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
作為全球存儲巨頭,美光曾經極度依賴於中國市場。根據美光公布的財報顯示,2018財年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佔比曾經一度達到57.11%,如此巨大的市場佔比也使得美光一度有望反超海力士緊追三星存儲。但是到2022年美光最新財報則十分慘淡,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佔比已經下滑到了10.76%。失去了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支持,美光的表現也開始每況愈下。
美光遭受審查
更令美光雪上加霜的則是「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宣布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美光開始進行網路安全審查。眾所周知,在過去4年時間中,美國以安全為由對包括華為、大疆、中科曙光在內的大量中國高新企業進行各種審查並切斷供貨,也對中國的科技企業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如今我們同樣以「安全」為名進行審查,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等的操作方式。
英特爾和凌邁科技
但美光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其後中國又放緩了對英特爾收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和凌邁科技收購慧榮科技的審批速度。這兩筆收購對於英特爾和慧榮科技來說都十分重要,如今隨著審批延遲,必然會對這兩家半導體巨頭的下一步布局以及研發產生不小的影響。
英偉達收購ARM被叫停
再聯繫之前英偉達斥資400億美元收購ARM的交易也因為將使得美國科技產業壟斷處理器架構,因此被國內監管機構叫停,最終以英偉達支付12.5億美元的賠償結束了這次併購。
如果英偉達收購ARM成功,這將創造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半導體併購案,同時也將締造出全球規模最大的晶元設計企業,對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格局也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由於目前國內晶元企業大量依賴於ARM架構,對於目前尚顯稚嫩的國產半導體產業鏈來說也將產生巨大的衝擊。叫停英偉達收購ARM不僅可以避免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同時也能給國內晶元企業留下更多的追趕空間。
拜登
曾經中美之間也有過一段「蜜月期」,中國通過發展製造產業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同時也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商品。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則通過出售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獲取豐厚的利潤。
通過這種模式中國完成了原始積累的同時,也逐漸產生了從製造業向科技產業轉型、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的需求。在通過製造產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以及基礎建設之後,中國一旦完成產業升級,那麼對於美國等科技企業而言毫無疑問將帶來巨大的衝擊。
華為
因此通過包括斷供、晶元協議等在內的手段對華為等國產科技標杆企業進行打擊。雖然在短期內這些手段取得了效果,但是從長期來看則是間接推動了國產晶元替代化的進行。出於安全可控角度考慮,大量國內企業紛紛選擇使用國產晶元替代進口晶元。
國產晶元自給率逐年提升
根據數據統計,2022年進口晶元數量為5384億塊,同比下降15%,這也是18年以來首次出現晶元進口數量下滑的情況。同時國產晶元自給率也在緩步提升,在2022年完成了25.61%。雖然距離百分百自給依然有不小的距離,但是對比昔日一片荒涼的晶元產業來說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國產晶元
就像很多外媒評價的那樣,如果不是斷供,那麼大量中國企業依然會沉溺於進口晶元,也不會有動力進行自主研發。但是隨著拜登以及美國的一系列舉措,雖然在短期內確實重創了國產晶元產業,但是喚醒了自主研發的意識和熱情。
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一旦覺醒,將會震驚世界。」如今中國的晶元產業正在成為那隻蘇醒的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