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一場席捲了全世界的邪惡入侵戰爭隨著義大利、德國、日本三個國家的投降而結束,如今距離二戰結束已經過去了77年,但在國內外論壇上關於二戰勝敗關鍵的話題還是說法不一。
有一個話題就極具討論度,每次被翻出來都要討論許久,那就是:「如果沒有美國和蘇聯參戰,中國勢必無法打贏日本」。
日軍進入中國
確實,這個話題隨著二戰結束後各國關係的變化,每每都有新答案,然而也是隨著二戰結束後日本國內的種種資料被曝光,讓這個話題逐漸走向反轉。
那麼,美國和蘇聯的幫助,真的能對中國打贏日本起到決定性作用嗎?中國堅持抗戰時,日本整個國家又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況呢?
蘇聯對日宣戰的報道
從二戰結束後的種種資料來看,當時的日本國內其實早已陷入了如履薄冰的狀態,所謂的軍國主義、大日本帝國,已然成為紙老虎,誠然,中國當時的狀況是民不聊生的,但是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其國民生活同樣沒好到哪裡去。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抹殺美、蘇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的幫助,沒有美蘇當時在金錢和作戰設備上的支持,我們的反侵略戰爭勢必會進行的無比艱難,但是如果從二戰前日本民眾的生活狀況和戰時的狀況進行對比,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即便沒有美蘇,日本的侵華戰爭也勢必走向滅亡。
相對於落後的中國,當時的日本確實在武器裝備上佔據上風
十九世紀,日本發生了一件開天闢地的改革運動,那就是明治維新,日本人高喊著「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開始對全社會進行改造。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確立了天皇的絕對統治力,自古以來的幕府制度被廢除,文化上以西方為主,開始學習西方的文化習俗,經濟上大力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
就這樣轟轟烈烈的革命了20年,日本國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從封建主義國家轉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然後憑藉著強盛的國力廢除了一系列和西方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三十年代的日本小學生
日本人的腰桿逐漸硬了起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與強盛國力所不匹配的狹小地緣和匱乏的資源,決定了日本註定要靠外貿生存,一旦被其他國家斷掉了輸送的物資,那麼日本勢必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這也為後來日本二戰走向失敗埋下伏筆。
在侵華戰爭爆發之前,日本的國內經濟一直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狀態,東京的街頭到處都是新開的咖啡館、西餐館、歌舞廳和電影院,上班族們下了班可以發到豐厚的工資,然後在夜晚繁華的東京街頭揮灑著大把金錢。
明治維新後,日本迎來了一場經濟高速增長期,日本人的生活陷入燈紅酒綠之中
這種繁榮的社會景象,在當時的日本文學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日本作家小熊英二的著作《活著回來の日本人》中,就詳細的描述了二戰前日本的民眾生活:
東京街頭到處都開著食品店和生活服務店,我們家雖然是貧民,卻因為經濟大環境的整體變好,享受著社會升學率大大提升帶來的好處,能上得起中學,也能交得起昂貴的學費,每周都能吃的上肉,魚,大人有工作,小孩有學上,一派安居樂業,和樂融融。
小熊英二
但是全面抗戰後,日本國民的生活水準卻開始急劇下降,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開啟全面侵華戰略,與此同時,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在許多國際條約中受到限制和封鎖,這種不平等隨著歐洲整體經濟的不景氣愈發明顯,經濟危機極大的激化了德意志國內的矛盾。
為了轉移這種經濟矛盾,以德國為首的義大利,連帶著對資源極度渴求的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幾乎全世界都被捲入了這場瘋狂的戰鬥中,戰火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日本奉行的「征韓論」讓日本進入資源掠奪時代
侵華戰爭開始的第一年,日本人還滿懷信心,從日本國內群眾的激昂情緒中也可見一斑,這時候的日本群眾幾乎「全民皆兵」,在政府和媒體的鼓勵下,日本國民瘋狂的捐物、捐款,就連婦女也走上街頭支持戰爭。
由於男人都去了前方戰場,日本婦女開始拋下家庭主婦的身份,擔任社會中的種種工作,這種全心向戰的思想是極其可怕的,所以在侵華戰爭的初期,日本確實勢如破竹,一連侵佔了中國多個省份。
但是中國人民對於抵抗日本的決心也極其堅決的,尤其是在抗日統一戰線建立後,雖然蔣介石採取「綏靖政策」,寄希望於國際調停,但卻始終沒有投降的打算,而我黨所領導的軍隊更是在多個敵後戰場給日本軍隊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蔣介石雖抗日不積極,但並沒有投降的打算
日本人侵略的野心是狂熱的,中國人不做亡國奴的骨氣更是堅決的。
所以,侵華戰爭開始後,叫囂著「一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口號,逐漸成為了笑話,由於中國人民的堅決反抗,讓日本的短期滅亡中國計劃破產,日本人不得不為了長期抗戰做準備。
但是這時他們就發現,日本人所侵佔的中國的土地雖然空有資源,但是還需要日本人自己費人力和物力建設,投資與產出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一旦投入了大量的沉沒成本,能不能停的下來就不是日本人說了算的。
侵華戰爭的巨大投入和侵略地區不成正比的收穫逐漸掏空了日本的國庫,這讓日本人苦不堪言。
日軍食堂
這時候的日本國民生活,可遠沒有侵華戰爭開始前那麼舒服了。首先是物資方面,由於大量的青壯年被應徵上了戰場,留在日本國內的只剩下老弱婦孺,日本國內的物資遠遠供應不上戰場上的消耗,各類物資短缺的情況下,日本開始實行配給制度。
1941年東條英機上台後,頒布了平民食品配給制度,當時為了節省資源送往前線,日本普通民眾一天的糧食是6兩左右,甚至不如現在和平年代中正常人一頓的飯量,顯而易見的吃不飽。
隨著一系列政府發布的禁令,白米、魚、肉等逐漸在日本國民的餐桌上消失,沒有了白米,他們就只能去吃紅薯,紅薯挖完了就只能去吃野菜。
人們去配給所也往往領不到所需的東西
1944年後,日本政府鼓勵小學生去山上挖野菜,但是沒有生活意識的小學生很容易就會挖到毒蘑菇,就此喪命,宮崎駿的電影《螢火蟲之墓》中,男主和妹妹經常撿垃圾就是當時日本國內兒童的一個常態。
除了吃的以外,生活中的其他物資也像是回到了原始時代,在日本電影《稻草人》中,當地的居民每天都會等著美軍來轟炸,這樣就可以撿一些彈片給政府,來換取食物,這就是當時大部分日本國民的生活常態。
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日本市民不可避免地陷入悲觀地情緒中,但是這種情緒一直遭受到日本政府地壓制,一旦有人想要舉行反對戰爭地遊行和集會就會被抓起來,然後從此消失。
戰爭造成日本國內民不聊生
國內的情況已經困難到如此地步,在外戰爭的士兵日子同樣不好過,由於生產資料的短缺,前方戰士的物資質量也不可避免地下降,結實耐用的軍大衣和軍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破布縫補的軍服和只有幾塊硬布支撐的軍鞋。
後來由於日本逐漸下降的國力和對資源的極度需求,使得日本人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偷襲珍珠港,奪取東南亞的資源,但日本沒想到的是,珍珠港事件導致了三千多名美國士兵死亡,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美國民眾情緒高漲,紛紛要求對日宣戰。
於是珍珠港事件爆發的第二天,羅斯福代表美國政府對日宣戰,並且停止向日軍提供任何資源,美國這個龐然大物的參戰對戰局的影響無異於是逆轉性的,美國先進的工業技術一旦運用到軍事方面,其能力是無比可怕的。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事實上,日本人是知道招惹美國人的恐怖後果,可還是為了東南亞的資源選擇冒險,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侵華戰爭完全出乎了日本人的預料。
《大東亞補給戰》這本書中,日本人毫不避諱地直接承認:
侵華戰爭開始沒多久,日本的基礎國力就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撐到日中戰爭的第三年就已經開始破產。
日本歷史學家藤原彰也曾表示:
因為日中戰爭長期相持,日本方面兵力與軍需品消耗嚴重,國內經濟衰退,國民生活日益貧困。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試圖通過侵略東南亞掠奪資源,以打破這場戰爭的僵局,因此日美戰爭是日中戰爭的擴大。
為了資源擴張,又因為擴張而耗費大量的資源,於是只能再去別的地方擴張以滿足繼續侵略的需要,這簡直形成了一個閉環,最終在美國的經濟封鎖下,日本群眾的生活更加困苦,德意日三國都漸顯頹勢。
物資的匱乏使得日軍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而在歐洲戰場上,通過莫斯科保衛戰成功將德軍逼退的蘇聯人,最終一路高歌,將國旗插在了柏林大廈的屋頂,讓紅歌飄蕩在柏林的大街小巷。
緊接著美國也不甘示弱,沖繩島戰役結束的幾個星期後,美軍在日本上空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放了兩枚原子彈,兩枚原子彈總共造成了22萬士兵和平民的死亡,這件事徹底擊垮了日本人的意志,終於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廣島長崎事件就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將日本人從狂熱的軍國主義中拉回現實,國內壓抑許久的反戰情緒爆發,當失去了決鬥狂熱的日本人睜開眼,發現的只有漆黑的焦土,滿地的殘骸,餓的面黃肌瘦的女人和小孩。
戰爭後期,日軍吃大鍋飯的機會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戰鬥,真的還能進行下去嗎?
日本的抗戰之所以失敗,其實和境況日益下降後,民眾的意志力消失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原子彈事件後,日本人再也無力反抗,而中國人民的堅強抵抗絕對是使日本國力難以支撐的要因。
當時的中國人都堅信著「只要不投降,我們一定贏」的信念,軍民上下一心,不顧國力的強大差距,真正做到了以血肉之軀築長城的偉大精神,在氣勢上當時日本就已經落於下風,毫不誇張的說,即使沒有美國和蘇聯的參戰,我們也能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只不過還得再等上一些時日罷了。
我國軍民的拚死抵抗,最終換來抗日戰爭的勝利
由此可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人民堅強的意志力是決勝的關鍵,人心齊則泰山移,在中英美蘇四國聯合的作用下,共同收穫了這場正義之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