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2022年11月27日23:48:06 熱門 1961

農曆九月九日,俗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這天又叫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族節日,古代在重陽節往往有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民俗活動,這一天濃縮了很多中國人寶貴的真情實感。

重陽節,茱萸開在思念的心頭,菊花握在生活的手頭,鴻雁飛過事業的田頭;一縷陽光碟機散秋日的蕭瑟,一杯好酒共聚往日的舊情,遊子在外,思鄉思歸。古往今來,有不少文人墨客寫出了大量的詩詞佳作來表達思念和抒懷之意,現摘取九首描寫重陽節藝術水平高超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一首詩詞:唐代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呢?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時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郁的鄉愁,於是作了這首詩。此詩僅有四句,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借無情之景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用心良苦、匠心獨具。

這首詩的詩眼是「來」字,「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而詩人偏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鴻雁,我想北歸不得,你卻奈何非要從北方飛來,一個「來」字平添詩人北歸不能的愁思。這一問雖然毫無道理,卻在強烈的對比中烘託了真摯的感情,將思鄉的情緒推向了高潮;抒情手法變化多端,語言簡潔,淺近親切,流傳廣泛,這兩句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二首詩詞: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的,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這首詩的詩眼是「異」字,「獨在異鄉為異客」,開頭便寫出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詩人在這一句話中用了兩個「異」字,可見詩人在外強烈的異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獨,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在當時交通閉塞,地域之間的往來較少,不同地方在風土人情、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詩人離開生活多年的家鄉到異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單而產生思鄉之情。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三首詩詞:南北朝江總《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心追逐南去的白雲飄逝,身體跟隨著從北邊南飛的大雁回來。家鄉籬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開?

這首詩是江總晚年歸鄉,從長安南歸到達江都(揚州治所)以後,路過薇山亭時,正值重陽節,由感而發寫下的。該詩主要通過南雲、北雁寄託自己對家鄉的思戀,通過單獨詢問故鄉籬笆下菊花抒發了詩人思鄉欲歸的急迫心情。全詩即景抒情,感情比較含蓄。

這首詩的詩眼是「菊」字,「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詩人在回故鄉的途中,在思鄉之情急切的時候,突然想到了故鄉籬牆下的菊花。想起了籬下菊,那些籬下菊上附著的事件、感情也自然就聯想起來了。因此,詩人通過對一個單一而具體的物件的回憶,一下子喚起了對家鄉的整個的印象,使全詩的感情得到了深化。

作者簡介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侯景之亂後,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徵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後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四首詩詞:唐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江水倒映著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山望遠。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憂愁登高嘆恨落日餘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不必像齊景公那般感嘆人生最終要死去而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公元845年(唐會昌五年),詩人張祜到池州拜訪杜牧,二人命運相仿,皆是懷才不遇,所以在登齊山時有感,杜牧寫下這首詩。節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放鬆片刻。杜牧在這裡所表現的正是趁著重陽節拋開世事、盡情放縱快樂的思想。

這首詩的詩眼是「沾」字,「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這裡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時,齊景公游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不必流淚「沾」濕衣裳。既然人死並非是今世才有的,又何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呢?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五首詩詞:唐代李白《九日》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今日景物格外的好,江水凈綠,山色明靜。手拿一壺流霞酒,採取這寒菊細細欣賞。地處偏僻,松樹古遠,微風吹來如弦管奏出的悅耳樂聲。酒杯中倒映著我歡樂容顏,獨自一個人喝酒,自得其樂。在這月下山中,任憑我醉中帽兒被風吹落,為了懷念朋友而白白地高歌我也欣然。

這首詩是李白於公元756年(唐肅宗至德元年)的九月九日在廬山登高飲酒時所作。詩人獨自一人重陽登高,通過對自己所見和所感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懷才不遇的感慨,最後高歌獨酌,抒發怡情自然的曠達襟懷。

這首詩的詩眼是「落」字,「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詩人獨自一人飲酒賞秋,眼前的景色雖然美不勝收,可是孑然一身的孤獨感無法排解,因而酩酊大醉,以至落帽而不知,狂放高歌中充滿了思念故交之情。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等多首。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六首詩詞:唐代盧照鄰《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遠望山河,回歸故鄉的心思、回歸故土的熱望,濃得如眼前聚集的風煙。身在別人的家鄉我們一起喝下這菊花酒,我們離家萬里,望著大雁飛過的天空,心中有著一樣的悲傷。

公元669年,盧照鄰到益州新都任職,初秋又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與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和王勃三人同游玄武山,作了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望遠所見所感,抒發了濃濃的思歸的情懷;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構思細密,結構完整,是唐人絕句中的名篇。

這首詩的詩眼是「積」字,「歸心歸望積風煙」,這一句非常恰切地寫出了遊子此時此地的望鄉動態。這種歸心歸望的情懷,不是直抒胸臆抒發出來,而是寄寓在風煙中,一個「積」字很有分量,道出了歸心歸望的程度。風煙有多濃多廣,那麼詩人的「歸心歸望」也就有多濃多廣,表現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是濃濃的、厚厚的。

作者簡介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七首詩詞:元代盧摯《沉醉東風·重九》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

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曾經有過題詩故事的紅葉正在流過清澈的御溝,那些觀賞秋菊的人都尋歡作樂在歌樓。天空高遠深長大雁的身影顯得稀少,月亮落下樹葉飄零秋山就顯得消瘦;又到了冷清清暮秋時候。衰落的柳樹陪伴著秋蟬的悲鳴傳來一片哀愁,誰能讓穿白衣的小吏前來送上解憂消愁的好酒?

這首詞作於元大德(元成宗年號,1297—1307)初年,時盧摯在湖南憲使任上。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圍,寄託了悲涼的秋思,情調有些哀傷。但在用詞鑄句、描摹景物以及釀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方面,都頗見藝術功力,讓人讀來感同身受。

這首詞的詩眼是「一片愁」仨字,「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詩人睹衰柳疏枝,聞寒蟬悲鳴,遂悠然而生「一片愁」之情。此時此刻,他感到寂寞,希望有朋友送酒來一起喝,但終無人來。其內心的孤獨與寂寥溢於字裡行間。這裡流露出詩人倦於官場,欲隱居而又因種種原因難以痛下決心之意。

作者簡介

盧摯(1242-1314年),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今人有《盧疏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八首詩詞:唐代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是在重陽節後一日。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借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抱怨菊花「太苦」,抒發自己的惋惜之情。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

這首詩的詩眼是「苦」字,「菊花何太苦」,詩人以醉澆愁,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兩次採擷之苦?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等多首。

九首描寫重陽節最高藝術水平的詩詞,看看它們的詩眼在哪裡? - 天天要聞

第九首詩詞:唐代孟浩然《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推開窗戶面對穀場菜園,共飲美酒,閑談農務。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我還要來這裡觀賞菊花。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鹿門山時,對被友人邀請去田舍做客時創作的一首田園詩。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痕迹,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這首詩的詩眼是「開」字,「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軒窗一「開」美景即入屋裡來,一個「開」字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中,細微的動作表現出了主人的豪邁。窗外群山環抱綠樹成陰,窗內朋友之間推杯換盞。這幅場景,就是無與倫比的古人詩酒田園畫,真是好美好美呀!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


詩眼是詩詞之眼,是點睛之筆,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靈氣的一筆。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一字傳神,能使全篇達到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好友們:您認為呢?請發表高見。歡迎一起分享、討論和轉發!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