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5日,瑞士信貸銀行(下稱「瑞信」)開盤跌近30%,股價再創歷史新低,後股價震蕩回升,跌幅收窄,截至當天收盤,瑞信報收每股2.16美元,跌幅為13.94%,市值85.13億元。瑞信首席執行官烏爾里希·克爾納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還表示,瑞信的「資本和流動性基礎非常牢固」。
自曝財報存在「重大缺陷」
最大股東表態不會更多的救援
令瑞信雪上加霜的是,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董事長阿瑪爾·庫德利表示,對瑞信的恐慌是「沒有依據的」。瑞信可以依靠自己的戰略渡過難關,他對這一點很樂觀。此前庫德利也曾表示,出於監管規定方面考慮,「絕對」不會向瑞信提供更多援助。
這些言論觸動了投資者的神經。幾個月來,瑞信的股東一直擔心該銀行的盈利能力,並擔心它可能再次向股東尋求資金。如果該銀行的最大股東表示不會參與進一步的籌資,盈利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

當地時間16日,瑞信宣布,將從瑞士央行借款500億瑞士法郎(約合537億美元),以加強該集團的實力。瑞信稱這為「決定性行動」,旨在「提前加強流動性」,支持核心業務和客戶,把瑞信打造成「圍繞客戶需求、更簡單、更專一的銀行」。據報道,瑞信將由此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個接受央行救助的大型全球性銀行。
股價暴跌的前一天(14日),瑞信在發布的年度報告中稱,在2022財年和2021財年的報告程序中發現「重大缺陷」。「就本集團對截至2022年12月31日財務報告程序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普華永道發表了否定意見。」瑞信稱。管理層也據此得出結論,集團的披露控制和程序無效。這一缺陷涉及未能設計和維持有效的風險評估,以查明和分析財務報表中重大錯報的風險。同時,這一重大缺陷還造成了另一個重大缺陷,即管理層沒有設計和維護對現金流量表的分類和列報的有效控制。
「不僅僅是瑞士的問題
而是全球問題」
近日,美國區域性銀行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關閉,市場震動,歐洲銀行業也被恐慌情緒籠罩。歐洲各國政府和央行忙於安撫人心之時,瑞信出現的情況令歐洲銀行業雪上加霜。
歐洲股市銀行業指數15日整體下跌7%,自本月8日以來市值蒸發超過1200億歐元(1270億美元)。大型銀行中,法國巴黎銀行股價下跌超過10%,法國興業銀行股價跌幅一度達到12%,這兩家銀行股票一度暫停交易;德意志銀行和英國巴克萊銀行股價下跌大約8%。
瑞信資產約為5730億美元,體量遠超美國的矽谷銀行和簽名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融合程度也更高。它出現問題之際,人們越來越擔心全球金融業的穩定性。
據悉,瑞信成立於1856年,有167年歷史,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是全球第五大財團,瑞士第二大銀行。2022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位列第494位。據報道,瑞信仍被認為是全球30家「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之一。

↑瑞信的一家辦事處
對此,荷蘭銀行的銀行研究主管約斯特·博蒙特表示,「如果監管機構不能很好地處理瑞信的情況,這將給整個行業帶來衝擊波,」他說。「更糟糕的是,大西洋兩岸都存在銀行業問題。」
英國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首席歐洲經濟師安德魯·肯寧哈姆認為,相比美國中型銀行,瑞信資產龐大且在全球業務廣泛,它的情況「對全球經濟而言受關注度大得多」,「瑞信不僅僅是瑞士的問題,而是全球問題」。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財政部正在密切關注瑞信的事態發展,並一直在與外國同行保持聯繫。據悉,瑞信穩定性帶來的新問題,可能會成為歐洲央行定於周四決定是否加息的一個因素。瑞信表示,它正在努力解決其問題,這可能需要它「耗費大量資源」。它警告說,這些問題最終可能影響該銀行進入資本市場,並使其受到監管部門的調查和制裁。
「如果瑞信進入一個真正無序的階段,那將是一個大事件,」法國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維龍說。「話雖如此,但瑞信的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市場參與者在制定戰略時應該已經考慮了這一因素,所以我認為,如果機構監管良好,這次不會承擔較大風險。」
紅星新聞記者 王雅林 實習記者 梁宏
責編 馮玲玲 編輯 郭宇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