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呂棟】
宏觀逆風、消費終端市場萎靡,正給上游晶元產業鏈帶來更多困難,不少企業選擇裁員以縮減開支。
2月11日,路透社援引三名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軟銀集團旗下晶元公司Arm在中國的合資公司——Arm中國(Arm China)上周裁員90-95人,以應對今年充滿挑戰的業務前景。
觀察者網就此事聯繫Arm中國上海辦公室,但可能因為周末,電話無人接聽。
路透社也未獲得Arm中國的置評。

路透社報道截圖
此次裁員正值軟銀試圖讓Arm在今年上市之際。中國市場一直是Arm增長的一個主要來源,不過Arm中國管理層長達兩年的「奪權大戰」導致前CEO被罷免,給這家公司帶來不少麻煩。
路透社援引的兩名消息人士稱,此次被Arm中國裁掉的員工大多是研發工程師。在裁員之前,Arm中國大約有700名員工。還有一名消息人士稱,去年Arm在全球裁員,影響了高達15%的員工,可能有1000個工作崗位被波及,但當時並沒有影響到Arm中國。
Arm於1990年成立於英國劍橋,這家公司並不製造晶元,而是專註於開發低功耗的晶元IP並向晶元設計公司提供授權。基於這種業務模式,Arm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IP授權許可費和晶元版稅。
財報披露,2021年,Arm公司營收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4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Arm中國合資企業約佔總收入的20%,即5.4億美元左右。同年,整個Arm晶元許可業務收入達11.3億美元,基於Arm架構生產的晶元出貨量高達292億顆。
2016年,日本軟銀集團斥資320億美元全資收購Arm。目前,高通、聯發科、蘋果、華為和紫光展銳等企業均在採用Arm相關技術開發晶元,下游應用主要是智能手機,但也包括物聯網、PC和數據中心領域。2019年,Arm在全球移動處理器和物聯網處理器市場佔據90%的份額。
過去兩年,美國晶元巨頭英偉達曾試圖以高達660億美元的代價從軟銀手中收購Arm,但由於無法通過各國的反壟斷調查而最終放棄,隨後軟銀開啟了Arm的IPO計劃。
Arm中國的前身則是Arm在中國的子公司,已有20多年歷史。2018年4月,Arm的中國業務完成分拆,並重新與中國資本成立合資公司。官網披露,Arm中國目前的辦公地點包括深圳、上海、北京、成都,在職員工900+,研發人員85%+。
雖然企查查目前顯示,Arm在Arm中國的持股比例為47.3%,為後者的實控人。但根據合資公司成立時的協議,Arm中國是一家中資控股公司,由中方資本持股51%,Arm持股49%,不過中方資本股權較為分散,厚朴基金持股36%,安創投資持股15%。
Arm中國也一直在強調自己的「獨立性」,官網稱該公司是一家獨立運營、中資控股的合資公司,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晶元IP設計與服務供應商。據披露,目前Arm中國在國內的授權客戶超過300家,95%的國產SoC基於Arm處理器技術,累計晶元出貨量突破250億片。

Arm中國官網截圖
雖然表面欣欣向榮,但Arm中國過去兩年發生了令人震驚的高層動蕩:前CEO吳雄昂拒絕被董事會罷免,並指控軟銀在奪取Arm中國的控制權,欲將獨立的合資公司變為可完全掌控的子公司,為自身財務利益服務。
儘管吳雄昂不斷發聲在業內引發軒然大波,但隨著Arm中國在去年4月完成工商變更,吳雄昂最終還是落寞出局。不久後Arm中國官宣,新任聯席CEO劉仁辰和陳恂已全面接管Arm中國的商業經營,前者畢業於清華大學,擁有多家研發和投資機構管理經驗;後者是軟銀願景基金管理合伙人和中國區主管。
實際上,外界最關注的並不是吳雄昂的去留,而是Arm中國管理層變更後,還會不會像之前一樣積極布局自研IP。官網披露,獨立運營以來,Arm中國一直在自研業務上大力投入,推出了「周易」NPU、「星辰」CPU、「山海」SPU以及「玲瓏」ISP&VPU等自研成果。
在出局之前,吳雄昂曾對外發聲稱,Arm中國最大的貢獻是將Arm技術真正落在國內,並且通過大力發展自主研發,提升產業鏈的安全自主,「或許因Arm中國做得太好而懷璧其罪」。
針對外界對於自主研發的關切,Arm中國聯席CEO劉仁辰去年6月在到訪中興微電子時表示,Arm中國在堅持大力投入自研IP的同時,也將與Arm公司緊密合作推進技術落地。

Arm中國新任聯席CEO劉仁辰和陳恂
雖然Arm中國的控制權之爭告一段落,但Arm的挑戰並未結束。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四個季度下降,市場整體下降12%,也讓Arm下游的手機處理器客戶備受衝擊。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分析師Sanyam Chaurasia表示,2022年末,主要市場的手機出貨量均大幅下滑,三星和蘋果都受到重創。儘管在第三季度曾出現一定的企穩跡象,但亞太地區和歐洲在2022年第四季度的市場表現卻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頭部市場的庫存積壓嚴重。
2022年四季度,美國手機晶元巨頭高通營收為94.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5億元),同比下降12%;凈利潤為22.35億美元,同比下降34%。同期,中國台灣手機處理器廠商聯發科營收新台幣1081.94億元(約合人民幣244.億元),同比下滑15.9%,創兩年新低;稅後凈利潤新台幣185.14億元,同比下滑38.6%。
展望2023年,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的消費電子市場復甦之路依然艱難。2月10日,Canalys分析師劉藝璇表示,2023年將是艱難的一年。最近的宏觀經濟趨勢表明,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越來越大,智能手機市場的復甦之路充滿不確定性。廠商和渠道將密切關注市場動態,並保持謹慎的態度。
在此背景下,Arm和Arm中國的收入將不可避免受到影響,這或許也是Arm中國此次裁員的一大誘因。而在去年接受採訪時,Arm首席執行官Rene Haas曾表示,IPO過程中將對行政開支的增加變得更為謹慎。
不過,國內也有自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Arm中國此次裁員並非是產業大環境不好使然,更像是一種戰略性的目的。砍掉研發部門,不排除是為了軟銀今後上市而準備。通常情況下,企業經營不好,往往是砍掉管理、銷售、市場等部門,本次Arm中國是對研發部門進行裁員,甚至SoC、HPC兩個團隊的業務負責人也在被裁範圍。而此次被裁員最多的SoC、HPC兩個研發部門,是吳雄昂所在時的管理層重點推進的業務方向。
此說法在財務上也有一些根據,因為Arm最新公布的業績並不差。
2月7日披露的財報顯示,2022年四季度,Arm總營收達7.46億美元,同比增長28%,調整後EBITDA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為4.5億美元,調整後EBITDA利潤率超50%。期內,Arm授權許可業務營收達3億美元,同比增長65%,並與四家重要客戶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權利金營收達4.46億美元,同比增長12%。
彼時Arm表示,業績增長得益於市場對Arm架構伺服器技術及汽車晶元的強勁需求,而高端智能手機和雲伺服器應用市場對Arm v9架構的技術需求也在持續看漲。該公司此前推進業務多元化,在晶元中整合了更多新技術,使得Arm可以更穩健地應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下滑,「我們正千方百計確保今年完成上市。」
除了Arm中國,近期市場上還有消息傳出,世界上半導體封裝和測試外包服務業中最大的獨立供應商、美國公司安靠科技(Amkor Technology),恐有裁員、從中國撤出等風險。針對相關報道,安靠上海官微2月11日發布「嚴正聲明」稱,該公司沒有從中國或上海搬離的計劃,目前沒有裁員的計劃。
事實上,為了在宏觀經濟低迷下縮減開支,裁員已成為英特爾、谷歌、微軟、亞馬遜、戴爾、惠普等歐美科技公司最近幾個月的「常態」。2月7日,數據追蹤網站「layoffs.fyi」稱,2023年以來,其所記錄的全球知名科技企業裁員總人數至少已達到94838人。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