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29日電(記者 張瑞玲)近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年度盛典「科學與你,探尋萬物的聯結」在中國科技館圓滿落幕。現場5位主講科學家兩地視頻連線,92歲院士登台做科普。北京主會場主持人張雙南現場感慨:「除了參加學術會議,今天的年度盛典是我見過科學家密度最高的活動。」

出席活動的部分科學家(左起:王貽芳、張熇、張雙南、王志珍和彭凱平)。主辦方供圖
截至目前,已有44位科學家登上過「我是科學家」的舞台。他們通過演講形式分享科學和背後的故事,踐行著「我是科學家,我來做科普」這句承諾。

演講嘉賓張熇:《嫦娥四號:去月亮背面,去未曾去過的地方》。主辦方供圖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副總設計師張熇分享了嫦娥四號最初面臨的「更穩妥地去正面,還是去背面」的論證過程,也分享了面對的技術挑戰,比如如何在地形崎嶇複雜的月球背面實現「定點、定時、精確」的高精度著陸以及如何解決通信問題。
「我們航天人,不只把我們研製的航天器當成自己的孩子,還對它有一絲敬畏。我們的總裝班組組長劉師傅說,你對它好,它就好好乾活兒;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我相信劉師傅的話,你認真對待這份工作,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會問心無愧,無怨無悔。」

演講嘉賓王貽芳:《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大型對撞機》。主辦方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帶來題為《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大型對撞機》的演講。 「人類達到一定文明程度後,就會開始探索:宇宙是什麼?物質是什麼?」自上世紀50年代起, 粒子物理從原子核物理中獨立出來並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拿到了近1/3 諾貝爾物理學獎,更重要的是,把人類對宇宙和物質的認識往前更推進了一大步。「我們需要搞清楚粒子標準模型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大多與Higgs粒子有關,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個『Higgs工廠』,也就是我們正在為之努力的CEPC(大型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高能物理工作的特殊性體現在:把20年的錢集中在一個裝置上,實現高效益。」王貽芳在現場給大家算了一筆賬,解釋了高能物理工作的特殊性,並對比了中國和歐美日科學裝置的數量、規模和科學領先程度。「我們的未來在科技,不能躺在前人成就上沉湎其中。我們應該有自己新的東西。任何一個文明國家或一個發達國家最終要對人類文明、對人類的知識有貢獻。從事知識的發現和積累,對人類文明有貢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在國際上最終能夠得到大家認可、尊重的一個基本要求和條件。」

演講嘉賓王志珍:《人工合成胰島素中,一個少為人知的科學故事》。主辦方供圖
說起蛋白質,很多人會想到雞蛋、牛奶、雞鴨魚肉蝦這些高蛋白食物。而蛋白質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王志珍更關注蛋白質的結構。在題為《人工合成胰島素中,一個少為人知的科學故事》的演講中,王志珍指出,胰島素合成當初面臨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胰島素雖然是一個小蛋白,但由二條鏈組成,兩條鏈中間有二個二硫鍵相連接,其中一條鏈自己還有一個二硫鍵——這一特殊的結構給胰島素的合成製造了一個瓶頸問題,而且這個瓶頸問題中還埋伏著一個當時完全不清楚的、也就是我今天要強調的蛋白質摺疊問題。」
如何讓兩條人工合成的肽鏈以正確的天然方式鏈接和摺疊,形成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分子?這在當時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然而,經過七年奮戰,中國科學家最終在1966年人工全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這一研究成果在當時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也帶領我們到蛋白質科學中嶄新的『蛋白質摺疊』的新世界去遨遊。」王志珍說。

上海分會場演講嘉賓葉叔華:《我今年92歲,我想做兩件事情》。主辦方供圖
「我們在科學上,之前是跟著人家跑,再到領著人家跑——那麼,天文上有沒有可能領著人家跑呢?比如500米口徑的望遠鏡『天眼』,技術上確實領先了,但是還不夠。希望年輕的同志能做到、做出更多真正領先的東西出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名譽台長葉叔華在上海分會場的演講主題是《我今年92歲,我想做兩件事情》。「我還能做什麼事情呢?我想給年輕人敲鑼打鼓,搖旗吶喊,幫他們在天文事業上,做出一些真正『看起來像一件事情』的好項目。「
兩個什麼項目呢?「一個是SKA(平方公里的射電望遠鏡陣列)到中國來,爭取做一個科學跟數據的地區中心,這個地區最低限度是中國,再大一點是亞洲,再大一點是亞太,現在我們跟澳大利亞關係特別好,所以我想最後要做亞太,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科學數據中心。」第二個要做的,和空間有關。「對於宇宙大爆炸黑暗時期的觀測,需要用低頻射電——既然是低頻,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到空間去?你看,地面上,我們有FAST,一個很大口徑的望遠鏡,我想在空間里放兩個口徑30米的射電望遠鏡,專門做空間的VLBI,也是對SKA這個項目很重要的補充。我們要尋求在中低頻這個範圍裡面,開闢我們的疆界。」

演講嘉賓彭凱平:《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來自星星嗎》。主辦方供圖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真的還需要研究「幸福」這樣的課題嗎?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看來,我們唯一能理解的智能,就是我們的心理活動。2018年,我們中國的結婚率下降到歷史上最低,「宅」「社恐」……年輕人現在好像開始欣賞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開始不願意建立社會關係,不願意與別人來往,與此同時,我們中國的心理健康也變成特別重要的問題。「我們無法離開他人而存在,即使你是魯濱遜,也需要一個『星期五』,即使心智失常如《倚天屠龍記》中的金毛獅王謝遜,也需要和他人建立關係。」
在題為《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來自星星嗎?》的演講中,彭凱平指出:人是社會關係的需求者,也是創造者,我們有非凡的能力,特別容易跟人建立親密的社會關係。「為什麼人的社會關係重要?很多來自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要活得健康長壽,快樂幸福,一定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除了科學佐證,彭凱平還現場分享了科學的溝通技巧,「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洛薩達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洛薩達比例』:講五句好話,不妨配一句批評建議的話,全部是好話,對方一定厭倦無聊,但也不能老是壞話,所以也要講一些積極的話——溝通也是講科學的。」
從2018年7月第一期開始,「我是科學家」內容在網路上傳播量已經過億。演講現場座無虛席,已有3000人次觀眾來到過演講現場,觀眾分布在不同年齡層。據了解,未來,「我是科學家」系列演講將會持續舉辦。「我是科學家」內容平台將聚集更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築完善的科普傳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