政府或已下達指令,不再將晶元採購的最大份額留給台積電,而是逐步轉向本土半導體廠商。
最後,台積電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原因之一。儘管台積電一直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之一,但它在投資新一代、科技領先的7納米及5納米晶圓上的霍金庭和善心等生產線不及其他競爭對手,如三星和中芯國際等老牌半導體廠商的世界領先產品,導致自身的晶元製造能力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這種依賴性潛在地使其在全球市場上存在風險,同時也增加了其在中國市場上面臨的風險。
總之,321億顆晶元被砍單使得台積電遭到了重創,這也預示著中國政府在建設獨立可控的半導體產業上邁出了更大的一步。這也提醒台積電和其他台灣企業,要重視新興崛起的本土新秀,在自身轉型升級的同時要認真謀劃,才能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