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74年1月,雪片般的情報落在中南海毛主席的辦公桌上,情報上詳細記載了南越西貢政府對我國西沙群島的侵略行為。
彼時的毛主席已經81歲高齡,身患多種疾病,但他還是下了人生最後一次戰爭決心,決定要對南越的侵略行為予以堅決的軍事還擊。
在毛主席的指揮下,這一仗打出了我國海軍的軍威,也打碎了南越政府侵佔西沙群島的狂妄企圖。
那麼這一仗是怎麼打起來的?中國海軍在這一仗中又有怎樣英勇的表現?我軍的勝利又向世界傳遞了哪些信號?
戰爭前夕
西沙群島位於我國海南島東南部,由永樂群島、宣德群島和大大小小的一些島礁組成,是南海諸島中面積最大的群島。
早在唐代,我國政府就對這些島嶼進行了管轄。明朝時期,大航海家鄭和就用永樂、宣德這些明朝皇帝的年號來命名了西沙群島中較大的島嶼。
二戰前後,西沙群島中的部分島嶼先後被法國、日本侵佔。但在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島嶼又被新中國政府重新接收。
1951年,周總理指出,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南海諸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這一立場也得到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支持。
因此,無論是從歷史管轄還是從國際法理上來看,西沙群島都是我國的固有領土。
但是,總有國家想要挑戰這一國際共識,比如南越西貢政權。
1955年,法國在法越戰爭中失敗,不得不從越南撤軍。越南被人為的一分為二,北部是胡志明主席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南部則是美國人支持的越南共和國,也就是南越西貢政權。
有了美國人的撐腰,南越政權在對待周邊國家的態度上愈發蠻橫囂張,妄圖用霸權行徑不斷擴張自己的版圖。
戰略位置重要、資源豐富的西沙群島地區自然也成為了南越政權版圖擴張的目標之一。
從1958年開始,南越當局就不斷派出武裝力量,在永樂群島附近活動,劫持我國漁民,蠶食我西沙群島地區。
出於當時國際形勢的大局考慮,對於南越的這種挑釁行為,中國政府除了嚴正警告外,並沒有採取軍事手段予以還擊。
但是南越當局卻將這樣的忍讓當成了中國政府的軟弱,認為有美國人的撐腰,中國不敢拿自己怎樣,在西沙地區的侵略行為也愈發明目張胆和狂妄。
到了1973年9月公然宣稱要將西沙群島納入其福綏省管轄。11月,南越軍艦蓄意撞擊我國正在作業的漁船,並非法扣押中國漁民。
對於南越的挑釁行徑,本著先禮後兵的態度,中國政府連續發出嚴正警告,表示西沙地區是我國固有領土、其島嶼、資源都屬於我國。
中國政府絕不容許南越方面對我國領土主權的任何侵犯。不知道是不是美國人給的自信,南越視若無睹,繼續挑戰著中國的底線。
1974年1月15日,南越李常傑號軍艦侵入永樂群島附近,襲擾我方漁船,還悍然炮擊我金泉島。
1月17日,在南越最大噸位軍艦陳慶瑜號的掩護下,多名南越士兵登陸甘泉島和金銀島,並公然扯下我國國旗。
這樣的舉動意味著,南越政權對於西沙群島的非法行為,已由挑釁變成了赤裸裸的武裝侵佔。
就在南越方面挑釁升級的當天晚上,毛澤東在北京召開政治局會議,商討西沙群島問題。
經過對敵我力量、美蘇態度的縝密分析,中央高層一致同意有必要給囂張的南越一定限度的軍事打擊,以捍衛我國領土主權。
接到中央軍委命令的廣州軍區立即做出部署,派出艦艇編隊在永樂群島海域巡邏,同時向晉卿、琛航、廣金三島進駐民兵,還安排了2艘獵潛艇在永興島附近待命。
同時,作戰指揮部也向前沿部署力量發出了指示:「要對一切敢於來犯之敵予以堅決打擊!」
一場載入史冊的海戰,已經在爆發的邊緣。
戰鬥開始
1973年末至1974年初,南越政府在我國西沙群島海域的挑釁行為逐漸升級,衝撞我國漁船,劫持我國漁民,甚至悍然炮擊我甘泉島。
為捍衛我國領土主權,81歲高齡的毛澤東主席下達命令,發起西沙自衛反擊戰並最終取得勝利。
在那個我國海軍力量薄弱的年代裡,英勇的解放軍是怎麼靠智慧和指揮藝術打贏這場戰鬥的呢?
1974年1月19日上午,在多番挑釁得逞後,南越西貢政權決定扯下最後的面紗,調集李常傑號、陳慶瑜號、陳平重號三艘驅逐艦和怒濤號護衛艦向我西沙海域進犯,公然侵犯我國領土主權。
當日5時許,敵李常傑號和和怒濤號向我海軍艦艇編隊接近,陳慶瑜號和陳平重號則駛向我琛航島、廣金島,並向島上民眾開槍開炮,企圖武力奪島。
敵李常傑號自恃噸位大,鋼板厚實,率先向我艦艇編隊發起衝擊,我方396號、389號兩艘掃雷艦毫不畏懼,阻攔在敵艦之前。
憑藉著巨大的噸位優勢,李常傑號在撞傷了我396號艦後揚長而去,向廣金、琛航兩島進發。
隨後,敵艦企圖運送40多名南越士兵登上廣金島,並向我守島軍民射擊,我守島軍民被迫進行還擊,擊斃敵軍一人,擊傷三人。南越士兵只得狼狽逃回軍艦。
登島企圖破碎後,南越方面並未就此放棄,仗著自己的軍艦「人高馬大」,不斷向我方艦艇擠壓衝撞。
我海軍戰士毫不畏懼,採取不轉彎、不減速的姿態駕駛軍艦沖向敵艦,反而將敵艦成功逼退。
氣急敗壞的南越方面見此情形,當即命令4艘軍艦同時向我方猛烈開火,其中一發炮彈命中我274艇指揮室,274艇艦長、政委壯烈殉國。
在敵猛烈炮火的壓制下,我方274艇受到重創,其餘各艦也都受到損傷,戰場的局勢陷入僵持。
此時,擔任此次作戰海上總指揮的魏鳴森將軍仔細分析當前戰場局勢,得出以下判斷。
敵艦噸位總重約6000噸,最大的軍艦重1800噸,裝備上僅127毫米艦炮就不下於50門。
而我軍艦艇總重才1600噸,還比不上敵軍一艘軍艦的噸位,武器裝備以速射機槍為主,火炮更是少得可憐。
鑒於敵艦在噸位、火力上都壓制我艦,魏鳴森決定改變戰法,發揮我艦高速、靈活的機動性,運動接近敵艦,展開貼身肉搏,使敵無法利用其主炮對我壓制,伺機對敵造成殺傷。
命令一經傳達,我軍艦艇立即高速靠近敵艦,南越指揮艦陳慶瑜艦在我軍的近身攻擊下被迫逃向外海。
與此同時,我方也對敵艦進行射擊,敵艦官兵瞬間亂作一團。眼見李常傑號陷入重圍,敵怒濤艦立即調頭,意圖偷襲我們。
危急關頭,我389艦不顧槍林彈雨,高速逼近敵怒濤號,在距離敵艦僅十米的地方,我軍戰士用機槍、手榴彈瘋狂向敵艦攻擊,使怒濤號的彈藥艙爆炸起火,失去戰鬥力。
南越軍艦被我軍強悍的戰鬥力嚇傻了,開始瘋狂向外海逃竄,受到重創的怒濤號反而被丟在了後面。
這時,我軍281號艦迅速追上怒濤號,用十發雷管齊射的方式向敵猛烈轟擊,致使敵艦再次爆炸起火,並最終沉沒在羚羊礁附近海域。
西沙海戰初戰告捷的消息傳來,葉劍英元帥興奮地握起了拳頭,大喊:「打得好,打得好!」
海戰告捷後,中央軍委迅速研判形勢,命令海軍迅速擴大戰果,發起登陸作戰,奪回被南越非法佔據的珊瑚、甘泉、金銀三島,一舉肅清南越侵略者在西沙的殘餘勢力。
命令下達後,我軍立即展開行動,500名官兵乘著軍艦向三島進發,並首先在甘泉島發起了登陸作戰。
由於南越軍隊在海戰慘敗後,已經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我軍僅僅用了十分鐘,就完成了對甘泉島的收復,隨後,更是一鼓作氣,收復了珊瑚島和金銀島。
至此,西沙自衛反擊戰以我國的大獲全勝而告終,此戰中,我軍以弱勝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靈活的戰法擊沉敵一艘護衛艦、擊傷敵三艘驅逐艦。
斃敵官兵100餘人,俘虜敵軍48人。
然而,西沙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的意義對於我國來說,絕不僅僅是給南越方面造成多少軍事力量損失這麼簡單。
歷史意義
1974年1月,為捍衛我國領土主權,毛主席下令對頻繁侵犯我國西沙海域的南越軍隊予以堅決還擊,此戰中,我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最終以弱勝強,一舉收復失地,擊碎了南越侵略者的狂妄企圖。
但是,歷史證明,我國在西沙自衛反擊戰順利取得勝利,將帶來難以估量的歷史價值,甚至一直影響到了今天。
那麼,做為我國海軍的首次對外勝利,這次勝利又有哪些歷史意義?戰爭過程又體現了毛主席哪些高超的軍事哲學呢?
首先,西沙海戰的勝利,一舉粉碎了南越政權的侵略企圖,也聲援了北越政府,迫使美國勢力加速撤出南越,客觀上加快了越南的南北統一進程。
其次, 憑藉西沙海戰,我國一舉收復了全部島嶼,並實現了派兵駐守,這樣一來,我國在西沙海域就有了穩固的立足點,為我國日後開展更宏偉的海洋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直到今天,我國的遠洋戰略,依然是依託於南海海域穩固的基礎上開展,這裡不得不說毛主席的戰略眼光的確高瞻遠矚。
再次,西沙海戰是我國海軍在建國後首次直接對外鬥爭,戰鬥中我海軍部隊依靠靈活的戰法,最終以弱勝強。
這大大鍛煉我海軍的遠海作戰能力,增強了我海軍戰勝強敵的信心。
同時,西沙海戰的激烈也使南海局勢走入大眾視野,此後,南海艦隊的戰略分量日益凸顯,我軍的海洋力量建設更趨均衡。
最後,當時我國我軍都處以比較困難的時期,西沙海戰的勝利不僅大大增強了我國人民的國力信心,也向全世界昭示:
無論何時,我國都有敢於與一切來犯之敵做無畏鬥爭的信念,也有著消滅一切侵略者的決心。
那麼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都體現了毛主席哪些高超的軍事哲學呢?
第一,這場戰爭體現了毛主席長遠的戰略目光。
以短期的戰爭換取長期的和平,這是毛主席一貫的戰略思想,對印自衛反擊戰如此,珍寶島之戰如此,西沙海戰亦是如此。
試想一下,如果不打這一仗,西沙的部分島嶼將落入南越手中,那麼圍繞這些島嶼,後來的40多年還會不會發生戰爭,誰也不得而知。
而毛主席不顧病體,也要親自操心這一仗,就是為了在短期內解決西沙問題,換取將來中國在南海地區的長期和平。
第二,這場戰鬥體現了毛主席以戰場勝利換取政治勝利的軍事哲學。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一場戰爭什麼時候打,打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收手,其背後都有著深遠的政治考慮。
譬如這場西沙海戰,毛主席之所以選擇開戰,是為了在政治上震懾覬覦我國南海的其他國家,南越,只是殺雞儆猴的對象。
收復三島沒有繼續擴大軍事行動,則毛主席是為了避免和南越陷入不必要的長期戰爭,以免使我國在國際上陷入不利境地。
從始至終,我國在西沙海戰都佔據了輿論和政治的至高點,我軍出於自衛,被迫反擊。擊退敵人後並未展開報復,這使我國在國際政治生態中獲得了很高的聲望。
第三,這場戰鬥體現了毛主席軍民結合的高超鬥爭策略。
縱觀毛主席的革命生涯,發動人民力量,打人民戰爭一直是其軍事思想的核心之一。
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毛主席都證明了人民是無法戰勝的,軍民結合的策略永遠是先進的。
在西沙海戰前期,我國並沒有派出多少正規部隊,而是使用了大量的民兵,這不僅淡化了戰爭色彩,也使南越方面誤判了我國予以軍事還擊的決心。
戰爭進行到後期,毛主席又發動大量熟悉當地水情、氣候的漁民為先導,使陸戰部隊得以成功登島。
這些行動都是毛主席軍民結合鬥爭思想在這場戰爭中的體現。最後,這場戰爭還體現了毛主席靈活多變的指揮藝術。
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一直是毛主席軍事指揮的風格,四渡赤水就是這一風格指揮下的得意之作。
在毛主席長期的教導下,毛澤東軍事思想也被我軍高級指戰員學透吃透,並在實際中應用。
西沙海戰就是毛主席軍事指揮藝術的又一次體現。
當時,無論是噸位還是武器裝備,我軍艦艇都遠遠不如南越方面,也使我方艦艇在戰爭初期陷入不利。
但是,我軍並沒有墨守成規,而是適時改變戰法,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與敵近身短打,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21世紀的今天,西沙群島碧波蕩漾、風景宜人。和平與發展已經成了這片海域的主題曲。
40多年前,正是一代偉人主席的英明決策和海軍戰士的英勇無畏,才換來了西沙今天的和平與安寧。
40多年後的今天,西沙群島硝煙雖已散去,但我們卻不能將當年的鼓角爭鳴忘諸腦後。
好戰必亡,但忘戰必危。我們熱愛和平,但從不缺乏反擊一切侵略者的決心,就像歌詞里唱的那樣: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只有敢於和侵略者做徹底的鬥爭,才能更好地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