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233,隱秘的忠誠
——記絕密543部隊恩施老兵董先禮
他是一名戰功赫赫的絕密部隊老兵。
他曾參與擊落3架侵犯我領空的U-2高空偵察機。
他曾接受許世友將軍親自頒發的一等軍功證書。
兒女們知道他參過軍,但從未聽父親講過那段驚心動魄的往事。
鄰居們知道他的名字,但未曾想電視劇《絕密543》里那個小個子原型就在他們身邊……

若不是6月29日
恩施州委書記胡超文慰問退役軍人
在他家中和他促膝相談
講起那段隱秘而輝煌的歲月
他還會把自己「隱藏」下去

這些故事,他深藏心底50多年
他叫董先禮
中國第一支地空導彈部隊
二營一連戰士
代 號 2 3 3
建 功
擊落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U-2高空偵察機
「部件三發,間隔六秒,放,放,放!」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饒,伴隨果斷的發射指令,3枚導彈相繼從二營營帳上空呼嘯而過,直奔2萬多米高空的一個「小黑點」——那是一架竄入我領空的U-2高空偵察機。
幾秒鐘後,「小黑點」在巨大的爆炸聲中被撕碎,不可一世的U-2高空偵察機被幹掉!
董先禮在這場戰鬥中榮立一等功,他是一號戰勤班的無線電通信兵,負責追蹤敵機方位,為火控雷達提供精準坐標。

董先禮榮立一等功證書
當時,近方雷達偵測到敵機向我方駛來,部隊進入一級戰鬥狀態,董先禮迅速捕捉到敵機坐標,為導彈提供了精準定位。
那場戰鬥在董先禮記憶里十分清晰,即使那一天距離現在已經58年。
「導彈打出去後,短時間內不知道是否命中,營帳里靜寂無聲,大家都緊張地等待。」說到這兒,董先禮沉默了幾分鐘,彷彿又回到了那個驚心動魄的時刻。
「隨後傳來消息說打中了,我們又蹦又跳,相擁而泣。」董先禮說。
那場看似僅僅幾秒的戰鬥,其實並不簡單。那天之前,部隊南征北戰,布控了3個月,始終沒有發現敵機。後來接到命令轉戰上饒,才把U-2高空偵察機逮個正著。
這並不是董先禮第一次立功。在此前的1962年9月9日,江西南昌,董先禮和戰友們抓住戰機,發射3枚導彈,成功擊落第一架U-2高空偵察機,開創地空導彈「揍」高空偵察機的先河,震驚全球。

董先禮榮立二等功證書
這也不是董先禮最後一次立功。在此後的1964年7月7日,福建漳州,董先禮和戰友們再次打下一架U-2高空偵察機。戰鬥結束後,營長表揚董先禮:「你發揮了關鍵作用。」
是役,國民黨空軍頭號飛行員李南屏被擊斃。
「只要敵人敢來,我們就叫他們有來無回。」董先禮的言談中,充滿自豪。
二營捷報頻傳,戰功顯赫。1964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二營全體官兵,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唯一一次成整建制接見一支部隊。二營也被國防部授予「英雄營」榮譽稱號。
入 伍
沿著英雄的腳步踏入軍營
為什麼打下U-2高空偵察機,能讓當時的中國如此振奮?這源自一段被董先禮稱為"欺負人"的歷史——
有「外星人製造」之稱的U-2高空偵察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秘密武器」,不僅具備極強的高空飛行能力,還配備有全自動偵察相機,安裝了合成孔徑雷達,能探測到地面以下的軍用設施,被U-2高空偵察機偵察過的國家,都視其為心頭大患。
1958年之前,敵軍屢次派U-2高空偵察機竄入我領空進行秘密偵察。
敵人的U-2高空偵察機能飛到2萬多米的高空,而我軍裝備的米格-19戰機,最高飛行高度是17900米,根本無法將其擊落。由於裝備落後,一段時期內,我軍對竄入領空的敵機束手無策。
為扭轉被動局面,1958年10月,我軍秘密組建了首支地空導彈部隊,代號543,並從蘇聯引進薩姆-II導彈,誓要捍衛祖國領空。

1960年,入伍不久的董先禮在北京留影
1959年11月,董先禮應徵入伍,加入的就是543部隊的二營,那年他剛滿17歲。
小時候,家住恩施市紅土鄉天落水村的董先禮和小夥伴們,就經常往返幾十里路去鄰村「追」電影,最愛看的就是戰鬥故事片,看見戰士們勇敢保護鄉親,打跑敵人就激動。
當兵的種子在董先禮幼小的心裡發芽。17歲時,他如願以償應徵入伍,只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加入了絕密部隊,更不知道他將以何種方式報效祖國。
入伍之後經過秘密特訓,董先禮和戰友們被帶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不知道是哪兒,也不知道具體執行什麼任務,只知道部隊代號543,而董先禮的姓名也被3個數字代替,即代號233。
苦 練
「肚皮當黑板」,白天學、晚上練
養兵千日,用兵3秒。
敵軍在第一次戰敗後,為U-2高空偵察機安裝了雷達預警系統,能第一時間預警我方雷達並及時躲避。為應對這個新戰情,二營營長岳振華開創了「近快戰法」,即等敵機進入我方攻擊範圍38公里之內時,才打開雷達,確保敵人即使接到了預警,也沒有時間逃脫。
但對於董先禮和戰友們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戰鬥任務:雷達打開後的一系列操作,全營要在8秒內配合完成,留給董先禮的時間,只有3秒。
越是艱難越向前。為了這3秒,董先禮拼盡了全力。
「剛入伍時,我個子小、身體弱,連出操都很吃力,但無論訓練多難,我都拿出山裡人那股拼勁、狠勁、憨勁,挺過去、扛過去,絕不掉隊。」董先禮回憶說。
而這個來自山區、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少年面對的最大挑戰,是還要學習俄語、英語和無線電知識,甚至要學會維修設備。
「我滿腦子就只想著一定要進入一號戰勤班。」董先禮說,這是一支淘汰率很高的部隊,從受訓到進入部隊,不斷有戰友被淘汰,只有最優秀的士兵,才能進入一號戰勤班,直接參与作戰。
每當夜深人靜,戰友們都睡後,董先禮還在用肚皮當黑板,拿手指在肚皮上一遍又一遍默寫白天學習的外語字母、組合密碼、勤務符號……
沉重、密閉的軍用耳機每天都要與董先禮的耳朵「親密接觸」4個小時以上,每次只要超過兩小時,取下耳機,就能倒出一捧汗水來。
除了吃飯、睡覺,董先禮每天都在不斷苦練強幹擾條件下,從收信機上快速找准諧振點的技能……

董先禮榮獲二級技術能手獎狀
「我們的坐標信息必須100%準確,差一點都不行。如果火控雷達打開,但信號還沒送到,我們就是罪人。」
越是困苦越堅毅。為了這3秒,董先禮歷經了磨難。
寒冬臘月,北方營地里的水管被凍住,燒噴燈融化出的水,依然冷得刺骨。
上饒之戰,固定雷達天線的鐵索突然斷裂,他們與死亡僅僅一步之遙。
設伏漳州,毒蜈蚣爬進褲筒,堅強的男兒也痛得在地上打滾……
沒人知道,這短短3秒背後,董先禮和戰友們經歷了什麼,這群承載著捍衛祖國領空尊嚴的戰士,在與世隔絕的營區,憑著敢打敢拼、智勇雙全的戰鬥精神,攻堅克難,時刻準備著在空中和敵人交鋒……
這3秒,董先禮練成了。
他從一個山裡來的毛孩子,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地空導彈部隊無線電通信兵,成功進入一號戰勤班併當上班長。

董先禮在部隊服役期間留影
常年南征北戰,在惡劣的環境下露營,董先禮的腳趾因長期浸泡腫爛感染,留下後遺症至今不敢穿涼鞋。常年佩戴耳機,讓董先禮患上了耳疾,退役後右耳失去了聽力。
「和祖國的安寧相比,都是小事。」董先禮對一切艱苦的磨鍊,都不以為意。「我一個小學文化的山裡孩子,能走到今天,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
本 色
把部隊的好傳統保持一生
董先禮是一位老兵,也是一名老黨員。1965年3月,南征北戰多年的董先禮到了和部隊告別的時刻。當時他的選擇有很多,西北某導彈基地、某大城市貿易部門……
但董先禮選擇回到家鄉,他想用自己在部隊所學,為家鄉盡一份力。

退伍時董先禮與戰友合影
在部隊養成的勤學苦練習慣,董先禮保持了一輩子。退役後,他先後在恩施縣人民廣播站、無線電廠和恩施市廣播局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能通過學習快速適應崗位,深受組織信任,工作期間,證書、獎狀拿了一大摞。
幾十年里,他上過山、下過鄉,架過天線,修過設備……
幾十年里,他從未向組織表露過自己的功績,更未曾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在市廣播局副局長崗位上時,親戚們想通過他找關係進單位端上「鐵飯碗」,但都被他婉拒。
「親戚們當時有過怨言,但現在已經能夠理解。我和妹妹的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他沒幫過一點忙。這種習慣也延伸到了小輩身上,我們都要求子女靠自己的努力去成長。」董先禮的兒子董祖斌如是說。
「工作要做到什麼程度?別人會做的,沒我做得好,別人做得好的,沒我做得精!」兒媳孫榮說,父親留給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她說,父親一直教導孩子們要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對家裡每個人的影響都很大。
接到任務說要下鄉裝有線廣播,他二話不說,扛起電線就趕往恩施縣三岔鄉。這一離家,就是半年。
單位宿舍不夠,他默默在窗戶下搭鋪安置,沒有一句怨言。
單位需要派駐村工作隊,他又是第一個報名。為做通老百姓的工作,他連夜趕山路,晚上10點才吃上一口熱飯。
為解決老百姓不願種煙草的問題,他蹲點在煙草站監督收購,硬是讓老百姓的煙草賣上了好價錢。
董先禮的書房裡,珍藏著一個厚厚的筆記本,筆記密密麻麻但字跡工整,保存得十分完好。
董先禮說,那是部隊教給他的知識和本領,他這一生都受益於部隊。
年華老去,唯本色不改。
董先禮的書房裡,珍藏著一個厚厚的筆記本,筆記密密麻麻但字跡工整,保存得十分完好。
董先禮說,那是部隊教給他的知識和本領,他這一生都受益於部隊。
年華老去,唯本色不改。
忠 誠
軍隊的秘密,他保守了50多年
543部隊的第一條紀律,就是保密。
1959年,17歲的董先禮從入伍的第一天起,就開啟了「不能說」的日子:不能說自己部隊的代號,不能說自己的身份,不能說執行的任務……
「退役前,營長說,不能泄露部隊的任何秘密。他沒說這些秘密要守多久,那我就一直守下去。」董先禮嚴守「保密」的鐵律,這一守,就是半個多世紀。
「我常常回想起在部隊的歲月,想念我的戰友,我甚至還記得當時的發報頻率,四下無人的時候,我就悄悄在腿上敲。」董先禮說。

1960年5月,董先禮與戰友在北京留影
「他現在還經常有事兒沒事兒在肚皮上畫畫呢,也不知道畫的些啥!」董先禮的老伴兒笑著說。
「但我絕對從沒跟人說起過。」董老正色道。
士兵的忠誠,時間可以作證。
543部隊?不存在,在外執行任務,他們穿的都是石油勘探隊的工作服。
董先禮?不存在,543部隊里,只有一位代號233的士兵。
服役5年,董先禮寫給父母的信往往只有6個字:「我很好,請保重。」
退役之後,他把立功證書藏在箱底,從未向世人說起。
直到2018年恩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工作人員上門登記時,才知道這位退休的老幹部,曾立下過赫赫戰功。
但即使在那一刻,董先禮也沒告訴他們,這些立功證書背後的秘密。

董先禮很少拿出自己的立功證書
當塵封的立功證書被打開時,兒女們發現,一等軍功證書上,父親的名字被寫成了「董現禮」,二級技術能手證書上,父親的名字被寫成了「董賢禮」。面對兒女們的疑問,董先禮淡然一笑,解釋說,當時是電話報功,難免出現錯字,我和戰友們知道就行了。
「他從沒告訴過我他是個英雄,只知道他當過兵。」董先禮的老伴兒說,「以前他乘坐交通工具常常一句話都不說,現在終於明白了是為什麼。」
沉默,已經成為董先禮的習慣。
「一個普通人。」這是董祖斌對父親的評價。「父親從未對我們說起過自己立功的事。搬家時我們翻過他的箱子,發現有證書,沒來得及細看,父親又馬上鎖了起來。」
「當我第一次得知父親的功績時,我有一瞬間的震驚但更多的是欽佩,父親是一個平凡的人,支撐著我們樸實幸福的家,我知道他從來沒有想過一定要去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干好自己份內的事,為祖國做貢獻。」
董先禮的女兒董靜說這段話的時候,眼眶濕潤。
「若不是你們來採訪,我們都不知道老英雄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知道他當過兵,也問過他的部隊經歷,但老人隻字不提。」恩施市小渡船街道辦事處機場路社區大黨委書記朱雲說,老英雄住在我們社區,平時的接觸中,他話不多,但很和氣。
「央視軍事頻道是我最愛看的。還有,每次閱兵,我都要反覆看。」退役50多年,董先禮依然關注國防建設,聊起國內的先進武器,「紅旗」「東風」等各式導彈,他如數家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科技強軍,講得太好了!當年我們幹掉U-2,靠的就是科技!」董先禮說,「現在我們國家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更強了,外敵不敢來犯,我非常高興。」

窗邊,晚霞如火
注視遠方
董先禮自言自語
如果有機會,我還想見見我的老戰友們。
記者:
向磊 杜瑞芳 梅珂 曾偉 趙映雪 劉慎宏 杜磊
圖片:
譚維、杜磊攝 / 受訪人授權發布
來源:原創
編輯|梅 珂
審核|劉慎宏、岳琴
簽發|周志宏
「恩施日報·知恩」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