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是未來10倍股最多的行業(最好的6隻生物醫藥股票)

2022年10月14日21:06:11 熱門 1167

作者:阿基米德Biotech

投資者喜歡引用尼採的那句話:「那些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然後一上場就被殺死了。面對浩瀚無邊的不確定性,也就是無窮數據和變數,個體的應對能力非常不匹配,與風險正面相對幾乎沒有勝算。

境由心生,在股市是成立的。許多在現實中體面的人,卻在市場中過著卑微的人生,他相信莊家、收割,那麼叢林法則就是真實存在的,他每天都會遇上莊家、收割。他自認為是強者,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然後猥瑣收場。

有沒有一條路可以繞開這些叢林,或者這條路本來就平直寬闊,歲月靜好。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孫子兵法》最著名的一句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說的就是認知問題。

我首先要認識自己是弱者,外部風險不可能戰勝,自身弱點不可能克服,不要指望依靠主觀努力取得投資成功。

從弱者思維出發做減法。

我可以建構一條封閉路徑,屏蔽外部風險,隔離自身弱點。確定性、程式化,盡量減少主觀性,最大程度降低出錯概率,風險和弱點依然存在,只是無從暴露。

第一件事是選擇賽道。「我曾經見過人類無法想像的奇蹟,雲南銅業從9元到90元,然後從90元到9元,而所有過往都將消失於時間,如同淚水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時間,到了!」周期股坐過山車,煙蒂股沉悶冗長,科技股節奏太快,「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就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在一個快速迭代的時代,過幾年,有些行業可能整個都消失了,而生物醫藥永續,雖然有科技屬性,但頭部公司會長期存在。生物醫藥賽道的優秀現在已是共識,不多講了。

第二件事是選擇股票。高瓴張磊說過一句令人動容的話,「選擇與誰同行,比終點更重要」。在生物醫藥投資之初,買入每隻股票,我會至少準備一年。2015年第一次股災時,開始觀察恆瑞醫藥。千股跌停,恆瑞剛開始也大跌,但很快就不跟了。當時對生物醫藥了解甚淺,但是依據經濟學原理,價格包含了大多數信息,隨後,分析研發管線、管理團隊、商業能力、財務數據,特別注意到恆瑞上市以來沒有再向市場融資一分錢。這樣一直到2017年初,我再也等不下去了。2017年中相繼買入中國生物製藥、石葯集團葯明生物40元時沒買到,就一直觀望,因為不是太理解估值和護城河,直到兩年半以後,終於想明白了,100元附近買入,也不覺得晚。選最強的行業最強的股,依附於強者,這就是弱者生存邏輯。與其依靠個人的主觀努力在風險重重中取得超額收益,不如讓這些強勢股去熨平波動,跑贏指數。

第三件事是選擇習慣。前面說了隔離自身弱點,其實不能完全做到,並不是說選到好股就風平浪靜了。也許是以前做分級A時對幾厘錢差價都比較敏感,有了日內交易的習慣,總是忍不住做T,高拋低吸,降低持倉成本。然而註定失敗,做對9次,做錯1次就全盤皆輸。除了恆瑞醫藥不敢動以外,幾乎所有持倉股票都被買飛過,有時想都沒想,抬手就賣掉,然後被迫追高買回,惡習深入骨髓。所以,長期已來我的所有煩惱皆來自於股票上漲。這種交易習慣直到幾個月前才完全戒掉,後來規定自己只能做正T,低買高賣,然而,港股加倉需要非常慎重,2018年底,連續加倉中生、石葯差點把我拖進無底深淵。選股也經歷過衝動,有兩三隻股票準備不足就買入,然後很快止損離場。所以,最好的習慣就是多數事情都不能做。

「先勝而後求戰」,成功投資者都設定了自己的邊界和路徑,有人只做可轉債,或者主動基金,或者折價封基,或者ETF。

創新葯的估值和選擇邏輯

賽道和習慣選定之後,不會變化,剩下的唯一可做事情的就是選股。現在談一下對生物醫藥股票的理解。

如果說A股95%以上都是垃圾,可能不會有什麼反對,在生物醫藥行業也是這樣的。即使2019年以來全體生物醫藥漲到泡沫化,依然堅持這種觀點。在一個板塊整體無差別上漲的情況下,平庸股票上漲來自於β,拉長時間,還是塵歸塵,土歸土。投資者應該保持清醒,思考一個經典問題:這一切到底是能力還是運氣?個人選股能力是否被證偽?

投資醫藥股,看PE、PB幫助不大,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衡量:研發管線、現金流、商業能力。

這裡借用「不可能三角」概念,並非意在互斥,而是三者很難兼備,大部分生物醫藥企業都不能同時做到研發強、現金流好、商業轉化率高,兩隻手向空中拋起三個雞蛋,左支右絀,總有接不住的時候。

能否打破「不可能三角」定律?以這個基本面標準篩選出來的企業只有6家,恆瑞醫藥邁瑞醫療、中國生物製藥、瀚森製藥、石葯集團、齊魯製藥(未上市)。最終表現就是非常有韌性,能夠平滑經濟周期和政策衝擊,每季都能交出穩定的財報,無驚喜,無驚嚇。

為什麼出現不可能三角現象?現金流是生物醫藥的中樞環節,造成企業各部分的緊張、牽扯關係,非常難以平衡。如果一家企業看上去很好,但是某方面存在重大瑕疵,那麼只能惋惜了,木桶最短一塊,幾乎不可能補上。

先來看段永平早年的幾句話:

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不是演算法,是思維方式,不要企圖拿計算器去算出來。

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潤的來源,這也可能是價值投資里最難的東西。

我在投資里用定性分析確實比較多,這也是我和華爾街分析家們的區別,不然我怎麼有機會啊,不能簡單的單純看數字。

這是非常重要的判斷,直接可以得到一個推論:投資生物醫藥,不需要專業知識。

我以前做低風險套利,需要量化分析,需要計算,而做股票是非線性思維,定性分析,常識足矣。

生物醫藥的研發管線,是投資的進入障礙。書本上講,生物醫藥估值採用DCF模型,對pipeline進行未來現金流折現。然而並不能量化,恆瑞和中生,管線繁雜而不透明,未來的商業變現也不能精確。邁瑞一年500個註冊批文,一個都不公告,只在半年報、年報簡單羅列,普通投資者要整理出完整的管線是不可能的。所以,未來現金流折現是思維方式。

不需要生物醫藥專業知識,只需時間和常識。但是你需要一直看,用一年時間每天都看,你就會明白,恆瑞、中生管線豐富,梯次推進,層出不窮,就像投資分散持有藍籌股組合,東邊不亮西邊亮,風險很小,波動不大。石葯恩必普、中生安羅替尼、恆瑞阿帕替尼、PD-1,都是把爆款的商業價值榨乾到極致的經典,商業能力不用懷疑。這些都是定性分析,研發管線、現金流、商業能力能夠判斷出強弱程度即可。

現在從市場和價格的角度來解讀當初恆瑞醫藥邁瑞醫療泰格醫藥葯明生物的買入邏輯,並非提倡立即買入當前整體泡沫化的生物醫藥。

在一個完全市場中,價格包含所有信息,而股市長期來看是有效的,並且越來越有效,所以應該承認市場長期選擇的合理性。

如果一隻股票上漲,不是短期資金炒作的結果,並且長期向上,那麼股價就是市場長期選擇的合理結果,背後有基本面的邏輯。股價反映的信息,你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但請保持敬畏。

如果以市場價格來篩選最好的生物醫藥股,標準就是:

不是新高,就是在新高的路上。

恆瑞醫藥邁瑞醫療、泰格醫藥、葯明生物都符合這個標準,中國生物製藥差一點,石葯集團差得多一點,那麼,股價肯定包含了市場擔憂的信息,到底是什麼呢?無論如何,很長時間石葯都不值得重倉配置,我在20元左右將其倉位減掉一半多,當然現在性價比卻很高了。

只看三次股災中的表現,哪怕對生物醫藥一無所知,我也會選定恆瑞醫藥,而且,恆瑞在熔斷股災之後不到半年,又創出新高。

好標的可能一開始就給出非常高的市盈率,2017年6月,葯明生物上市,市盈率在200到300浮動,當時不可想像,進入港股通後最低價40元,現在股價4倍,市盈率卻降下來了。所以,對於生物醫藥,市盈率有時是噪音。葯明生物葯明康德前程遠大,先於恆瑞醫藥成為中國第一家世界級生物醫藥企業,未來5年有希望做到CDMO全球第一,超越瑞士龍沙、三星生物。

優質的生物醫藥股為什麼享受高估值?確定性溢價,我在2017年明白這個道理,現在有了更詳細思考。一家生物醫藥頭部公司,擁有既深且寬的護城河(進入障礙),形成寡頭壟斷,遠期穩定增長是確定性的,未來現金流也是確定性的,所以,當期股價會提前反映這個信息。加上市場參與者博弈,如果這家公司合理估值是35PE,未來確定性增長也是共識,他去年買是這個估值,你今年買也是這個估值,隨時在這個估值等著人上車?哪有這樣的好事,所以早來者享受溢價,後來者支付溢價。投資太難了,你明知這裡有確定性,標價卻高得不可接受。

做投資應該有多元並存的辯證思維,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線性思維。只看市盈率、市凈率是遠遠不夠的。現在另一個極端,很多人完全不看市盈率、市凈率,幾隻疫苗股完全是史詩級泡沫。

但優質生物醫藥股溢價不可能消失,合適的做法不是股價低位買入,而是溢價低位買入,如果給你低價,反而很可疑。大部分年份,因為大幅回落,11月、12月是長線投資建倉的時間窗口。

對自己狠一點,花一年時間看一家公司,拒絕平庸,甚至優秀,直接擁抱卓越,等待偉大。

醫療器械,是未來10倍股最多的行業(最好的6隻生物醫藥股票) - 天天要聞

醫療器械可能湧現最多10倍股

在自己的投資指引中,第一句是「 總有沒想到的事「。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然而,認知有一個過程,即使很熟悉一個行業或公司,每讀一次讀財報、研報,都會有新發現、新理解,然後買入意願和持倉輕重也會有調整。

這些年,過於聚焦製藥板塊,以至於醫療器械、疫苗、醫療連鎖被遺漏,早該做加法了。今年布局了新三板的疫苗、創新葯、醫療連鎖公司,投資邏輯是估值差,成功了10倍以上收益,失敗了虧小錢。

創新葯布局已完成,不會再增加持倉,新生代企業只有兩三家值得投資。由於信息認知完全,加上集中採購、技術迭代,創新葯不會有超額收益,而且擔驚受怕的日子會越來越多。

直到2019年11月上車邁瑞醫療,才認知醫療器械領域的潛力和前景,是未來投資最重要的方向,值得全覆蓋。分享一下初步理解,以激發各位更深入思考。

1、未來十年,醫療器械可能湧現最多的10倍股。跨國大藥廠增長停滯,股價長期橫盤,而器械公司仍在高速增長中。由於滲透率提升、國產替代、術式升級的驅動,國內器械行業增速更快、空間極大。

2、器械比製藥容易理解,各個細分賽道分別花幾天時間就可以熟悉。器械各個賽道的壁壘比較清晰,領先者幾乎不會有落後風險,站在投資的角度來講,只要不是買得過於高估,不會有很大風險。因為壁壘明確,器械廠商跨賽道競爭很難,只有通過併購,所以有適當商譽是正常的。

3、很多細分器械廠家以後可能成為全球龍頭,比如心脈醫療,有這個潛力,未來不可限量,這是國產替代完成之後的增量空間。器械難點在於市場容量,也就是市值天花板,這個不好判斷。後來看到一個評論,給人醍醐灌頂的感覺,「全球市場空間呢?醫療器械是中國人擅長的領域,高端製造,逐步改進和跟進,遠比藥品的創新更適合中國企業。參考南微醫學的耗材的全球化。」 南微醫學海外銷售佔一半,本來內鏡診療領域容量有限,但是做全球市場,空間一下就打開了。

4、醫療器械估值比創新葯高,醫療耗材估值比醫療設備高,主要細分賽道有體外診斷、低值耗材、醫學影像、心血管、骨科、眼科。與全球醫療器械細分領域分布情況相比,國內眼科處於起步階段,提升空間非常大,但沒有像樣的公司,不容易判斷哪家未來會做大。骨科市場容量比較大,未來可以容納兩到三家千億市值企業。心血管又有多個小賽道,只有微創醫療一家橫跨所有。小賽道可能跑出多家種子選手,高瓴在所有做介入瓣膜的上市公司都有布局,生怕漏過一家。

5、醫療器械公司分為平台型和單賽道。對平台型公司不應有大市值恐懼症,外延併購和創新驅動,可打開成長天花板。邁瑞醫療依然是成長股,骨科未發力,還有眾多細分賽道沒進入,未來股價超過貴州茅台不是沒有可能。威高股份被認為以低值耗材為主,但把毛利率做到60%以上,醫療器械15個細分領域威高集團進入了11個。微創醫療覆蓋了所有高端前沿領域。

個別單賽道公司也有平台化趨勢,打開市值擴張空間。為什麼大博醫療估值比凱利泰高?有種解釋是流通盤小,有庄股可能,但也應該看到,大博醫療涵蓋了創傷、脊柱、微創外科、神經外科、齒科、關節、運動醫學領域,有平台化雛形,可能市場對此給出了溢價。

醫療器械市場容量足夠廣闊,細分賽道多如繁星,每個賽道都可能出現優秀公司,值得提前下注一兩家企業,實現全覆蓋布局。

現在覺得看盤和交易是最不重要的事。未來的收益來自於認知,總有我沒想到的事,有一種緊迫感,每天閱讀財報和研報,都有新的領悟。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