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1990hk所拍攝的澎湖群島北部及中部
關於台灣的歷史,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成功收復台灣。但對於鄭成功收復台灣前的台灣歷史,估計就很少人了解了。
今天就來介紹台灣最早也最出名的古城——熱蘭遮城(今台灣台南市安平區)。通過熱蘭遮城,基本上就可以了解台灣的歷史。
1604年(萬曆32年),海澄人李錦和潘秀、郭震三人和荷蘭人建議奪取澎湖後重金賄賂稅使高采同意在漳州進行海外貿易的方案。李錦偽造了大泥國國王書信三封,分別給稅使高采、兵備副使、守將。守將陶拱聖接信後非常吃驚,於是就報告上司,抓捕潘秀。李錦假裝是被抓後逃回,同樣被抓。
當年7月,荷蘭人等不到潘秀等的回信,於是以2艘船攻打澎湖。當時澎湖上的明朝兵,因為汛期撤離,島上空無一人。於是荷蘭人就在澎湖修建建築。福建官員聽說後,就派遣李錦、潘秀、郭震三人到澎湖荷蘭人處,轉達要求荷蘭人離開的命令。但李錦等3人沒有說福建官員要求荷蘭人要求離開的命令,只是說:「我國尚依違未定」——上面還沒有決定。福建官員再派詹獻忠去表達要求,結果詹獻忠收了荷蘭人的金錢後閉口不言。
福建沿海商人紛紛和荷蘭人做生意。稅使高采暗中派遣心腹周之范,要求荷蘭人給3萬兩金子,就答應荷蘭人的貿易要求。後來因為福建巡撫下令海禁,不許境內人出海,導致荷蘭人沒有糧食補給才不得不離開澎湖。
Himasaram製作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旗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攻打澳門失敗後,再次佔領澎湖,作為在東亞貿易的基地。福建巡撫商周祚和荷蘭艦隊司令雷約茲(Cornelis Rijersz Schoonhoffman)約定:只要荷蘭人撤除澎湖,就允許他們在台灣和明朝貿易(即互市)。結果商周祚上書為荷蘭人互市的請求被明朝拒絕。荷蘭人重新佔據澎湖,並攻打廈門。
162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台南市安平區台江內海,從台灣西拉雅族大灣社之名轉化而來)修建了一個簡要的城堡。同年,商周祚被撤,南居益擔任福建巡撫,決定要和荷蘭人開戰。
1624年2月,南居益親自到金門,以1萬士兵和200艘船,對陣荷蘭十一艘船(兵力未詳,但兵力最多在1000人左右,因為鄭成功攻打台灣時荷蘭在台灣的人數只有1500人。)),經過7個月的激戰,最後在九月擊敗荷蘭人,只俘虜了不肯離去的高文律((Kobenloet)等12個人,收復澎湖。
以上是《明史 和蘭》中的記載。但根據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與曹永和的研究:「明朝雖實施海禁,但台灣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屬任何國家管轄,所以走私船早在當時就在基隆、安平與淡水會合明朝、日本與西班牙、葡萄牙與荷蘭的商船。...根據荷蘭史料,當時東印度公司指揮官萊爾森於1622年到福州談判,明朝官員為了勸誘他們撤出澎湖,建議他們到澎湖以東,一座不屬於明朝的島嶼,也就是台灣,間接同意明朝船隻到大員(今安平)與之通商。...當時明朝官員向萊爾森說:「你不知道大員怎麼去,我們派船帶你去」。這段史料,顯見明朝福建官員知道台灣,卻不把台灣當作屬地。而同樣年代,明代的史料記載的是,官員軟硬兼施,並請海商李旦居中協調,荷蘭的新任長官宋克,才在1624年拆除澎湖城堡的建材,搭乘熱蘭遮城號商船,來到大員上岸,宋克也成為荷蘭建立台灣政權的首任長官,他也在大員建立熱蘭遮城。」
《明史》記錄的是明朝經過8個月的戰爭後收復了澎湖。但杜正勝與曹永和二人的研究則認為明朝軍隊並沒有能夠收復澎湖,而是在雙方談判後,以李旦居中調解,荷蘭人才離開澎湖。
《明史》中記錄有2次談判:「兩遣使求緩兵」,雙方的談判結果,「許之,遂揚帆去。」最後被抓的高文律等12人是拒絕離開澎湖的人,「獨渠帥高文律等十二人據高樓自守,諸將破擒之,獻俘於朝。」
因此說,南居益收復澎湖,是和荷蘭人談判後所達成的。至於條件,應當和1622年商周祚答應荷蘭人的條件差不多——允許荷蘭佔據台灣。
1624年,荷蘭人從澎湖乘坐熱蘭遮號商船來到台灣的大員,修建了熱蘭遮城,作為荷蘭在東亞的貿易據點。當時的台灣有三大土著民王國:大肚王國(佔據台灣中部)、瑪家王國和大龜文王國。荷蘭人在台灣南部定居後不久,西班牙在1626年開始了在台灣北部定居。
見下圖
郁帝所製作的荷蘭和西班牙南北割據地圖
熱蘭遮城的原名是奧倫治城,即Orange。在1627年才改為現名:熱蘭遮(Zeelandia)
1661年,鄭成功以2.5萬人的優勢兵力,對陣合計2200人的荷蘭軍(熱蘭遮1100人、普羅民遮城400人、巴達維亞援軍700人。雙方損失:鄭成功軍陣亡9000人,荷蘭軍1600人陣亡或病故(也有說法是荷蘭軍只有632人陣亡)。戰爭時間:1661年3月30日至1662年2月1日,持續差不多1年時間。當中還有清朝靖南王耿繼茂向當時荷蘭台灣長官揆一提出清荷聯盟、共同擊敗鄭成功在福建沿海的軍隊的計劃,只是後來計劃以失敗告終。雖然之後,荷蘭也試圖和清朝聯盟擊敗鄭成功奪取台灣,但荷蘭在台灣的統治結束了,歷時38年。
鄭成功建立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後,因為懷念故鄉,於是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城。後因為鄭成功三代都居住在熱蘭遮城,於是也有王城的稱呼。
1683年,康熙平定台灣,熱蘭遮城被改為軍裝局,不再成為主要據點,也就開始荒廢。
1868年,英國因為清朝改變台灣樟腦從以前的自由購買改為官辦後不滿,命令駐香港英國司令凱波爾(Sir.Halley Keppel)派遣2艘軍艦前往台灣打狗(即高雄),後來轉而炮轟安平港。在英艦的炮轟中,作為軍火庫的熱蘭遮城被擊中,引發爆炸,成為了廢墟。
1874年,因為日本派軍攻打台灣生蕃的牡丹社事件而來台灣處理的沈葆楨,將熱蘭遮外城的牆磚拿走,用來修建億載金城。
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本在熱蘭遮的廢墟上,剷平城垣,修建日式海關宿舍。
現今的熱蘭遮城遺址中,荷蘭時期的建築痕迹基本上沒有,僅僅留有南壁古井和外城南壁(即糯米牆)。
熱蘭遮城,從荷蘭人於1624年修建,歷經荷蘭、明鄭、清朝、日本、民國等不同時期,可以說是半個台灣的歷史。
復原的熱蘭遮城模型