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餃子,現在看來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可對於70年前剛剛從戰火中走出來的石家莊百姓們而言,卻是一種奢望。
正因為這樣,「務使貧民過年能吃到餃子」,這樣一句話居然出現在當時的政府公文中,尤其讓人動容。
1948年,新石家莊市政府向各區下發公文,專門解決「過年餃子」的問題。此舉記錄下了石家莊剛剛解放時人民政府心繫百姓、為了大家能夠過一個好年而付出的可貴努力。
「吃餃子」通知
關於「吃餃子」的通知。
在石家莊檔案館保存的史料中,有一份關於「吃餃子」的通知:「一二三四區長:舊年將至,貧民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沒有吃的,希各區很好調查一下,由庫存的糧食中(過去貧民會查封的)撥出一部發放,務使這些貧民過年能吃到餃子。特此通知。」這份通知的發布時間是1948年2月1日,落款為「市長柯慶施」。
2012年11月12日,為紀念石家莊解放65周年,在習三內畫博物館舉辦了「開國第一城」紅色檔案文獻展。石家莊市民鹿先生在展覽上看到這份通知後感慨頗深。他說一直以來,自己都以為「讓老百姓過年都吃上餃子」只是一句普通的客套話,沒想到這句話不僅會寫進政府的正式文件中,還成了文件的唯一主題。
政府運來「救命糧」
國民黨軍三十二師倉庫的大批糧食回到人民手中,群眾領取救濟糧。
70年前,石家莊市政府為什麼要專門發通知關注「吃餃子」這件事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河北廣播電視大學教授李惠民。
李惠民主要研究石家莊城市發展的歷史,也是個老石家莊人。他告訴記者,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解放後,說是「百廢待興」一點都不為過。
經歷了國民黨的連年統治,石家莊經濟蕭條,百姓生活困苦。不僅如此,解放之初,石家莊還遭到了國民黨飛機的瘋狂轟炸,許多房屋被炸毀。
恢復民生,成了新的人民政府面臨的最重要課題。1947年11月14日,石家莊市政府便連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帶領人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當年的《冀中導報》記錄下了許多那時候人民政府和解放軍心繫民生的往事:
摧毀國民黨統治人民的保甲制度,先後成立了各區、街公所。解放前備受壓迫的城市貧民、工人、小商及婦女,紛紛參與政權,當家做主。
廢除壓迫剝削工人的不合理制度。石家莊解放前,原石微發電廠廠長韓慕乾剋扣工人工資。解放後,人民政府幫助工人成立清算委員會,清算出剋扣工資及罰款數近兩萬萬蔣幣。
人民政府開倉濟貧,並委託晉察冀貿易局,自冀中、冀西等地運來糧食120萬斤、油10萬斤、鹽30萬斤,供應民食。
恢復商店營業。在市內設供銷市場兩處,向市民供售食糧,工人、貧民購買時均可獲九折償付。
這輩子第一次吃餃子
李惠民展示石家莊老地圖。
就這樣,石家莊解放後第三天,郵政通郵;第十天,電話通話;第三十八天,發電廠供電;第五十三天,自來水供水;各主要工廠1947年年底便已先後恢復了生產……
李惠民告訴記者,1948年2月10日的那個春節,是石家莊解放後迎來的第一個春節。當時,距離石家莊解放剛剛過去了90天。這個年該怎麼過,成了當時人民政府的頭等大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難理解石家莊市政府會在春節前夕,專門為群眾吃上過年餃子一事發布通知了。
家住在運河橋附近的霍文計今年78歲,如今家裡已經搬進了樓房,出門就是一家大超市。這些年,他家裡每周都會包頓餃子。老人說,這樣的事,在70年前他想都不敢想。說起1948年的那個春節,霍文計至今記憶猶新。「那會兒我才8歲,連一個白面饅頭都沒吃過,可那年春節,我吃了這輩子第一頓餃子。」
解放後的第一個春節
霍文計保存的中山路餐廳的老照片。
霍文計難忘的,還有那一年春節中正路上的慶祝活動。
「中正路」,這個名字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李惠民告訴記者,中正路後來一度曾改名解放大街,現在是中山路從北國商城到火車站的那一段。
《人民日報》記者當年撰寫的報道,記錄下了石家莊解放後的第一個春節。當時,市民們歡快地在城市大街上舉行了各種慶祝活動。解放大街上人頭攢動,鑼鼓喧天。自行車沒法騎,推著也難擠動。在馬路上表演的,有大興紗廠工人組成的高蹺和秧歌隊,紗廠職工子弟學校的霸王鞭,還有石門雜技聯合會的武術和雜耍等。穿著紅衣綠衫的人們在馬路中間跳著、唱著、扭著、笑著,觀看的人群發出了陣陣掌聲,歡悅的說笑以及廣大市民的快樂聲音匯成一股宏大交響巨流。
霍文計說:「這樣的場景我從來都沒見過,連想都不敢想。自從石家莊解放之後,咱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我們從心底里感謝黨、感謝政府。」
(燕趙都市報 記者 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