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粉絲在父母在線留言說:「昨晚兒子闖禍了,一個惡作劇,差點要了奶奶的命!」
事情是這樣的:
晚上,奶奶上床後,突然摸到被窩裡有一坨軟乎乎的東西,她心裡一驚,掀開被子,頓時傻了眼,裡面盤著的一條黑白花紋的蛇。老人本來心臟就不好,被這一嚇,當場暈了過去,幸好家人及時發現,給她服了速效救心丸,才慢慢緩過來。
原來,那是一條外形和手感都很逼真的玩具蛇,是4歲的小孫子趁奶奶洗漱時偷偷把它藏在鋪好的被窩裡的。
他的本意並不是想傷害奶奶,只是出於好玩,想看到奶奶誇張的表情,沒到事情的後果會這麼嚴重。
孩子知道自己闖了禍,嚇得嚇得小臉煞白,抽抽啼啼地一個勁兒給奶奶賠不是:「奶奶對不起,我就是想跟你鬧著玩,我錯了,我錯了......」
很多天性頑皮的孩子進入4、5歲以後,開始邁入所謂的「人嫌狗不待見」階段,他們常常耍小聰明,做出一些不按邏輯出牌的事情,但有些甚至傷及性命。
因為好奇,幾個小孩把火腿腸放進一個瓶子里,引逗流浪狗把頭伸進去吃,狗狗把頭伸進去了,卻發現拔不出來了,使勁甩著腦袋想掙脫。
可這還不算,幾個孩子這時拿著樹枝追打著流浪狗,逼著狗狗一直跑,最後,狗狗因為極度缺氧,一個趔趄癱倒在地,死在了驚恐之中。
你問那幾個孩子會愧疚和自責嗎?不存在的,他們歡呼雀躍,這件事情被他們當做一次探險,又新鮮有刺激,甚至還會跟別的小朋友炫耀:「看!我們殺死了一隻流浪狗。」
因為好玩,長沙瑞華庭小區,三個小孩子乘電梯,一名5歲的小男孩,按下了18樓的按鈕,到達9樓後,三個小孩都出了電梯。可是不久後,5歲的小男孩又將小女孩抱回了電梯。沒想到,18樓的護欄恰好損壞,小女孩到達18樓後,下意識朝著光明走去,一腳踩空,不幸墜亡。
當時看到新聞,心特別痛!
這個才 5歲的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惡作劇?如果頂樓有危險,為什麼家長沒有告訴這個5歲的孩子?孩子們出去玩耍,家長在哪裡?
小女孩才 2 歲,她一個人被關在狹窄的電梯里,拚命地用手敲著電梯門,卻無人理會,從9樓到18樓,可能一分鐘都不到,但卻是她最無助、最煎熬的時間。
這樣的新聞,隨手一搜,就是大把,特別讓人揪心。
2014年8月28日因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太吵,正在8樓屋內看動畫片的10歲男孩,一氣之下用小刀子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致使其懸在半空動彈不得,經消防大隊緊急出動後才將人安全救下。面對警方詢問,小孩說,「我當時在看《喜羊羊》,外面鑽機打牆的聲音太吵,我就用刀子把繩子割斷了。」
2014年6月8日,江陰市兩名8歲男孩高空拋物砸死路過準新娘王芳。犯事後,兩個孩子嚇壞了,沒敢乘電梯下樓,而是從樓頂走樓梯下來。走出樓梯時,還看到了躺在地上的王芳,他倆沒敢把自己扔東西的事情告訴任何人,玩了一會後,各自回家。直到晚上11點左右,警察找上門來,家長才知道孩子闖禍了。
2016年,北京地鐵站,一個熊孩子要吃雞排,險些把一個女孩推下地鐵站。
2017年7月10日,安徽懷寧縣,14歲孩子因為被母親沒收手機,母親前腳出門,他後腳就點燃了被子。造成整個房子被燒毀。
還有前一段時間,被刷屏的一個帖子。一位知乎網友親眼目睹了,自己懷孕四個多月的嫂子被,一個小學四年級、身高1米4,體重120斤的熊孩子推倒。事後被問及為什麼會這麼做時,熊孩子想都沒想:「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她會不會流產!」
這些熊孩子已經不僅僅是淘氣、調皮,而是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
網上曾經有人總結中國的四大寬容:來都來了,人都死了,大過年的,還是孩子。這其中唯獨「還是孩子」最讓人無力。
遇上了,只能「自認倒霉」。
被割斷安全繩,自認倒霉,最後父母賠了一根安全繩了事。
被砸死的新娘一家,自認倒霉,把兩名孩子告上法庭求賠償,均遭拒絕。
兩歲的女兒無辜死亡,自認倒霉,追究再多孩子也沒辦法回來。
到底怎樣的孩子會變成熊孩子?會無知到不清楚自己在殺人?
香港兒童情緒行為治療師葉偉麟,在臉書的Parents Daily上,從腦部結構上回答了這個問題:
決定孩子能不能體會別人的情緒的重要因素,是大腦的前額葉皮質。
什麼叫能體會別人的情緒?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能力,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種能力被稱為同理心,也叫做共情能力。
簡單來說,孩子有沒有共情能力,就要看前額葉皮質什麼時候發育完善。
一般來說,前額葉皮質從孩子兩三歲時開始發育,到6歲時達到一個高峰。也就是說,一個7歲的孩子,已經基本具備簡單的共情能力了。他明白打人會痛,用石頭砸別人人會受傷。
如果,我們說四五歲的孩子「狗嫌人不待見」,是個熊孩子,那7歲以後,擁有共情能力的他,還依舊做盡熊事,這已經不是「熊孩子」能概括了,這是明目張胆的壞!
研究顯示,3~6歲是孩子培養共情能力的最佳時間段。下面我們列出8個辦法,爸爸媽媽可以慢慢引導和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
1、與你的孩子感同身受。
比如路過一隻很兇的狗時,跟你的孩子說:「你害怕這隻狗對嗎?它其實是一隻很溫順的狗雖然它叫的很大聲,不過這確實讓人害怕。它跑過去之前我會一直抱著你保護你。「
2、跟他談論別人的感受。
比如你的孩子搶走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這時候告訴他:「你看晨晨好傷心啊,這是因為你拿走了她的玩具。你把玩具還給她,我們從這個盒子里選一個玩具玩吧。」
3、給他建議,告訴他怎麼樣去表達共情心。
晨晨受傷了,我們一起去給他拿些冰塊吧!
4、給他讀一些關於感受關於情緒的繪本。
5、做好榜樣。
你在跟別人相處過程中表現出的尊重、友好和關心,你的孩子都會學習到的。
6、正視孩子的「負面情緒」。
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孩子在生氣和傷心時我們都會迫不及待地去幫助他,想讓他遠離這樣的情緒。但是,這些情緒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是需要學會去如何處理這些情緒的。事實上,幫助孩子去定義和正視這些情緒,有助於他們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因為你關掉電視很生氣,家長可以說:
我知道我把電視關了你很生氣,你很想看動畫片,你可以生氣。你生完氣以後可以來廚房找我,幫我一起做三明治。
7、告訴他為什麼要說「對不起」。
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總告訴他要說對不起,但是孩子通常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說對不起,這樣的做法不能幫助孩子培養共情能力。更好的做法應該讓孩子去關注那個「受害者」的情緒,你看晨晨,她哭得很傷心,她一直坐在你推她的那個地方,我們去安慰下她吧。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把兩件事聯繫起來,我說對不起是因為我推了她,讓她傷心了。
8、耐心。
培養共情能力太需要時間了,事實上,大多數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永遠是我和我自己。記住,學會共情這件事會貫穿你孩子的一生。
最後,我們想說,等再面對熊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也能有骨氣提醒自己:他還是個孩子,請不要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