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謂 初 心?
對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幾個故事的主人公來說
它可以是師傅的師傅傳下來的一句話
也可以是入額那天在國徽下發出的誓言
可以是一幅原創的「交通事故高發」地圖
也可以是一串寄託奶奶期望的老鑰匙
可以是一棵成長了三十年的海棠樹
也可以是校園裡的一堂堂法治課
它可以很大、很抽象
也可以很小、很具體
2018年6月29日下午
市高級法院舉辦北京法院慶祝建黨97周年大會暨「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宣講報告會
這些和初心有關的故事如此熟悉
你,也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01
初心不改,播撒法治陽光
一中院 田曉宇
我叫田曉宇,是一中院立案庭的一名法官助理。記得兩年前的那一天,我懷揣著「法官夢」興沖沖地來一中院報到,師傅領我來到了立案訴服大廳:「這兒就是你工作的地方。」
沒有心馳神往的莊嚴法庭,沒有魂牽夢縈的三尺法台,有的只是那一群群當事人焦慮匆忙的身影,那一撥撥來訪群眾急切不安的面孔。那一刻,失望、沮喪甚至委屈瞬間將我籠罩……
師傅看出了我的心思:「踏下心來好好乾,你會喜歡上這兒的。其實,哪兒都是夢開始的地方。」
那天,立案大廳外,來了一群特殊的當事人。他們激動地哭喊著:「我們實在沒辦法了,真的快活不成了!」每一聲呼喊都是那樣撕心裂肺。
這是一群空鼻症患者,這種鼻腔手術留下的嚴重後遺症,使他們承受著異乎尋常的痛苦,每一次的呼吸都如刀割一般。空鼻症是世界性醫學難題,術後發病率達20%,但尚未列入疾病目錄,更得不到有效治療。回蕩在大廳里的那一聲聲哭訴,是他們陷入絕望的掙扎與吶喊。
我和師傅曾審查過他們的起訴材料,按照法律規定,他們的訴求不屬於法院受案範圍。此刻,面對痛苦無助的他們,我只有獃獃地站在那裡,茫然無力。
這時,師傅快步走了過來。
「師傅,我們幫不上他們」。
師傅拍拍我的肩膀說,「別急,讓我們聽他們說說。」
師傅遞上熱水,坐到他們中間,耐心地傾聽,不停地寬慰著。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突然跪倒在師傅面前,「法官,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他還這麼小!」師傅連忙把大姐扶起來,撫摸著孩子蒼白的小臉,眼角泛起了淚光。
「相信我,我們一定會通過司法途徑反映你們的訴求,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
師傅開始了他漫長而艱難的調查工作,走訪患者、查閱資料,撰寫了萬餘字的調研報告,形成了全面詳實的《司法建議書》,向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發送,得到了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幫助這個群體。不久後的一天,那位母親又專程來到立案大廳,含著淚,向師傅深深地鞠了一躬:「 謝謝你,胡法官!我的孩子終於有救了! 」
師傅握著她的手,嘴角露出了微笑。
「師傅,還記得我剛到立案大廳時,你和我說的話嗎?我現在真的越來越喜歡這個地方了。」
「記得。其實,那是我的師傅對我說的話,我一直記著呢。」
師傅的師傅是黃小燕法官,我們都親切地叫她燕姐,她可是元老級的「老立案」了。幾個星期前的一次意外,導致燕姐腿骨骨裂。醫生告誡她:必須卧床靜養!是啊,燕姐是該好好休息了。36年!36年立案生涯,36年窗口接待,審查立案數十萬件,接待當事人近百萬人次,僅去年的訴前調解標的就高達30億元!燕姐太累了,再過幾天,我們燕姐就要光榮退休了。
可誰也沒想到,立案大廳又出現了燕姐那熟悉的身影,裹著繃帶,拄著拐杖,戴著護膝板。
「我心裡呀,真的是放不下!」燕姐微笑著說。她放不下那個快要調解成功的案子,放不下她工作了一輩子的立案大廳。
5小時調解,1.5億欠款,3天全部履行。雙方當事人共同為燕姐送上了錦旗。「這面錦旗,就是我最好的退休紀念了。」
這是燕姐退休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送走了最後一名當事人,燕姐靜靜地坐在工作台前,許久,才慢慢站起身來,將那面錦旗端端正正掛在牆上,久久地凝望著,凝望著,淚水模糊了她的雙眼….. 燕姐輕輕地揮一揮手,像是作別摯愛一生的老友,緩緩地轉身離去 。
這裡,是立案大廳,這裡,是我工作的地方。每天,這裡仍是喧囂依舊,而在我心中,這裡卻是神聖的司法殿堂,是夢想開始的地方。因為,我懂得,肩負的責任和期望!
我期待,我們的付出,能夠播撒法治的陽光!
我堅信,我們的努力,終將成為法治中國前行的磅礴力量!
02
心之所向,無問西東
一位執行法官的「人生邏輯」
東城法院 姜寧 王冀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執行法官——王相傑的故事。
作為80後的年輕法官,王相傑的長相十分普通,是個憨憨萌萌的北方小伙。2010年,他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到東城法院執行局工作,一干就是八年。他讓我們看到,執行工作不僅有力度,還可以有溫度。
在一起案件中,申請人是杜某某80多歲的兒子杜某,癌症末期且常年居住國外,迫切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收回在北京的一套祖產。
但是被執行人王老太太30年前被車禍奪走了雙腿,一旦騰房就無家可歸。一邊是身患殘疾無處安身的高齡老人,一邊是重病在身期盼落葉歸根的香港同胞,處理結果事關祖國的司法權威,也影響人民群眾對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的感性認識。王相傑決定,房一定要騰,老太太也一定要幫。
騰房當天,原本情緒平穩的老太太突然爆發,捶胸頓足大聲哭喊:「家沒了,法官你是要我的命啊!」說著就要從輪椅上跳下。王相傑當機立斷,一邊疏散圍觀群眾,一邊叫來救護車將老太太送到醫院,並將其物品送到社區的臨時安置房中。
處理完現場,王相傑第一時間趕到醫院,他握著老人的手說:「老人家,中國有句老話叫物歸原主,咱不能占著別人的東西。您的困難我們一定想辦法解決!」接下來半個月,王相傑每天下班後都去醫院看望老人,還自掏腰包請來護工。
在這點滴關心中,老人終於放下了執念,消除了怨氣。申請人杜某也打來電話:「離開祖國大陸70多年了,感謝您,讓我找回了故鄉的『根』!」
這起案件的圓滿解決不僅得到當事人的褒獎肯定,也贏得了全社會對北京法院決戰執行難的支持與理解!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徐滔特別為王相傑點贊。
王相傑帶領的速執團隊一年來收案1600餘件,執行完畢1300餘件,「零」錯案、「零」信訪。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他的法官助理,一同走近王相傑法官。
我是王相傑的法官助理。 剛入院時我問過師傅:「 什麼是執行?怎麼干好執行? 」師傅笑著說:「執行工作不好乾,但也很有成就感,加油吧!」
慢慢地,我體會到了執行工作的急難苦累,我們經常8小時內幹線索查找工作,8小時外干蹲守尋人工作;有時白天處理緊急工作,只能晚上下班處理常規工作;既有腦力活兒,也有體力活兒;上班想著工作,下班還在想著工作。師傅能一天出現在5個執行現場執結10餘起案件,也能徹夜驅車數百公里查找涉案財產;既能為標的上億的大案奔走忙碌,也能為每月幾百元的撫養費與被執行人周旋數月;既能破窗而入制服有危險舉動的當事人,又能巧用GPS定位車輛揪住狡猾的老賴。
師傅曾為不能敲響法槌而遺憾,也曾為外界誘惑而迷茫,但當北京法院的工作報告獲高票通過時;當北京法院獲得歷年社會滿意度測評的最好評價,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紛紛點贊時;當北京法院基本解決執行難戰役頻傳捷報,不斷交出漂亮成績單時;當農民工拿到工資流下熱淚,感受到法律的威嚴時,他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更明白了自己付出的價值。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執行法官們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十九大精神,用默默奉獻去詮釋法院人的責任與擔當,用心用情去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用鐵骨錚錚去捍衛法律的尊嚴,譜寫了一曲首都執行法官的華美樂章:
首善之區,法堂佇立。古城風韻,蓬陽紫氳。
賢師孔廟,德齊幬載。祥開天壇,靈佑萬川。
巍巍東法,凜然正氣。明法設矩,懲蠹警心。
執行志士,危難不懼。櫛風沐雨,奮發蹈厲。
巍巍東法,公正廉明。辨法析理,行律濟世。
一秉至公,源清流凈。執法如山,雷霆萬鈞。
執之利刃,世之正義,民之福祉,法之威嚴。
誰其守之?惟吾隊士!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03
一張地圖的誕生
門頭溝法院潭柘寺法庭 馬琳
「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潭柘寺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但我們法庭去年6月才揭牌辦公,庭齡剛滿一年,三支審判團隊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這隻年輕的隊伍,不僅要審理潭柘寺鎮轄區各類民商事糾紛,還 集中受理門頭溝區85%以上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潭柘寺人民法庭里的一張地圖。
故事的開始,先問一個問題: 在交通事故中失去至親至愛的人,什麼最能撫慰家屬的傷痛?
去年7月,法庭受理了一起道交案件,打工者李某被一輛超速駕駛的貨車撞倒,因傷勢過重,最終拋下妻兒,離世。
幾次庭前談話,家屬都極為悲痛,李某的妻子更是泣不成聲。本以為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良藥,補償款是可以量度的有效安慰。可李某的妻子最後來法庭拿判決書時,還是悲傷到不能自已,半年間,她清瘦了四十斤,痛心之態仍似初見。
失去至親至愛的人是怎樣一種感受?希望每個人都不知道答案。
這只是潭柘寺法庭受理的眾多道交案件中的一例。對於受害者和他們的家人,時間也許只是一片安定,再多的補償款,也補不好心裡的窟窿。
從源頭消除事故隱患,參與社會治理,我們能做點什麼?面對拷問,我們苦苦思索。
裴庭長提議 :「我們做張地圖吧!咱 們庭推的『道交案件一站式處理平台』一上線就處理那麼多交通案件,利用這些一手資源,做個大數據分析 ,看看哪些地方最容易發生事故,事故原因都有哪些,都標在地圖上,提醒駕駛員和來往群眾注意,也推送給道交部門,想辦法改進一下。」
提議得到了全體人員的一致響應,「做了太多的事後救濟,終於這一件事我們可以做到事前提示和預防了!」
這棵種子就這樣破土而發了。
知之非難,行之不易。法庭的三個審判團隊分工協作,左慧玲法官帶隊利用數據軟體,翻閱580多冊案卷,從海量信息中整理數據,鎖定事故高發地,梳理責任認定;裴凌晨庭長則帶隊到事故高發地現場進行勘測,為地圖高精製作和後期向交管部門提出的建議打下基礎;最年輕的周偉男法官帶著她的小夥伴學習繪圖軟體的應用,負責定位製圖,聯繫發布平台。
七月驕陽,有的地方山高路遠,有的地方路況複雜。一天下來,車程300餘公里,訪談數十個行人,記錄上千輛行車。我們不知道是否每一個事故高發地都有規律可循,但我們知道,只有來到實地,用腳步丈量,才會找到答案;我們不知道還要多少個夜晚和周末才能畫出地圖雛形,但我們知道,地圖上標註的每一個點,都將為人們的出行安全帶來切實的改變。
地圖眼看就要完成了,裴庭長卻因為連續多日起早貪黑接送去醫院檢查的小帆累得病倒了,頸椎病複發,頭一動也不能動。一下病倒兩位小夥伴,法庭人手嚴重不足。在這樣的艱難時刻,平時自信爽朗、總是把笑容掛在嘴邊的裴庭長,不禁也透露出一絲擔憂。
「真對不起大家,眼看地圖要完工了,一下又被我拖了後腿……」
「庭長,您別擔心。咱們庭有模範法官,還有業務標兵,再大的風浪都扛得過去。您和小帆的任務是養好身體,早日回歸集體。」
「地圖是大伙兒共同的心愿,大家加班加點,也要把地圖畫出來。」
「我們向您保證!」
……
小帆和裴庭長一天天恢復,地圖的消息也源源不斷送達。
「地圖開始起作用啦,最近交通隊在石擔路增加了一條右轉專用道,信號燈也調整為對向分別放行了!」
「還有還有,前天我路過梧桐苑,馬路中間增加了硬隔離,信號燈放行時間也延長了。」
「咱的地圖可真沒白做。希望以後來法庭的人越來越少,讓我做多少張地圖我都樂意!」
……
地圖的消息陪伴庭室集體度過了那段最難熬的時光,直到兩位小夥伴徹底康復回歸集體,全庭人懸著的心才終於放下。
地圖在應用後,已經有多處事故高發地得到了交管部門的綜合治理,轄區事故率大幅下降,還與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達成合作意向,為駕駛員提供實時提醒。安全的交通環境惠及轄區30萬居民,也惠及著越來越多國內外慕名而來的遊客,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區域建設默默做著貢獻。地圖也成了潭柘寺人民法庭的傳家寶,定期數據更新、形式升級,以後的法庭人都要接過這項任務,將地圖傳承下去……
這副地圖像是一個出口,釋放了個體乃至集體成長中的不安與惶恐,也釋放了一個法庭人對道路安全乃至社會發展無法割捨的責任與關懷。
04
看見正義的聲音
通州法院 晉怡
這位老人是我一個案子的原告,我叫他劉大爺,劉大爺把5萬塊錢借給了被告公司,到期未還訴到了法院。拿到案子後,我發現劉大爺的住所地和被告的註冊地都不在通州,雖然合同寫了被告在通州,可這個地址早就拆遷了。我初步判斷,這個案子,通州法院沒有管轄權。
我撥打了劉大爺的電話,想和他聊聊細節問題,可電話每次雖是通的,卻一直滴滴的,沒人接。我給劉大爺寄了張傳票。
那天,結束了上午的庭審,我起身剛要離開法庭。突然一個中年男人,在門口攔住了我:「您是晉法官嗎,我們是老劉的案子,談話……」
我看了看錶,已經遲到了兩個多小時:「這都幾點了,趕緊進來吧。」
「哎哎哎,我這就叫老劉進來,我是他鄰居,陪他來的。」
過了一會兒,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被中年人攙扶著,走了進來,老人很瘦,佝僂著背。花白的頭髮有點油,看得出梳理的痕迹。邊角打著卷的襯衫,顯得空蕩不合身。皮鞋的褶子,已經很深了,但顯然是新擦的。
我示意他們坐下,開始問案子情況。可問完抬起頭,劉大爺沒有一丁點兒要回答的意思,只是顫顫巍巍的從褲兜里,掏出了一個皺皺巴巴的小綠本,遞給了我。我一看,殘疾證,聽力、肢體雙重殘疾。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電話為什麼沒人接。我趕緊走下法台,到劉大爺身邊,大聲地重複了一遍問題,劉大爺這才結結巴巴地、夾雜著手勢開始說話。劉大爺說的費勁,我也聽得著急,不一會,我倆的額頭都冒出了汗。我決定換個交流方式,拿出紙和筆,寫下了問題。劉大爺看了我的問題,嘴裡「嗯嗯啊啊」地說著,筆下著急地寫著。
根據劉大爺的回答,我確定了,通州法院沒有管轄權。可劉大爺看到我的答覆,「騰」地一下,站了起來,一把抓住我的胳膊,瞪大了眼睛,急的說不出話。我被嚇得愣住了。還沒回過神,助理就要叫法警,我本能地攔住了她,因為我從劉大爺渾濁的眼神里,看到的是無助和委屈。
鄰居趕忙掰開他的手:「老劉,跟法官好好說。」 之後,鄰居跟我說了劉大爺的情況。劉大爺平時一個人生活,沒人照顧,又因為聽力、肢體雙重殘疾,僅靠著低保金、殘疾補助維持生活。這麼多年,省吃儉用攢了5萬塊錢。想著借給被告能有高額收益,沒成想本都收不回來。劉大爺腿腳也不方便,來一次法院就得半天,實在不想再折騰了。
聽完鄰居的話,再看看劉大爺,我有種說不出的滋味,明明也是依法辦事,可這心裡,總像是虧欠著點什麼,也不敢再看劉大爺的眼睛。我又翻開卷,想找點案子和通州的聯繫。可視線,卻定在了,和劉大爺問答的那張紙上,歪歪扭扭的幾行字,寫的很用力,從側面看,紙都被寫得凹凸不平了。我的心一顫,以前沒有細想過殘疾意味著什麼,更沒有細想過對於雙層殘疾的劉大爺來說,他的人生,是否就像他的字,還有這張紙一樣,費力、坎坷。
我想我應該做點什麼……
我決定聯繫被告,讓他同意來通州法院應訴管轄。雖然被告起初不是很配合,可經過反覆勸說,最終還是同意了。我在排庭表上找了最近的時間擠出了一個庭審的空,併當天做出了判決。判決生效後,被告沒有主動履行,我通知劉大爺及時申請了強制執行。 很快,劉大爺就連本帶息拿到了執行款。
不久後的一天,我接到一封快遞信,打開後,只有一張小紙條。歪歪扭扭的字跡,很熟悉:「謝謝你,讓我看見正義的聲音。」我的心瞬間暖暖的,我趕緊撥打封面上的電話,可電話那頭依舊只是「滴…滴…滴…」。我忘了,劉大爺聽不見。
我很慶幸,我遇到了劉大爺,我讓劉大爺看見了正義的聲音,劉大爺也讓我,審視了自己的初心。人民法官,絕不是高高空懸的美麗稱謂,他蘊含著人民群眾對正義的追求與期盼,也承載著我們,發出正義之聲的承諾與莊嚴。
我很驕傲,我是法官隊伍中的一員,我會恪守,我們宣誓的諾言。 我宣誓:「忠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鬥!"
05
一串老鑰匙
二中院 王琪
在開始今天的宣講前,我首先給大家看一串幾十年前的老鑰匙。鑰匙的主人是30年前東北老家的十幾戶街坊和鄰居,但保管這串老鑰匙的卻是我的奶奶。
黑龍江綏芬河,邊陲小城,奶奶在那裡做了大半輩子的民事調解員。她常驕傲地說,她一生調解過的家長里短,就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正因如此,無論是東家大叔還是西家大娘,都願意把自家的備用鑰匙放在奶奶這裡保管,以備不時之需。
這份信任,還有這份榮光,憑什麼?為什麼?
這樣的疑問始終困擾著少年時的我,直到有一天,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並且攻讀法律專業時,奶奶才從門口取下這串鑰匙,嘩啦嘩啦地搖著說:「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心鎖開了,人就信你了。公道換人心!」
坦率地講,我當時並沒有完全明白奶奶這番話的道理。直到我披上法袍,作了行政法官,處理了一起改變一個家庭命運的案件,我才漸漸感悟到,奶奶的囑託是那麼的語重心長。
一位母親因為兒子在民警詢問時墜橋身亡,申請國家賠償12年,始終不肯息訴罷訪。案件受理之初,專業的法律知識告訴我,公安機關如果沒有違法事實,是不承擔刑事賠償責任的。但同時,我也陷入了長久的思索。已經戴上手銬的人為什麼會墜橋身亡?什麼原因讓這位母親12年來,始終拒絕火化兒子的屍體? 打開老人心鎖的那把鑰匙究竟藏在哪兒呢?
握著沁著微汗的拳頭,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搞清事實的真相,給老人一個清楚、明白的答案。之後整整一年的走訪和調查,辛苦自不必講。最終結論是,死者因天黑意外墜橋死亡,公安機關雖然沒有違法事實,但對看管中的犯罪嫌疑人應當承擔維護安全之責。對賠償法理深入分析後,我大膽借鑒了民事賠償領域的「過錯賠償」原則,決定公安機關因疏於看管,承擔70%的過錯責任,並賠償死者家屬99萬9千零2百元。案子結了,我陪這位母親來到停屍房。老人輕輕的撫摸著停屍櫃,自言自語地說:「兒呀,你在這兒等了整整12年,可是你沒白等。媽媽累了,可心裡終於踏實了。」
聽了老人這番話,作為承辦法官,我的心撕裂一般疼痛。 是的,公平和正義有時可能會遲到,但做一名好法官,永遠不要讓它遲到得太久。 因為,每化解一個矛盾,法律的天平就離公正更近一分,每打開一把人民群眾的心鎖,我們的社會就會離和諧與穩定更邁進一步!
後來,這份賠償判決獲得全國法院法律文書評比一等獎,也開啟了我職業生涯的新征程。
三年前,因為一批舊城區改造拆遷案件,我到什剎海附近外調。那有一大片老房子,街道擁擠而狹窄,房頂上布滿密密麻麻的電線。外調回去的路上,我又經過了另一條老街,這裡青磚碧瓦,柳綠花紅。為什麼僅僅一路之隔,反差竟如此之大?當看到牆上的宣傳標語,我突然茅塞頓開。習總書記視察北京時的指示,赫然清晰——「建設和諧宜居的新北京」。是的,城市化進程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如何順應這種趨勢,如何依法保護群眾利益,不正是我們行政法官化解社會矛盾的出發點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正是我們行政法官服務首都大局,必須扛起的社會責任嗎?
經過一年多的調研和協調,那一批舊城區改造拆遷案件圓滿審結,一系列判決促使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及時完善了拆遷補償政策,也因具有相對廣泛的指導意義,被最高人民法院選入「全國征地拆遷典型案例」。
拆遷征地改城區,拆牆打洞黑摩的,事實上,政府推出的每一項新舉措、出台的每一項新政策背後,都離不開北京行政法官敢打勝仗、能打勝仗的默默付出。特別是立案登記制改革後,行政案件數量呈井噴式上漲, 2015年至今,二中院共審理行政案件7194件,行政法官人均年結案260.7件。多少次,倘佯在井然安詳的衚衕里,路過碧波蕩漾的護城河邊,望著長安街上空蔚藍蔚藍的北京藍天,我的同事們就會自豪地感嘆:這藍天、這綠水,也有咱行政法官的一份功勞啊!
而此刻,我又想起奶奶的這串老鑰匙。人民群眾的心鎖全打開了,建設和諧宜居新北京的目標,不就近在眼前了嗎?
所以我想說: 推進依法治國,建設和諧北京,服務首都發展大局,行政法官,使命在肩,永不缺席!
06
「三杯」正傳
昌平法院 馬英博
古有程咬金用三板戰斧立下汗馬戰功,諸葛亮用三個錦囊保劉備周全,我們昌平法院也有一位大名鼎鼎、披堅執銳的人物—— 楊三杯 。
中央政法委《長安》雜誌稱他「結案狀元」,最高人民法院稱他 「護鳥達人」,北京電視台稱他「新時代的新法官」。
楊傑,昌平法院商事庭最年輕的員額法 官,白楊禮讚的楊,人傑地靈的傑。那為什麼要叫他楊三杯呢?且聽我向您一一道來。
第一杯,清水,解渴四方百姓。
看看楊哥這三年的結案數字,15年473件,16年505件,17年509件,1487件案子伴隨著千餘次的槌起槌落,萬餘次的釋法析理,無數次的精琢細磨,都化作了涓涓細流,流入了百姓的心窩。
清晨七點,楊哥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用一天中最清醒的時間,釐清庭審思路、規劃外出行程,亦或者撰寫文書。楊哥作為我們庭的青年骨幹,主動承接了全庭的農村土地承包案件。他常說,農包案件,與土地直接相關,不僅關係到農民的生計問題,有的還關係到環境問題,如果處理得好,也算是為咱昌平的綠水青山、百姓福祉貢獻微薄之力了。
說起農包,就不得不提楊哥的光榮事迹——翻牆送達。這是一起承包果園的案件,聽說果園效益很不錯,所以合同到期了有20多戶村民不願退還果園。無奈之下,村委會只好起訴。在了解案件事實和村裡情況後,楊哥絲毫不敢怠慢,立即前往該村,挨家挨戶地做工作。在楊哥真摯樸實的勸說下,大部分村民還是很配合,調解的調解應訴的應訴,可就有一個被告,一直不肯露面,送達始終沒有成功。一次我和楊哥外出調證,楊哥說咱們再去找找,結果仍是大門緊閉、尋人不見。我跟楊哥說「這都快十二點了,咱還是回去吧!」楊哥一擺手:「等等,小馬,你剛才注意到沒,他們家園子里的蘋果都新套了果袋,他一定還在村裡,咱倆今天就是蹲也要把他給蹲出來。」說來還真是巧了,楊哥一抬眼,發現被告正翻牆要跑,說時遲那時快,楊哥一個箭步,縱身一躍,嗖地一聲咔嚓已騎上牆頭,一把薅住了被告的衣服,「跑什麼,讓你跑了,那我這麼多年的球豈不白踢了?」總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哥成功解決了村委會與這二十多戶村民之間的糾紛,大傢伙兒都說楊法官的這杯白開水真是解渴。
第二杯,雞尾酒,致敬斑斕生活。
楊哥熱愛運動,足球、籃球、羽毛球個個擅長,登山、徒步和游泳樣樣精通,最神奇的是,他對鳥情有獨鍾。他經常跟我「吹牛」,說在華北地區,天上飛過一隻鳥,他打眼一看,就能說出它的名字。至今為止,他已經走過了二十餘座山,拍攝了兩百多種鳥。他還是北京猛禽救助中心的救助員,至今成功救助了30多隻猛禽和鳥類。現在正在楊哥家裡的兩隻喜鵲,就是楊哥在這幾年裡救助回來的。現在早已成為楊哥家裡不可或缺的一員。這幾年的案子越來越多,大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可我們楊哥真是工作生活兩不耽誤,換了新房、當了奶爸!他呀,就是在用實際行動演繹著「優雅生活、悠閑工作」!
第三杯,牛奶,涵養法治初心。
每年會有很多法學院的大學生慕名而來,向楊哥取經。楊哥帶實習生有自己的「獨門秘籍」——「一顆不怕麻煩的心」。每當遇到新類型案件時,楊哥都會帶著實習生認真仔細地分析案情、總結焦點;每當外出勘驗時,楊哥又會手把手地教大家清點物品、丈量四至;每當修改文書時地挺,楊哥更是會帶著大家不厭其煩地字斟句酌,精雕細刻。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討論、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沉澱中,將法學知識付諸實踐,將法治信仰薪火相傳。
在前輩眼中,小楊是肯上進的;
在同輩眼裡,楊傑是有擔當的;
在我們看來,楊哥是好樣的!
這就是楊三杯!這就是北京法院人!紮根在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沃土之上,努力地向陽奔跑……
一杯清水敬百姓,司法為民,致力法治芳華;
一杯美酒給自己,生活優雅,健康快樂無價;
一杯鮮奶贈來人,分享經驗,傳承信念,共築法治國家!
07
我們的七年
北鐵法院 張倩
一條鐵路線連接的是距離,運載著回家的希望,可是一位在鐵道邊翹首以盼的媽媽再也等不到女兒回家的腳步了……
故事要從七年前說起,我的師傅於春華法官負責審理的一起案件中,張家口陽房路口小學三年級的小麗在上學途中為抄近路,莽撞地衝上了鐵路線,呼嘯而過的火車奪走了她稚嫩的生命,只在冰冷的鐵軌上留下了鮮艷的頭花。
小麗媽媽訴鐵路局的這起案件很快得到了公正的判決,可是平日里風風火火的師傅總禁不住嘆氣。後來,我才知道,師傅也有個剛上三年級的女兒, 她最懂作為媽媽的幸福是什麼 ,那個每天揮著小手和你說再見的那個小人兒,每天又平平安安地回來了,每天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古靈精怪地撒著嬌,偶爾還和你頂嘴,可是這些最稀疏平常的幸福,對於小麗媽媽而言卻成了永遠的奢望。
為了讓悲劇不再發生,在於法官的帶領下北京鐵路運輸法院的法官們組建了「法治春風、關愛成長」團隊,走進了小麗生前所在的校園,給孩子們上一堂「珍愛生命遠離危險」的法治課。
孩子們熱烈地簇擁在於法官身邊,親切地叫著她法官媽媽,並與她擊掌相約: 絕不穿越鐵路線,絕不在鐵路線上坐卧玩耍…… 孩子們童真又堅定的聲音,在我們的耳畔回蕩,盪著盪著就盪到了心裡,當時在塵土飛揚的小操場上忙著發小黃帽的我們,都沒有想到這一回蕩竟是七年。
七年里,「法治春風 關愛成長」團隊在這所小學組織了多次模擬法庭、法治宣講課、人大代表進校園活動,還帶孩子們來北京在天安門向國旗敬上莊嚴的隊禮。
七年里,我們又在北京的兩所中小學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一定是有特別的緣分,其中一所學校,北京市羊坊店五小和張家口陽房路口小學,這兩所有著極其相似名字的小學,在我們的推動下,建成了「手拉手」學校。
最讓人高興的是,這七年,我們看著法治和安全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的心田播撒,抽芽,慢慢地長成一棵小樹。
七年,張家口小學那個在模擬法庭中扮演審判長的小姑娘高虹已經上初二了,現在比我還高出一個頭。聽高虹媽媽說,小姑娘特別懂事,媽媽身體不好,她回家來洗衣做飯,經常會提起我們,在學校還做起了法治監察員。
七年,五十七中學那個擔任過審判長的楚儀,今年走進了高考考場了,她在發給於法官的微信中寫道,「真心懷念那段和您們一同度過的日子,感謝那段意義非凡的經歷,感恩遇見您,我的良師益友」。她告訴我,她今年的高考志願是清華大學法學院。
七年了,孩子們每年都會給我們寄來新年賀卡和照片。有時候,我看見師傅會一個人靜靜地看著孩子們的照片出神,我們不曾忘記,照片里曾應該有一個還沒來得及閃光就早早離去的生命。
「小麗,如果你還在,現在已經高二了吧? 七年前,我總想為你和你的小夥伴做點什麼。 現在,我們做到了。 希望法治的春風吹遍每一個角落,為每個孩子送去平安與祥和。 再苦,再累,我們也值得!」
——於春華
英國BBC電視台曾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說 我們的細胞每七年會完成一次整體的新陳代謝,人生中的每個七年都是人生的契機 。七年,一個嬰兒從呱呱墜地長成學齡孩童;七年,一個法科學生從文藝小青年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法院幹警;七年,也可以讓一個法官媽媽從青春正當年到發尖染上白霜。和無數法院人一樣,日子就在就在查勘、會見、開庭、寫判決中悄無聲息地流淌著。
七年間,祖國的法治建設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十八大都十九大,從四五改革綱要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思想,司法改革的畫軸已全部展開,民族復興在法治的護航下穩步前行, 「法治春風 關愛成長」,或許只是依法治國洪流大潮中的滄海一粟,一代又一代鐵法人揮灑著青春,恰如源頭之水,滋潤著、灌溉著每一棵小樹。我們堅信,這道「關愛成長,護航法治」的彩虹必將在美麗法治中國夢的藍天上,綻放出最絢爛的光華。
08
磨房故事
朝陽法院 韓迪
1988年,漢城奧運會順利召開。
1988年,中國改革開放十周年。
而吳智慧的1988年,雖然沒有那麼轟轟烈烈,卻一樣不同尋常—— 29歲的他和其他五位同事共同組建了南磨房法庭 。
說是「組建」,其實就是在鄉政府門口掛上一塊法庭的牌子,和鄉政府共用三間辦公室。但小吳仍然難掩創業的興奮, 掛牌那天,他親手在院子里種下了一顆海棠 。
創業不易。小吳除了大殼兒帽、自行車就只有鋼筆稿紙。一望無際的農田間,小吳就和書記員騎著自行車,沿著坑坑窪窪的土路,到村民家或田地里去開庭,一開就是一天。
那時,法庭受理的大多是農村宅基地糾紛,城裡長大的小吳對這些一竅不通。第一次庭審,小吳就被「清水脊」「博風板」搞得一頭霧水,當事人之間爭的面紅耳赤,他卻半句話也插不上,窘迫的坐立難安。 一夜無眠,小吳第二天就開始購買建築書籍進行學習 ,頂著嚴寒酷暑爬上房梁實地考察,就這樣一點一點的積累。到最後,小吳成了村裡面的建築專家,鄉親們建房子有什麼問題,都要向咱們小吳法官請教呢。
這就是最初的磨房故事。平凡卻又鮮活,混合著田間的泥土香和海棠花的芬芳。
2008年 ,王喆終於披上了心心念念的法袍。他的父母也激動,逢人便講,我兒子當上法官了。
可當上法官也不容易。這一年,訴訟大爆炸效果凸顯,落在王喆肩膀上的,是實打實的400多件案子。案件量大只是一方面,重複的案件類型、激動的當事人更是讓王喆難以招架。離婚、繼承、繼承、離婚,王喆感覺自己在家長里短中度日如年。幻想中手持正義之劍的瀟洒與一錘定紛爭的專業顯得那麼遙遠。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讓王喆深受打擊。一天,他實在忍不住心中的苦悶向師父吳智慧傾訴,師父聽完拍拍他的肩膀說:「王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正在爬房梁呢。想那麼多沒用,你就踏實的工作,什麼時候辦夠1000件案子了,你也就知道路在哪了。」
師父的寥寥數語讓王喆思考了很久,他終於明白,讓他成為法官的不是身披法袍、手持法槌的那一刻,不是人大的一紙任命書,而是每一個精心組織的庭審、每一篇認真書寫的判決,是漫長歲月中一字一句的斟酌、一點一滴的積累。而現在的他,還差的很遠。他的心漸漸安定了,既然找准了方向,那他就努力向前,再向前。
海棠花開了又謝,轉眼就過了十年。從助理審判員到審判員再到副庭長,王喆終於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曾經嚮往的法官模樣。可就在這時,他卻倒下了,倒在了他守護了十三年的南磨房法庭,倒在了常年加班累積的疲勞里。
腦出血的他被送進了ICU病房,在那裡他度過了生死攸關的三天三夜;病房外,他的父母和同事也強撐了提心弔膽的七十二小時。兩個老人眼淚都哭幹了,只有在聽起同事們講起王喆的法官生涯時,臉上才露出欣慰的表情。他們拉著庭長的手一直問,我兒子還能回去判案嗎?還能當法官嗎?
好在搶救及時,王喆脫離了生命危險。每次我們去探望他,他都反覆地說,雖然我現在手不靈活了,打字沒以前快;但是我腦子清楚,嘴也利索。你們跟院里說說,我能挺得住,讓我回去上班吧。我們擔心他的身體,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背過身去。
這是成長著的磨房故事。堅韌而又執著,混合著城市的朝氣和未競的法治夢想。
2017年,剛剛畢業的我憑著一腔熱血選擇了朝陽法院並被分配到南磨房法庭。這一年,實施了兩年的立案登記制帶來又一輪案件井噴,員額制的逐步推進大大改變了傳統的法官成長路徑。淹沒在案山卷海中的我逐漸感覺失去了方向,我不知道熱情退卻後,還有什麼能讓我一直堅持下去?於是,我一邊思考,一邊觀察,希望在身邊人的經驗中找到答案。
就這樣,一年過去了,南磨房法庭也迎來了她三十歲的生日。直到這時我才知道,五十九歲卻依然堅持加班的吳老居然是全北京法院唯一一名在同一個基層法庭連續奮戰三十年的法官;直到這時我才了解,病痛纏身的王喆每天都在努力的做著康復訓練,希望能早日回到他摯愛的審判一線;直到這時我才明白,每一代的磨房人都曾面對困難、感到迷茫,但他們沒有空談目標,只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走。走著走著,一窮二白變成了智能法庭,走著走著,一籌莫展變成了舉重若輕;走著走著,崩潰煩躁變成了堅強韌性。時間帶給了堅持的人最好的答案,而我也終於明白:空想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既然年輕,就要學習,要奮鬥!
時間的腳步從未停止,當海棠結果的時候,這裡又將迎來嶄新的面孔。而磨房故事,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初心,是我們出發時心懷的承諾與信念
也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讓我們繼續奮鬥在新時代法治建設的偉業中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共同續寫更加精彩的故事
(本文原載於公眾號:北京法官)
編輯:牛犇 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